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多語環境下兒童語言的發展

多語環境下兒童語言的發展

對於多語環境是否對孩子大腦發展有好處,過去學術界一直有爭論,甚至美國「語言獲得」學術界,曾經有一段時間認為單一語言環境好(註:兒童學習語言是一種自然的行為,所以學術上大家管這個叫「語言獲得」,而不是「語言學習」,但其實就是學習的意思)。

但現在的主流,普遍認為多語言環境,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是有好處的。我個人持相同的觀點,我認為,只要是智商正常的兒童,且同時學習的語言少於6-7門,應該就沒有什麼問題。

我用以下幾個原因來進行闡述:

1.多個語種能產生更多的概念標籤,所以孩子就有更多的概念可以直接應用。

比如說,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語言就有十幾種描述雪的詞,很硬的雪,鬆鬆的雪,快化掉的雪,發灰色的雪,在他們語言里都是不同的詞,所以雪這個概念,在他們心中就細化成了十幾種概念。

再比如東亞語言,為了適應東亞社會(東亞社會有極其精細的社會分級系統,血親,姻親,嫡系旁系,長幼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就產生了非常精細的定義親戚的辭彙。

比如:叔叔,舅舅,大伯,姨父,姑父,姨媽,姑媽,嬸嬸,伯母,舅媽等等這些辭彙,在短短兩個字裡面,就能清晰指出這個親戚,是血親,還是姻親,是來自父系,還是來自母系,比父母年長,還是年幼。這些因素在東亞社會極其重要,所以每一種親戚都有特殊標籤。

而英語只有uncle,aunt這樣的詞,對於他們很多對話來說,這個uncle是血親,還是姻親,是爸爸那邊的,還是媽媽那邊的,根本不太重要。---這就是文化的區別。

再比如,英文中的happy,既不完全對應中文的「快樂」,也不完全對應「幸福」,它是「快樂」和「幸福」之間的一種狀態。

也就是說,每一種語言都給一些概念做標籤,但並不給另一些概念做標籤,有的標籤精細,有的籠統

所以雖然詞典上每個詞都有翻譯,但其實有時候很難翻譯出特別準確的意思,特別是抽象的辭彙。那是因為某些語言對某些概念沒有標籤,或者是只標籤了它的母集,或只標籤了它的子集。

所以多語種的人能掌握更多的概念標籤,而這些概念標籤,就算她未來思維的工具

Newell 和Simon (人工智慧創始人,Simon是唯一一個同時得過諾貝爾獎和圖靈獎的人),說過這樣一句話:

A physical symbol system has the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meansforgeneralintelligent action (一個物質的抽象符號系統,對於廣義的智慧來說,既是充分的,也是必要的)。

我老闆也曾經跟我說:「Symbol manipulation is intelligence」(能操縱抽象的符號,就是高級智慧)。

語言里每一個單詞,數學上每一個數字和運算,都是抽象符號。多一門語言,孩子就多了一套符號系統。這對理解認識這個世界都是巨大的工具。

2. 除了概念以外,兒童學多門語言對耳朵減少語音閉合也有極大的好處。所謂語音閉合是說,母語用不上的語音,我們就漸漸聽不出區別了,或者說不出區別。

比如日本人分不清R和L,因為對於他們來說,R和L是一個音。

比如Hindi裡面吸氣的【p】和吐氣的【p】是兩個音,但對於我們來說,就聽不出來。所以多門語言更能讓孩子適應國際社會,迅速適應各種口音。

3. 當然很多人反對孩子同時學習多門語言的原因是,在一定時期內,似乎雙語或三語的兒童,反應和學習比一般兒童慢。

但注意,這個可能只是表象。他們不是真正慢,他們在短時期內似乎顯得慢,是因為他們要處理超出N倍的信息。

因為如果你要學習兩種語言,你不僅要學習兩個語言所有單詞,語音,語法,句法,你還要學習哪個詞屬於那種語言(比如一個在雙語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天生並不知道「happy」屬於英語,「快樂」屬於漢語,她要學習把每個詞放入對應的語言),還要學習每種語言的對應詞是哪些(happy對應快樂),對應概念是哪些(這兩個詞都對應一種高興的情感狀態),還有該種語言文化的特殊故事(比如中文的唐詩啊成語啊,英文的莎士比亞等等)。

你要多處理這麼多信息,自然顯得比其他小朋友慢了。

但是暫時的慢是沒關係的,最重要的是最終能達到更高的水平。

目前的研究普遍認為,多語兒童,雖然一開始學習比單語的兒童慢,但是最終,不論哪種語言,都可以達到和單語兒童一樣的水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