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史的另類臉譜:傳統觀念的吳佩孚,讓袍澤敬重,也辜負了自己

歷史的另類臉譜:傳統觀念的吳佩孚,讓袍澤敬重,也辜負了自己

北洋大時代的生存智慧(一百七十四):君子死,冠不免。

在北洋亂世,那個文盲超過半數的晦暗時代,秀才是金光閃閃的高學歷。在當時的北洋巨擘中,吳佩孚的起步比較晚,所以輩分不高,才開始投身軍旅之際,段祺瑞早已是北洋新軍中手握實權的三品武官,是北洋系老頭子袁世凱所倚靠的左膀右臂,馮國璋也從督理營務的總辦即將升任四品官銜,曹錕已經從天津武備學堂畢業,成了袁世凱親兵中的一位副營長,這一年二十四歲的吳佩孚只是其麾下的一位勤務兵。他倉促地捲入崢嶸時代,在庚子大亂中經歷了拳民成片地在陣地前被收割,坐鎮直隸的清軍最高統帥聶士成戰死,優勢清軍卻接連喪師失地,已是清廷正規軍護兵的他,發現自己從統帥到江山,啥也護不了,只有流浪的戲份。

其後,吳佩孚先是以文化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接著用文化贏得了袍澤的敬重。他不會知道,在古今只換衣冠的北洋廟堂之上,不講權術變通的英雄只配出演悲劇角色,也正是他那份固執的傳統觀念,儘管在北洋軍閥中輩分不高,仍然讓袍澤敬重。直皖戰爭中聲名鵲起,在一片非議中,他固執地將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曹三傻子」扶上北洋頭把交椅,儘管內心一再反對,但是作為一名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的儒將,固執地尊崇關羽、岳飛的忠義,也就在「主從尊卑」的束縛下,不得不被曹氏家族牽著鼻子走,最終一起成為曹氏廟堂的殉葬品,但是「玉帥」的名號亦或是「吳二哥」的稱呼,絕對堪稱是直系軍閥靈魂人物的真實寫照。

但是,吳佩孚的傳統觀念不僅只固執於這些禮義,更多的還是那一份傲骨。他急流勇退,避於洛陽練兵,北洋末世的廟堂,因為他的謙讓沒能增壽。在鼎盛時期,當北國拋出橄欖枝,他嗤之以鼻;在落魄時期,日軍極力拉攏,他斷然拒絕。一片冰心謀國者,在北洋時期孑然獨行。像南方軍、皖軍以及西北軍,都是拿了人家的外援壯大自己,接著翻臉不認人,只要吳佩孚不那麼堅持原則,願意稍微「通融」一下,他本人的命運乃至整個北洋集團的命運,都有可能改變。試問一個從晚清風雲亂世艱難崛起的武夫,能在眾望所歸之際戰勝自己的權力欲,舍名利而不取,對於近在眼前的巔峰而不登,北洋時代無出其右者。

最終,落魄下野的吳佩孚,寓居北平什錦花園,這座奉系軍閥新任掌舵人以「世侄」身份贈送的宅院內有一棵不知名的古樹,樹體扭曲像一條掙扎的飛虯。而吳佩孚北上寓居在此,依然帶著自己的衛隊,儘管經濟拮据仍然保持著數百人的規模,這些直系軍閥最後的士卒,在南北方以及日軍的夾縫中,帽徽上既不是奉軍也不是南方軍的標識,而是通一體地嵌著「孚威」二字,換防時的風景足夠扎眼,而這位曾經威加海內的孚威上將軍,曾因惦念著先人的墓地,悄悄返回故里掃過一次墓,卻沒有逗留選擇悄然離去,當地人沙向陽認為:「那時他已落魄,怕是無顏見家鄉父老。」吳佩孚確實太過固執於傳統觀念,那是一份寧願辜負自己也不願負天下人的風骨,大有北洋系老頭子袁世凱當年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悲涼。

參考文獻:《北洋軍閥史》,《黑白民國》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物客棧 的精彩文章:

TAG:人物客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