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布克文學獎最年輕得主,她的代表作你可以關注

布克文學獎最年輕得主,她的代表作你可以關注

「一周書單」又跟大家見面啦!

本期的主打推薦書目,來自28歲的紐西蘭女作家埃莉諾·卡頓,她的小說《明》(又譯:發光體)獲得布克文學獎,成為該獎項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得主。卡頓身上也散發著年輕作家的新鮮血液與朝氣,這本小說也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世界性「80後」作者的先鋒魅力。

此外,本周書單從傳記、科普、藝術、繪本等類別選擇了6本好書為大家推薦。來看看書評君都選了哪些新書,或許值得你關注和借鑒。

本期主持|新京報記者 宮照華

小說

《明》

作者:埃莉諾·卡頓

譯者:馬愛農 於曉紅

版本:鳳凰壹力·譯林出版社2018年1月

2013年,年僅28歲的紐西蘭女作家埃莉諾·卡頓憑藉《明》(又譯:發光體)一書獲得布克文學獎,從而成為該獎項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得主。埃莉諾·卡頓的身上也散發著一位年輕作家所具有的新鮮血液與朝氣,這本小說也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世界性「80後」作者的先鋒魅力。

《明》的篇幅很長,共848頁,讓許多紐西蘭讀者望而卻步,長度之外,卡頓還用獨特的形式營造出「增魅」的氛圍。小說一共分為十二章,與星座的數量對應,而短章節的標題也採用了「升交點在處女作」「土星在天秤座」等方式,通過12個來自不同星座的男子構造出一個命運交織的宏大故事。這其中既有愛與恨的矛盾,也有偵探式的懸疑,後現代的隱喻,歷史的回望,也難怪在此書剛剛出版,就在各種文化媒體上引起轟動。布克獎委員會表示,這本書是「一部維多利亞式的『奇情小說』」,《溫伯尼自由報》評論這是一部精彩的推理小說,好讀網站則將它列為年度最佳歷史小說之一。在複雜繁瑣的人物故事之外,埃莉諾·卡頓為讀者提供的線索就是原文的「發光體」——太陽和月亮,外版封面也以此為設計思路——在天空中唯一會發光的兩個球體的映照下,星座同命運之輪緩緩轉動,虧盈升降,這種交替構成了全書的節奏。

小說

《與特雷莎共度的最後幾個下午》

作者:胡安·馬爾塞

譯者:王軍寧

版本:百花文藝出版社2018年1月

胡安·馬爾塞是西班牙的國寶級作家之一。與同時代的作家恩里克·比拉-馬塔斯、哈維爾·馬里亞斯等人一樣,馬爾塞也用緩慢的敘事節奏堅持著傳統的西班牙語寫作。《與特雷莎共度的最後幾個下午》曾在1984年被改編為電影,為部分影迷熟知,但電影提供的只是兩小時的故事,小說原著則能讓我們看到故事的形成過程。

這部小說的背景為上世紀60年代的西班牙,彼時西班牙內戰已經結束,經濟開始恢復繁榮,西班牙國內的各種思潮也相繼涌動,機會與失敗並存。在這個背景下,馬爾塞塑造了一個類似於連的主人公,然而相比之下,這本書中的馬諾洛更加被動,他沉陷在對特雷莎的愛戀中,但兩個人思想的差距卻使他們難以結合。特雷莎不斷用大學生的左翼思潮要求馬諾洛,馬諾洛先是認為這不可能做到,後來卻隨著愛情的深入而漸漸淪為一件犧牲品,最後,當他真的要突破「左翼先進分子」和「無業游民」的界限,要在世界上有所作為的時候,失敗的命運註定已經提前寫好。

傳記

《我身在歷史何處》

作者:埃米爾·庫斯圖裡卡

譯者:苑桂冠

版本: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11月

在2016年的電影《牛奶配送員的奇幻人生》中,庫斯圖裡卡不僅執導,還親自出鏡,飾演一位在戰火中奔走的牛奶配送員,即電影的主人公。作為導演的庫斯圖裡卡一直非常成功,每部影片拍出來,都是各大電影獎項的熱門候選,不過他擔任主演的效果可能並不理想。在戰爭背景和歷史廢墟中行走的庫斯圖裡卡彷彿讓我們看到一個老邁的「自戀者」,因此這部電影也沒有獲得之前那樣的成功。

而《我身在歷史何處》則脫離了電影,庫斯圖裡卡不必飾演任何演員,他只需通過文字,用回憶錄的方式呈現自己的前半生。自傳中包含了庫斯圖裡卡在薩拉熱窩度過的童年時光,對南斯拉夫戰爭的見證,以及和其他演員之間的友誼。就性質而言,這本書可能和黑澤明的《蛤蟆的油》十分類似,但既然是對「身在歷史何處」的回憶,其中,導演對自己經歷的外部世界,自然會有更多的闡述。在開篇中,庫斯圖裡卡寫道,「在這個世界裡,物才是引力中心,它取代了那些我們曾經偏愛的、歌唱愛與自由、反抗不公的英雄」。

藝術

《攝影小史》

作者:瓦爾特·本雅明

譯者:許綺玲 林志明

版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年12月

瓦爾特·本雅明是一位沉思型的知識分子,相比於約翰·伯格及蘇珊·桑塔格,他的作品也具有更多的思辨性而非啟示性。如果說,蘇珊·桑塔格的那本《論攝影》是一本藝術實踐者及愛好者的聖經,那麼本雅明的《攝影小史》則是一本文化研究的專業著作。這本集子收錄了本雅明四篇廣為人知的文章,除《攝影小史》外,還包括《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品》《繪畫與攝影》《法國國家圖書館與中國畫展》。

本雅明從攝影技術而非藝術角度思考現代藝術品的本質變化,認為機械複製將改變人類的認知方式,古典的、崇高的藝術地位不復存在,未來,藝術將成為屬於大眾的物品,而這可能是未來大眾對藝術的興緻所在。現在,本雅明的藝術預見彷彿成真,同時,他的理論中還有許多深刻的觀點,等待著文化發展去印證。從這個角度來說,本雅明的文化分析,永遠都不會過時。

科普

《海明威的貓:基因是如何運作的》

作者:凱特·阿尼

譯者:葛文聰

版本:中信出版集團·新思文化2017年12月

美國作家海明威有「養貓癖」,在他養貓成患的家中,有一隻名為「白雪」的六趾貓。在眾貓的環繞中,這隻六趾貓顯得十分特殊。基因也是如此。本書作者阿尼是英國廣播公司BBC科學節目主持人和劍橋大學的遺傳學博士,他化身為作者,走訪了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基因科學研究者與前沿科學家,就從「海明威的貓」這種日常生活現象聊起,探討基因科學的新發展。

生物教科書上由孟德爾提出的基因交配理論到了今天已經有些教條化,不再適用,而新的科學正在研究基因的微觀作用,包括如何控制基因組合、刺激基因活性等等。通過口語化的交流和深入淺出的日常生活舉例,人們可以理解到基因科學最奇妙也最深邃的地方。

繪本

《鼠族》

作者:阿爾特·斯皮格爾曼

版本:後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8年1月

在普利策獎的歷史上,《鼠族》是唯一獲獎的漫畫作品,原分上下冊,分別於1986和1991年出版。這部漫畫作品以「大屠殺」為主題,講述了納粹暴行中的倖存者故事,十分沉重。其中,四處奔逃的猶太人被斯皮格爾曼畫成老鼠,而納粹人和波蘭人則是貓和豬,用動物來隱喻二戰歷史中不同民族所承擔的命運,以及各自扮演的角色。

在諷刺與黑色幽默之外,這本漫畫還有著動人而溫情的一面,它所講述的不僅僅是生命的倖存,一幅漫畫版的格爾尼卡,它還呈現了靈魂中決定著我們屬於人類的情感。看著「老鼠」們在血腥屠殺之後的家庭片段,以及相互之間的關懷與永不消逝的愛,即使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也不得不感慨:在宇宙中,我們的體積或許連老鼠都算不上,但人性深處的光芒,興許有點亮整顆星球的可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書評周刊 的精彩文章:

黃仁宇寫出了最暢銷的歷史書,卻也留下無數爭議

TAG:新京報書評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