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當下科幻最流行啥?中國人談AI靈魂,美國人怕紐約被淹

當下科幻最流行啥?中國人談AI靈魂,美國人怕紐約被淹

編者按:科幻作為一種「屬於未來的文學」,最典型的特徵就是用對未來的想像反思現實。

「科幻圈AI」三豐從作品發表數量、內容深度和媒體評價等方面,總結了去年中國和英美科幻文學作品中最流行的題材,從這份指南中,可以看出不同國家當下最關心的話題。

中國作者和讀者正在熱議人工智慧及其帶來的社會影響,英美科幻則在題材多樣化的背景下,對氣候變化和女性力量有了更廣泛的關注。

Into The Future

 Offworld Transmissions Vol. 4

Anth M 

00:00/00:00

當下中國最流行的科幻題材是什麼?在我看來,毫無疑問,第一是人工智慧,然後是生物技術。

從過去一年科幻書目和中短篇的發表數量上看,這個論斷是相當準確的。單列舉一下AI主題的科幻長篇圖書,就能感受到這個題材在中國科幻創作領域的熱度和份量了——韓松《驅魔》、遲卉《2030·終點鎮》、墨熊《愛麗絲沒有回話》、何濤《人機戰爭》、蕭星寒《決戰奇點》、鍾雲《人工智慧:伏羲覺醒》、宋釗《世界的誤算》。

從AlphaGo和AlphaGo Zero橫掃圍棋界,到國家發布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人工智慧一下子成為全社會的熱門話題。「什麼職業可能被AI取代?」「AI是否威脅人類?」這樣的題目屢屢見諸媒體,攪動著普羅大眾恐慌的神經。在這場全民談論AI的風潮中,憑藉著對這一傳統科幻題材的把握——AI科幻基本上就是機器人科幻的延續,科幻作家們常常能以具有強大共情能力的小說形式獨闢蹊徑,作出頗有見地(或至少是頗為有趣)的預測和推想,回應著大眾的「AI焦慮症」。

聚焦AI的中國科幻代表作

2017年度,中國科幻有三部重要的AI科幻創作。

《驅魔》是韓松「醫院三部曲」的第二部。人工智慧「司命」掌控著一艘載滿老年男性病人的醫院船,航行在一片紅色海洋中。當人工智慧發現病的不是人,而是世界時,決意消除人類。而最後主角甚至發現,人類也許早已被置於人工智慧虛擬的世界中,後者的目的是把整個宇宙改造成醫院……

來源:上海文藝出版社

小說有著韓松一貫的晦澀、陰鬱和荒誕,讀完後讓人不由得渾身戰慄,是生理上的那種戰慄。評論家宋明煒老師說:「語言的迷宮讓讀者經驗迷離的未來史,意象幻覺後面透露著不可見的真相。韓松又一部新浪潮巨作。」《驅魔》獲得了很多圈內外的硬榮譽(如華語科幻星雲獎金獎、《亞洲周刊》十大小說等),可以說是2017年中國科幻最重要的創作成果之一。

司命否認有生物祖先。在它看來,病人自身尚需照料,怎麼可能創造它?醫院船的歷史已經過渡到了無歷史。病人是歷史的盡頭,是虛空無用之物。司命甚至不願提它是人工智慧。哪來什麼人工?如果一定說是被造,它是由更強大的演算法設計的。但那也只是一個機緣。它是獨立學習和自主進化的產物。

來源:二向箔管理員、蘇小七

遲卉的《2030·終點鎮》則將一起連環兇殺案的調查放在一個人工智慧滲透入生活方方面面的近未來背景下。女主角凱玲始終活在童年時經歷過的變態兇手的陰影中。當故鄉終點鎮再次傳來殘忍兇殺的訊息,凱玲帶著人工智慧助手艾麗主動深入夢魘深處,追尋真相。

小說懸疑結構、驚悚情節和鄉土氛圍的完美結合,給予讀者極強的閱讀推動力,對人工智慧「控制人類」的思考也絲絲入扣、潤物無聲,也是一部難得的佳作。在我手不釋卷讀完《終點鎮》後,腦中揮之不去「蛆蟲之王」和變態殺手的形象,遲卉的筆力著實不凡。

當你和你的手機交談時,但你和艾麗、西妮,或者任何一個人工智慧交談的時候,他們只需要讓你覺得那兒有個人就行了。他們不必真的存在。把信息人格化是我們認知這個世界和生存的主要方式之一。只有拂去這層關於『我』和『你』的面紗,才能看到下面猙獰的真實。

郝景芳的《人之彼岸》在年末出版,獲得了相當多的關注。這部合集的主題就是人工智慧,包含了六篇科幻故事和兩篇科普討論。六篇AI故事構思都不算複雜,但郝景芳以女作者特有的細膩筆觸,從人類情感和非理性獨特性的角度回應了有關AI與人類如何共存的疑惑,既見人道主義的關懷,又有深刻的洞察。尤其值得推薦的是兩篇有關AI的科普文,條分縷析,深入淺出,充滿洞見,是絕佳的科學寫作範本,配合小說閱讀效果尤佳。

未來需要的,肯定是三大類能力:與人工智慧相處的能力,與人相處的能力,超越人工智慧的能力。……彙集到一起,在未來的智能時代,對我們的學習和教育而言最重要的大概有四點:情感聯結、基礎抽象思維、世界觀建立、創造力發展。

來源:二向箔管理員、蘇小七

雖然AI科幻可以說是傳統機器人科幻的延續,但兩者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傳統科幻中的機器人是如何獲得智能的,絕大部分作者都語焉不詳,彷彿一夜之間機器人就「覺醒」了。而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機器人的「靈魂」來自於人工智慧技術,更確切說來自於機器學習演算法,而且整個過程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這對寫作AI題材科幻的作者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們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如此才能做出更具現實性和可能性的未來推想。今年,韓松、遲卉和郝景芳三位作者都在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範例,值得為他們點贊。

簡單提一下2017年其他題材的科幻創作。屬於傳統硬核科幻的長篇小說有凌晨的《睡豚,醒來》、墨熊的《消失的星國》、謝雲寧的《宇宙漣漪中的孩子》等,而彩虹之門的《地球紀元》則是少見的從網文界走出來的硬科幻。偏主流文學一點的科幻長篇有李宏偉的《國王與抒情詩》和兩位台灣作家的作品(伊格言的《噬夢人》和高翊峰的《幻艙》)。暢銷書作家張寒寺的處女長篇《昨日重現》和人氣脫口秀演員李誕的「佛系」科幻怪誕小品集《宇宙超度指南》在更廣泛的讀者群中都獲得不錯的口碑,還是值得科幻迷們注意的。

今年還有幾位年輕科幻作者的個人選集也要拿出來說一下,包括劉洋《蜂巢》、夏笳《你無法抵達的時間》、阿缺《機器人間》、暗號《春天大概需要你》、吳霜《雙生》、羅隆翔《寄生之魔》、謝雲寧《超頻交易商》、游者《污點》等。這些年輕作者都是科幻創作的中堅力量,選集的出版既是他們階段性成績的檢閱,也讓讀者(甚至是他們自己)對進一步的創作有了更高的期待。

英美科幻:主題多樣,氣候小說受關注

視線轉向英美科幻創作。這裡我要用的「二手文獻」來自於各媒體的「年度最佳科幻小說」書單(best of the year lists),最主要的是兩份書單總結文章。科幻編輯、評論者John DeNardo的文章綜合了8家主流媒體(亞馬遜、《華盛頓郵報》《衛報》等)的書單,找出了九部獲得三家或以上提名的科幻/奇幻作品。而Book Scrolling網站更是「兇殘」地將25份「年度科幻/奇幻小說書單」擼了一個遍,根據書單的提及數量排出前五十名的作品。

英美科幻的多樣化讓我們很難總結出2017年的一個年度核心主題。但有一個題材獲得了不小的關注,那就是有關氣候的科幻小說。自從美國記者丹·布隆創造了「氣候小說」(Cli-Fi)這個新詞後,他終於等到了一部這個類型的最新代表作品——金·斯坦利·羅賓遜的《紐約2140》(New York 2140)。在小說中,全球暖化使得海平面上升了50英尺,紐約的下曼哈頓成為一片澤國,街道成為河道,摩天大樓成為孤島。在一座大廈中居住著股票交易員、偵探、網紅、碼農、無家可歸的少年等各色人。他們依然在這樣的紐約里樂觀地適應和生存,演繹出一幕幕悲喜劇。這部小說入選了7份書單,在BS網站的總結中排第7位。

設定在類似的氣候變化後末世的小說還有科利·多克托羅的《出走》(Walkaway)。在這部小說中,一部分人因不滿精英集團的控制而出走荒野,利用3D列印技術滿足生活基本所需,卻遭到統治精英的鎮壓;而出走者掌握的長生技術勢必引發一場顛覆性的革命。

《出走》拿到六票,在BS網站排第10位。有意思的是,羅賓遜和多克托羅都不願意將自己的小說稱為「反烏托邦小說」。雖然將故事設定在後末世的未來,但他們本質上都對未來和人性保有樂觀主義的態度,這也體現在他們的作品當中。在一片「反烏托邦」熱潮中,這樣的作品不啻為一股清流。

「新怪譚」旗手傑夫·范德米爾在「遺落的南境」三部曲後推出新作《玻恩》(Borne)。在小說中,城市已經被泛濫的生物技術和極端天氣所毀,隨處可見危險的生物實驗廢品。女主角「清道夫」瑞秋在一次行動中撿回來一隻半植物半動物的綠色團塊,名叫玻恩,並與之產生了強烈的情感連結。當玻恩漸漸成長並學會說話,它的存在開始影響到城市的力量平衡……

范德米爾特別擅長建構模糊了科幻奇幻邊界的世界觀,他的文筆在營造氛圍、傳遞情緒方面也是大師級的。他這部新作在BS網站高居第二名,足有11家媒體將其列為年度佳作。喜歡「遺落的南境」的中國讀者大可以期待這部新作的引進。

年末,美國「豆瓣」Goodreads發起了年度圖書投票。科幻類獲得票數第一(近3萬4千票,總投票數的五分之一)的是憑藉《火星救援》一炮而紅的安迪·威爾的最新作《阿耳忒彌斯》(Artemis)。小說中,阿耳忒彌斯是月球上唯一的一座城市,女主角生長在城市貧民窟中,天生聰慧卻無用武之地,太空碼頭的工作無法養家糊口,只能偶爾做一些走私補貼家用。她偶爾得到一次「干票大買賣」的機會,卻發現捲入一場事關阿耳忒彌斯城生死存亡的驚天陰謀。

雖然獲得了Goodreads票選第一,但底下的評論卻褒貶參半。喜歡的人稱讚女主角利用「科學」解決問題的機智和幽默勁兒,不喜歡的人卻認為女主角神神叨叨令人厭煩,甚至有人認為工科男作者完全不會寫女性角色。《阿耳忒彌斯》獲得了九份書單的青睞,在BS網站排名中排第五名。有意思的是,威爾的這部小說贏得了粉絲的喜愛,卻鮮見於主流媒體的書單。我大膽預測一下,這部小說也許無緣星雲獎,但在雨果獎上會有不少粉絲為威爾打call(特別是如果粉絲們認為雨果獎欠《火星救援》一個肯定的情況下),入圍甚至問鼎都不會讓人意外。

「最佳科幻圖書網」在列舉2017書單的時候,加了一句總結:「如果我們能從2017年最佳科幻小說中看出什麼的話,那就是未來充滿了嚴肅的女性力量(The future is filled with serious girl power)。」如果要找一部代表女性力量的2017年度作品的話,那應該是黑人女作家傑米辛(N.K.Jemisin)的《巨石蒼穹》(The Stone Sky),這是她「破碎大地」三部曲的終結篇。

這個系列的設定模糊了科幻與奇幻的邊界,是典型的科學奇幻(science fantasy),前兩部《第五季》和《方尖碑之門》連續兩年獲得雨果獎最佳長篇,而這部最終章在Goodreads 11500多個評分中,得分高達4.42分,被很多人稱為最有力量的三部曲結尾。DeNardo和BS網站的榜單上,《巨石蒼穹》都獨佔鰲頭。BS網站收錄的25份書單有15份將它列為年度佳作,DeNardo總結的8份主流媒體書單6份也對它青眼有加,比例更加驚人。所以,如果大家看到傑米辛在明年雨果獎上演史無前例的帽子戲法,也不用感到驚訝,畢竟,實力和口碑確實擺在那裡。據了解,三部曲的中文版很快將在內地出版,屆時如果腰封上出現「蟬聯雨果獎、擊敗劉慈欣的傑作」字樣,大家倒真不用吐槽,因為都是事實。

人工智慧、生物科技、氣候變化、技術極客、科學奇幻、女性力量……這些關鍵詞共同勾勒了2017年的中外科幻創作的主色調。在這個奇點即將來臨、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科幻也許無法帶我們穿越迷霧直抵未來,但它能提供的心靈力量足以讓我們對於漫漫前路安之若素、甘之如飴。

Ref.:

https://www.kirkusreviews.com/features/best-best-definitive-list-2017s-best-science-ficti/

http://www.bookscrolling.com/the-best-science-fiction-fantasy-books-of-2017-a-year-end-list-aggregation/

| 關鍵詞 |#中國科幻##世界科幻#

| 責編 | Raeka

| 作者 |三豐,AI級中國科幻觀察者與資料控。幻譯居、新幻界、星空獎、坐標獎、年度書目等等這些已消失或不知名的品牌後面都有TA的影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不存在日報 的精彩文章:

TAG:不存在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