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鄧海春:中南海紫光閣史話

鄧海春:中南海紫光閣史話

紫光閣由盛而衰,是三百年來中國由盛而衰的縮影。建國後,在周恩來總理指示下,重修紫光閣做為我國政府領導人接見外賓的場所,它已成為國勢日益興隆強盛的象徵,經常在新聞中出現。

紫光閣位於中海西岸,也就是古稱太液池之濱。據史料記載,明代正德年間為一個四方平台,台上有黃頂小殿,並有斜廊垂接台下,後來廢台改建為紫光閣。

清高士奇《金鰲退食筆記》載:「紫光閣由太液池西南堤,循池而北,舊有台,高數丈,中作圓小殿,用黃瓦,左右各四楹,接棟稍下瓦皆碧,南北垂接斜廊,懸級而升,面若城壁,下臨射苑,皆設門牖,有馳道可走馬,明武宗築以閱射者,名曰平台,後變台,改為紫光閣。」清代康熙時重修過,作為皇帝檢閱侍衛比武、騎馬射箭的地方。

紫光閣在建築等級上當然遜於皇宮,但也是重要建築之一。閣面闊七間,前抱廈間面闊。屋頂用翡翠綠琉璃瓦,比一般綠瓦顯得晶瑩剔透。屋頂採用廡殿式項,前抱廈間則是卷棚歇山歇頂,在閣中腰又圈以綠腰檐。後面武成殿又是綠瓦歇山頂。整個樓閣的屋頂錯落有致,顯得十分富麗、莊嚴、玲瓏和美觀。紫光閣門前有寬敞的平台,面積約四百餘平方米,以白石欄杆圍以欄板。望柱雕龍,經過多次翻修,現在仍遺存有康熙年間雕刻的望柱頭。

清朝,沿用「紫光閣」舊名,在門前空地種植桃杏,春暖花開,芳香滿園。康熙年間,每逢八月十五在此舉行比武射箭。比賽後,康熙賞賜優勝者金牌和銀牌,上刻「旗勝」二字,最優者得金牌。皇太后也曾在這裡避暑消夏。按清朝典制,每年新正皇帝例行賜外藩和蒙古王公宴。過去多在南海豐澤園,從乾隆廿六年以後,就移往紫光閣,直到清末。

乾隆年間,出征西北、西南,屢戰屢捷。乾隆說這是「十全武功」,並自譽為「十全老人」。為了炫耀他的「武功之盛」,「文治之隆」,於乾隆二十五年下令重修紫光閣,在閣內繪功臣圖,刻御制詩。是年,平定伊犁回部獲勝,拓地兩萬餘里。首繪大學士傅恆及定遠將軍兆惠以下一百功臣圖於閣上,其中五十人由乾隆親手寫贊,其餘五十人命儒臣擬撰。

乾隆四十一年,平定大小金川大功告成,採用平定回部功臣例,再繪大學士定西將軍阿桂、定遠右副將軍戶部尚書豐升額等一百功臣圖於閣內。總計歷次繪製功臣像280幅,均懸掛在紫光閣內。正面壁間懸掛平定碑伊犁及平定回部告成太學碑文,左壁為伊犁全圖,右壁為回部全圖。東西廊壁懸掛平定兩金川告成太學碑文、兩金川全圖及告捷凱歌十首。閣上收藏得勝靈纛及俘獲兵器,正中繪平定西陲凱宴圖,左壁繪西陲獻馘圖,右壁繪平定伊犁郊勞圖。

閣後有武成殿,乾隆題額「綏邦懷遠」,左右有配聯,上聯「兩階干羽欽虞典」』下聯「六律宮商奏採薇」。左右壁門張掛「開惑論」、「西師詩」。東西廡各十五間,內中陳列乾隆詩石刻三十六塊(現存三十塊),共刻詩二百二十四首。此後,形成一種制度,每逢正月十九日,皇帝邀請功臣進殿,設宴款待,隨即開放紫光閣,君臣共覽,炫耀武功。

紫光閣到了清代同治、光緒時,曾一度做為皇帝接見外國使節的場所,但國勢日微,已不足道了。到了民國時期,紫光閣建築殘破不堪,在1938年6月還曾被雷擊毀一角。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侵略軍進入西苑,即現在中南海。紫光閣內功臣像及珍貴文物或遭破壞,或被搶劫,損失殆盡。現在紫光閣功臣像留存在國內的,只有天津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兩幅。近年,紫光閣功臣像在海外屢有發現,如加拿大皇家安大略省博物館、德國柏林國立民俗博物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均有收藏。這些已發現的功臣像與原有的相比,不過是極少數,以後或還有可能再被發現,但大多數可能已毀於戰火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