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自刎烏江,西楚霸王你早幹嘛去了?

自刎烏江,西楚霸王你早幹嘛去了?

漫談君:

說起烏江自刎的項羽似乎都認為他是一個寧死不屈的悲情英雄,但他為何在即將脫險之際選擇自盡,只是像他所說「無顏見江東父老」嗎?

這首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詩人借歌頌1300年前項羽寧自刎烏江,也不願苟且偷生的悲壯之舉,來諷刺渡江南逃的南宋統治者。但李清照忽略了一個問題項羽不肯過江真的只是像他所說「無顏見江東父老」嗎?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一代霸王選擇烏江作為自己的埋骨之地。

垓下之戰的示意圖

這是垓下之戰的示意圖,請大家注意項羽是離開垓下戰場(今安徽靈璧縣南,藍圈處)到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紅圈處)後才自盡的,這一段距離約有兩百里,也就是說項羽夜間離開軍營(為何夜間離開後文敘述),過了淮河,與隨後追擊的漢軍戰鬥,還被誤導迷路,跑了半夜一天終於到了江邊,眼看就要脫險了,這時項羽突然告訴你說「不過江了,我要自殺」,你一定不會覺得他悲壯,唯一的想法就是罵一句「你有病啊!早幹嘛去了?」

是啊,項羽早幹嘛去了?如果他想死,留在垓下決一死戰不是更好,還能多帶幾個漢軍一起上路;如果他想活,為何又放棄過江這條生路?因為項羽從垓下逃往烏江的路上發現他失去了三顆心,而沒有這三顆心即使他到了江東最終也難逃一死。那麼到底是哪三顆心呢?

喪戰心

一般印象中的項羽是個力能舉鼎、武力極高的超級猛將。其實項羽的帶兵水平,比起歷史上如白起、霍去病、岳飛這樣的頂級名將不遑多讓,是兵法中勇戰派的最代表人物。與同時代謀戰派的最代表人物韓信重奇謀相比,勇戰更重將道,為將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凝聚士卒為其奮然效死之心,這絕不可以尋常一勇之夫可比。項羽既有史上無雙的武勇,更具有無與倫比的戰場嗅覺,因此每次大戰他都是衝鋒在第一線,既對麾下士卒有最大的士氣鼓舞加成,也能時刻在第一時間把握到戰局的發展情況,做出相應判斷,最終擊敗敵人。

垓下之戰

無論是以五萬楚軍擊敗四十萬秦軍的巨鹿之戰,還是在彭城之戰中,僅僅以三萬精兵就敢突擊並擊潰劉邦率領的五十六萬諸侯聯軍,項羽都將勇戰發揮到了極致。但勇戰派要求將領能戰而且敢戰,對戰鬥的決心要求很高。然而項羽在垓下之戰後卻喪失了戰心,從戰場情況看垓下之戰楚軍面臨的情況並不比巨鹿、彭城之戰更糟,同樣人數劣勢(楚軍十萬,漢聯軍六十萬,但實際作戰的是韓信率領的三十萬人),同樣缺糧無後方支援,唯一的區別是項羽遇上了一代兵仙韓信,被韓信設計的三路夾擊擊敗。

這場敗仗不但打破了項羽野戰不敗的神話,更嚴重的打擊了項羽的信心與戰心。表現在戰後面對張良「四面楚歌」之計時,項羽的反應不是維護士兵的士氣,而是先擔心楚國被全部佔領,然後做的就借酒澆愁,已經沒有當年破釜沉舟的勇氣。而在逃往的路上則反覆強調「天之亡我,非戰之罪」,把不願再戰歸咎於天意,實際是項羽以無戰心。

失軍心

實際垓下之敗打擊最大的不是項羽的戰心,而是楚軍的士氣。楚軍士兵追隨項羽看重的就是他的野戰不敗,如今神話被打破,失去對項羽信任的士兵在心理上也就失去了依靠。再加上外有十倍與己的敵人,內已無糧草,這時四面響起的楚歌則給了他們最後一擊,徹底擊潰了楚軍士兵的心理防線。可以想見當時的楚營已被恐懼、悲哀、無助的情緒包圍,此時的項羽不僅無心,恐怕也無力維持軍心。所以項羽此時作的《垓下歌》也可以做如下解讀:

力拔山兮氣蓋世,

(力能拔山,豪氣蓋世。表現項羽自誇還有勇氣。)

時不利兮騅不逝。

(時運不利,士兵不跟我走了。以「騅」代指士兵,畢竟馬不跑可換,士兵不願再戰則無法可想。)

騅不逝兮可奈何,

(士兵不跟我走了,我有什麼辦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借問如何安排虞姬,實際是項羽在自問自己該怎麼辦。楚歌常以「香草美人」自比,項羽以虞姬借指自己。)

霸王別姬

這時面對混亂的楚營,項羽只能趁夜逃走。因為如果到天亮,士氣崩潰的楚軍再面對敵軍時極有可能發生嘩變潰逃,甚至存在攻擊項羽換取生存的可能。所以項羽以不可能垓下做最後的死戰,他的提前離去不是拋棄了士兵,而是士兵已經拋棄了項羽。

這一點從另一個方面可以佐證,項羽在離開時「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但等過淮水之後(請參照地圖,垓下下方黑線即淮水)還有多少人呢?「騎能屬者百餘人耳」,即使算上黑夜渡河各種不利因素,在這短短一段路上就有近八成的士兵拋棄了項羽。

所以,項羽在戰心之後又失去了軍心。

無民心

第二天當劉邦發現項羽連夜突圍後,立即派灌嬰領五千騎兵追擊,但是項羽不但早走了半夜而且他只有百餘人目標小、速度快,原本追擊的難度很大。然而當項羽在陰陵打聽道路時被一個當地的農民誤導進了一片沼澤地,正式這一耽誤給了灌嬰追上的時間。

這次農民的誤導損失的不僅是項羽逃跑的時間,實際上是還給了他心理上的致命一擊。要知道這次垓下之戰並不是遠征,包括陰陵都離項羽的都城彭城附近,屬於項羽的勢力範圍。而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一個普通的農民看到自己落魄都毫不猶豫的愚弄自己,這個冷酷的事實使項羽明白自己起兵八年沒有得到任何民心的支持。

這個事實更使項羽聯想到自己心目中的安全之地——江東,會是什麼情況。自己當年帶走八千江東子弟如今只有自己一人生還,自己將如何面對江東民眾的指責;就算江東的民眾可憐自己,還能擁戴自己為王,又有多少人心在自己身上,當漢軍渡江時沒有民眾支持的自己還能逃到哪裡。最終都是一死,過江不過是苟延殘喘幾日罷了。

所以,從垓下戰後到烏江江畔,項羽喪戰心、失軍心加上了解自己無民心,使他原本堅定的逃亡求生之心逐漸崩潰,最終才有了烏江自刎。要知道項羽當時才三十二歲,他選擇自盡而不過江與其說是「無顏見江東父老」或不願苟且偷生,不如說是血氣方剛而之前一帆風順的年輕人在遭遇重大挫折、信心崩潰後的自暴自棄罷了。

大家好,我是漫談君

在此地恭迎諸君與我一起

談天講史

史海漫談

SHMT201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