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7,我們一起做了18件大事,哪些是你心中的「十全十美」?

2017,我們一起做了18件大事,哪些是你心中的「十全十美」?

編saying:

2017年,文匯講堂走過了「擼起袖子干」的一年。我們舉辦了「人文解讀四大未知疆域」系列講座、「優秀傳統文化接著講」五講等共計13場講座活動,即將邁入第119期;組織聽友觀影、參觀「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及華東師大神經編碼實驗室、啟動《逆風無畏》聽眾漂流讀活動、邀請多位學者為《論語》學習小組線上線下「輔導」等……

「講堂2017年十件大事」投票將在1月19日結束,23日公布結果和獲獎名單。119期講堂將在27日舉辦,屆時可以來領獎。

參與投票的聽友請發送「姓名+手機號+投票選項」至文匯講堂微信公眾號,將有獲獎的機會哦~趕緊投起來吧!

1

嘉賓新使命

2017年共邀請了32位嘉賓做了12期講堂,年內不少嘉賓又承擔了更重大的使命。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杜維明(第58期、第113期嘉賓)擔任2018年首次在中國舉辦的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學術委員會主席,世界哲學大會啟動儀式暨「學以成人」國際學術研討會8月在北京大學舉行,講堂自2014年「哲學季」開始持續關注這一領域的動態,也將繼續給予及時、專業的傳遞。

3-7月,文匯講堂成功舉辦人文解讀「四大未知疆域」(太空極地深海網路)系列講座,其中太空專場的主講嘉賓——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王建宇於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極地專場主講嘉賓之一的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於11月擔任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隊臨時黨委書記、領隊,乘坐「雪龍」號極地考察船踏上征途,為我國建設羅斯海新站(第5個南極科考站)做前期準備。

2

書展講座日日報

在8月以「我愛讀書,我愛生活」為主題的2017年上海書展前後期間,講堂有近20餘位嘉賓參與了這一文化盛事,或有新著出版,或為關聯新著做講解。講堂微信連續12天報道12場講堂嘉賓的講座,內容涉及文學、國際、軍事、科技等,拉開了書展的場外序幕,傳播嘉賓聲音,與民共享文化盛宴。同時和上海人民出版社歷史與文獻中心聯合舉辦文匯講堂書展特別場,80後智庫學者、鳳凰網當紅欄目「鼎力推鑒」專欄作者王鼎傑主講《環洋競合時代的大國博弈》,展現了其在歷史學、軍事學、戰略學、政治學上的獨特融合視野。

3

第六位逝者

9月25日,53歲的復旦大學黨委委員、研究生院院長鍾揚(第22期嘉賓)在內蒙古出差途中因車禍不幸去世,全國學界萬分悲痛。鍾揚主動援藏16年,幫助西藏大學建立了首個生物學碩士點和首個生態學博士點,同時,為國家和上海的種子資源庫收集了4000萬顆種子。鍾揚經常說:今後國家之間的競爭就是種子的競爭。因其為中國植物學事業做出的卓越貢獻和高尚師德,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會追授其為「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上海各界掀起了學習鍾揚同志先進事迹的熱潮。此前一兩年中,講堂曾多次報道鍾揚在「新華·知本讀書會」及在上海圖書館的演講。至此,已離開講堂的嘉賓有:吳建民(2016)、何振梁(2015年)、俞吾金(2014)、南懷瑾(2012)、黃建始(2011)。

4

微信頻開新欄目

講堂微信上半年與華東師大圖書出版部聯合創辦的圖書評介網路專欄「ECNU-文匯講堂?人文大書架」,以「每周一書」的形式持續推進了四個月,邀請全國的知名專家推介圖書,特別注重「新生代」實力學人的直接參与,跟蹤國內外學術發展的前沿信息;【嘉賓新著先睹】欄目,刊發部分嘉賓2017年內新著的序和精彩摘要,展示學者們在各自領域中的最新研究,凸顯豐富多彩的學術成果和文化自信。欄目從2017年10月16日起至2018年春節。

5

演講集香港出版

文匯講堂第三本演講精編集、由北大出版社出版的《大國夢起》簡體字版於2016年5月講堂100期期間首發,年內即售罄;2017年第2次印刷後再版。2018年,《大國夢起》的繁體字版將由香港中華書局在香港出版。第一本演講精選集《智慧的聲音》由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第二本演講精選集《全球視野中的中國風景》由文匯出版社2014年出版。

6

影響力輻射全國

9-12月,來自上海、北京、山東、湖北、廣東等地和海外的15位哲學、社會學、經濟學、公共管理學等領域的學界翹楚——杜維明、倪培民、吳震;郭齊勇、吳曉明、郁振華;黎紅雷、茅忠群、程霖;安樂哲、姚新中、孫向晨;謝遐齡、干春松、葛荃登台文匯講堂「優秀傳統文化接著講」五講,講堂嘉賓的全國範圍從此前的京滬為主輻射至中部和南部,逐步覆蓋全國,同時保持了海歸學者和國際視野的特色。「接著講」五講由復旦大學和文匯報社主辦、文匯講堂工作室和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承辦。

7

個性化紀念品

文匯講堂製作的嘉賓介紹小電影頻獲好評,「優秀傳統文化接著講」五講結束後,講堂為全程參與的積極聽眾特製了專屬個人的紀念禮品一份(含所有嘉賓簽名及聽眾個人照片),該紀念品將同時贈送給15位全程參與的學者,讓其在空間「相遇」和「對話」。

8

首尾交大緣

文匯講堂與上海交大的緣分:2017年首期講堂邀請交大講席教授江曉原主講《破除學術神話:Nature雜誌高影響因子的背後》,年末收官場講座又回到了交大校園舉辦,主講嘉賓之一的美國福茂集團創建人、「華人船王」、兩次入美國內閣的趙小蘭父親趙錫成亦為交大1946年入校生。

9

最年長嘉賓

講堂迎來了史上最年長的嘉賓——90歲高齡的趙錫成,刷新了嘉賓年齡範圍(46歲——90歲)。做客講堂時80歲以上的嘉賓有南懷瑾(2006年)、陳香梅(2007年)、錢煦(2012年)。

10

探訪「雪龍號」

5月,在極地專場講座結束後,為拓展聽眾的極地視野,文匯講堂與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辦公室緊接舉辦了系列活動——參觀「雪龍號」極地科考船。由微信報名並篩選的50名講堂聽友集體前往參觀,開啟了一趟探秘極地未知的旅程。

11

論語「線上線下」說

講堂多次為核心俱樂部會員、《論語》學習小組開展線上線下專題交流活動,定期邀請講解的學者有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孔祥來博士(孔子後人)、曲阜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崔茂新、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陳喬見與苟東鋒、同濟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陳暢為學友們「做輔導」,共同探討《德治的實踐》《由「富與貴」說儒家的仁》等。

12

自導自演情景劇

6月,《論語》學習小組在第五篇《論語·公冶長》學習結束之際,以創新方式總結成果——根據所學內容,自編自導自演三幕情景劇《「喪家犬」七十不逾矩》。由文匯講堂三名員工及學習小組的14名學員共同參與。10月31日,學友們迎來學習《論語》一周年紀念日,參照學者微信教材《論語彙》等,利用每個工作日晚上在微信群精學一句話,展開了「動車式」學習和考試,一年內,學完八篇,學員從最初的30餘名淘汰和固定至20名,收穫頗豐。

13

放送精神福利

講堂持續為聽眾提供優質講座資源,2017年組織聽眾參與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舉辦的「清華經管EMBA名師公開課」《大數據時代的商業創新》;參與上海市公共關係協會舉辦的高端論壇——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主講《中國經濟未來新的增長點及機遇和挑戰》。

14

擴大朋友圈

11月,文匯講堂「優秀傳統文化接著講」系列講座涉及《傳統文化與經濟效率》話題,結識了一批優秀的企業家聽眾,擴大了企業家朋友圈,涵蓋上海華商書院、中歐校友國學班、復旦哲學學院國學班、上海交大海外國學班、竹創文化等。

16

核心聽眾助力

自2014年建立20人範圍的核心聽眾群後,核心聽眾的力量越來越多地融入到講堂建設,以志願者身份,在講座會務與聽眾活動組織、講堂傳播上發揮力量,成為講堂延伸的「手腳」。2017年,逐步搭建起「講堂提供平台、聽友自主服務」功能,聽友自主製作「《逆風無畏》漂流讀活動紀念H5」,在學習中提升技術能力,不僅作為活動見證,更贈送給了趙錫成董事長做留念。助力領域的技術含量愈加提升。

17

聽友當「軍師」

11月17日下午和晚上,文匯講堂在共建單位舉辦大型聽友交流觀影會,數十位愛思考、樂分享的聽友們各抒己見,為講堂的各類聽眾活動出謀劃策。講堂凝聚了眾多的先鋒力量,聽友們也有了精神和情感收穫。

18

漂流讀「上海——紐約」

漂流讀活動由講堂策劃、搭台、指導,全程首次由聽眾自主實施、管理、溝通,這也是講堂聽眾活動的一次創新和探索。講堂在2015年曾展開為期一年的「細讀中國歷史」漂流讀活動,24人和學者一起閱讀了12本著作、5000年歷史,取得豐碩成果,為此打下了豐厚的基礎。「漂流讀」將成為講堂聽友活動的品牌欄目,2018年將繼續展開。

趕緊參與投票評選吧!

供選獎品書一覽

論巴赫

[德]阿爾伯特·施韋澤 著

何源 陳廣琛 譯

188.00(僅限於優勝獎選擇)

本書是阿爾伯特·施韋澤,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為音樂大師巴赫書寫的一部傳記。它是西方音樂研究中的必讀巨著、經典,甚至,它是一座里程碑。迄今,它已被譯成10餘種語言文字,在全世界範圍內出版發行。

施韋澤的《論巴赫》為歷代的巴赫研究者所青睞,深受專家們的好評。該書在美學理論與實踐兩端皆具有極高價值,為諸多巴赫研究中的晦澀地帶帶來曙光。作者論證了巴赫作品的來源、他的管風琴作品、受難曲和康塔塔,分析了巴赫樂思中的圖像化傾向,引導人們重新調整對音樂美學的總體觀念。

保羅·策蘭詩全集:罌粟與記憶

[德] 保羅·策蘭 著

孟明 譯

68.00

《罌粟與記憶》一舉奠定了保羅·策蘭在其母語故鄉的地位,尤其長詩《死亡賦格》首次以德文原作與德國公眾見面,是戰後德語詩壇一個極具震撼力的思想事件。本書德漢對照,不僅將一饗中文讀者獲睹策蘭詩歌全貌的夙願,更將引領讀者沉潛於此前未見之詩境深處,啟迪中國詩藝。

乳房:一段自然與非自然的歷史

[美]弗洛倫斯·威廉姆斯 著

庄安祺 譯

49.80

2013年洛杉磯時報最佳科普寫作獎,入圍2017深圳十大好書百本候選名單。

本書從一個母乳餵養孩子的故事開始,新手媽媽弗洛倫斯無意中發現母乳除了擁有各種美好成分之外,竟還含有許多環境毒素。這些原本不該出現的工業化學物質為什麼會跑到自己的乳房和乳汁里?身為一名科普記者,弗洛倫斯在驚愕之餘著手探究,她前往美國各大癌症研究中心、環境政策研究所以及紐西蘭的乳房研究實驗室等機構,和眾多科學家、人文學者交流,從人類學、生物學、醫學、環境史的角度解讀乳房,關心現代生活如何改變我們的乳房,我們的健康。

神話的智慧

[法]呂克?費希

曹明 譯

68.00

從宇宙混沌初開到奧德賽歸家,《神話的智慧》將古希臘神話中的所有故事貫穿起來,內容涉及世界的誕生、愛情與戰爭的糾紛擾攘、公平正義與懲罰的意義等。通過對「赫拉克勒斯的任務」、「潘多拉的盒子」、「阿基里斯的腳踵」等經典故事的細緻解讀,作者闡明了希臘神話中所蘊含的哲學意蘊,以及要傳遞給後世的人生智慧,對於我們理解何謂「良善生活」、如何尋找一個人在世間的位置等人生基本問題頗具啟發意義。

古典教育史

希臘卷88.00

羅馬卷66.00

[法]亨利-伊雷內·馬魯 著

龔覓 王曉俠 孟玉秋等 譯

西方世界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至今在高等教育領域餘響不絕,而其淵藪和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紀之前的希臘城邦甚至荷馬時代。《古典教育史》(包括希臘卷、羅馬卷)很好地回溯和展示了希臘羅馬時代的教育狀況,包括其理念和實踐的發展過程和歷史影響。本書從豐富的史料出發,全面回溯荷馬至中世紀早期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文教政制狀況,開啟我們對現代教育理念的反思。

遊戲改變教育:數字遊戲如何讓我們的孩子變聰明

[美]格雷格·托波 著

何威 褚萌萌 譯

59.00

讓玩家成為學習者,其實《瓦爾登湖》的閱讀也可以通過遊戲來完成。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斯賓塞獎年度作品,2017年GET全球教育科技大會指定閱讀書目。本書通過紮實的採訪調研和豐富的資料引證,本書向我們揭示了美國教育中令人興奮的一股潮流。中小學教師、校長、科學家、遊戲設計師們共同參與和推動了這一潮流,從設計精巧的「教育類遊戲」,到「遊戲進校園」;從借鑒遊戲機制來設計課程和學科競賽,到把整所學校都遊戲化地重新定義。

華語短經典(第二輯)

史鐵生、王安憶 等著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史鐵生短篇小說選

姊妹行——王安憶短篇小說選

采漿果的人——遲子建短篇小說選

冬景——張煒短篇小說選

奴兒——閻連科短篇小說選

幸福票——劉慶邦短篇小說選

寫字桌的1971年——葉兆言短篇小說選

白罌粟——張抗抗短篇小說選

39.00/冊

華語世界著名作家短篇小說叢書;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老舍文學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等重要文學獎項獲獎作家;史鐵生、王安憶、遲子建、張煒、閻連科、劉慶邦、葉兆言、張抗抗短篇小說精選。

櫻桃青衣

張怡微 著

40.00

《櫻桃青衣》為上海青年作家張怡微「家族試驗」寫作計劃的收官之作,收入獲得第36屆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組首獎作品《哀眠》。關於現代人的傷痛和寬容、失落和滿足、記憶與遺忘。各自陪父母前來相親的年輕男女,住院是為了家裡人開心的中老年大叔,在寡淡交談中建立起共同話題的兩代人,依靠微薄薪水過著小民尊嚴的一家人……一篇篇故事,講述當代城市人倫理生活及遞遷命運的故事,書寫普通人相互護佑的善,市井小民令人不舍的義。

《四種分叉》

趙汀陽 著

30.00

具有高度原創力的中國當代哲學家趙汀陽,曾提出「天下體系」這一概念,引發西方學界熱議——如今,他再度提出「分叉」概念,從最根本的問題入手,試圖重新匯通中西哲學。作者的論證平實卻又明晰,儘管跳躍於文學(博爾赫斯、《三體》)、暢銷歷史(《人類簡史》)、倫理學疑難、人工智慧等話題,但最終都直指形而上學中的核心問題:什麼是存在?從形而上學的角度,深入解析前沿科技對人類生存的終極挑戰:人工智慧的崛起,對於人類命運到底意味著什麼?

一日長於百年

(吉爾吉斯斯坦)艾特瑪托夫 著

張會森 宗玉才 王育倫 譯

2018年1月

48.00元

《白輪船》作者艾特瑪托夫首部長篇小說,科幻史詩傑作;反烏托邦小說先驅,傳說與幻想縱橫交錯,關注族群的過去、現實和未來;普京、帕慕克、路遙、張承志、秦文君、遲子建傾情推崇的經典作家。

圖片來源文匯講堂、華東師大出版社

微信編輯袁琭璐

wenhuijiangtang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匯講堂 的精彩文章:

TAG:文匯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