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利用季風航行,鄭和還是個氣象學家

利用季風航行,鄭和還是個氣象學家

鄭和寶船模型 視覺中國供圖

1405年6月,鄭和船隊從太倉劉家港出發,開始了七下西洋之旅。在600多年前,沒有精準的氣象預報,海上氣候變化無常,加上風暴,每一次下西洋,都是探險之旅,那麼,鄭和船隊是如何躲過一次次的海上風浪,安全回到南京的呢?經過一年多的研究,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海洋科學學院副院長、教授董昌明和他的團隊,重演了鄭和航行的海況,驗證了鄭和對航線與航行計劃的精準把握,出版了《鄭和下西洋中的海洋學》。他們認為,鄭和不僅是航海家,還是氣象學家,對海洋氣候的推演具有前瞻性。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胡玉梅 韓雨霽

季風充當「發動機」,鄭和船隊得以遠航

上百艘戰船,上萬人岸邊集結……600多年前,沒有發動機,鄭和的船隊怎麼能航行這麼遠?答案是,他利用各個區域的季風特徵助推船隻,利用自然的力量。

以1421年從太倉出發的那一次航行為例,就是在等東北季風助力南下福建。而比較遙遠的地方則是鄭和團隊通過季風的輻射區域,進行大膽的推測。

最終,他們的假設成真,夏季的西南季風給船隻提供了自南向北的動力,同時,西南季風在七八月份達到最強風力,西印度洋沿岸的北向流速為一年最大值,再次助力船舶向北航行。而冬季,船隻自北向南返航,該區域的海流也不會對回航造成明顯阻礙。至此,鄭和團隊再一次運用季風規律到達了遠方。

「日記」證實鄭和氣象學家身份

用季風助推船隻,是鄭和的智慧所在,而通過1年多資料的查詢,重演了鄭和航行的海況,則是董昌明團隊30餘人日夜鑽研的結果。「由於鄭和下西洋的相關記載散落丟失較多,包括鄭和的《航海日誌》在內,很多資料都沒有了,因此研究難度大大增加。」董昌明說,最後團隊成員選擇兵分幾路前往江蘇、福建等現存有鄭和下西洋遺迹的地方進行實地考察,透過鄭和留下的碑文以及各種古籍中的隻言片語,還原出了600多年前的那段歷史。

以鄭和從台灣海峽前往越南南部的那段旅程為例,就是董昌明的團隊通過「好風十日」四個字還原出來的。「當時我們找到了一份稀少的航海記錄,這份記錄由鄭和本人編寫,記錄著他們前往越南南部的一些細節信息。」董昌明介紹說,其中就有一個關鍵的時間信息,好風十日。知道了台灣海峽跟越南南部之間的距離,加上航行十天的時間要點,鄭和團隊的航行速度被算了出來。

接著通過該海域當時的氣候條件,推算出季風影響下的海流速度。「結果證明,兩個速度一致,從而我們推測鄭和船隊的航行速度與季風有關。」董昌明補充道,用同樣的方法,他們將鄭和團隊途經的東海、南海、馬六甲海峽、印度洋區域、非洲沿海區域等分為23個框區,逐一分析論證了框區內的海氣狀況,再現了鄭和下西洋的海上經歷。

「根據大量資料的分析,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鄭和船隊的航行動力主要來自季風活動,而鄭和本人也必定是個掌握大量氣象知識的氣象專家。」

航行或受小冰期影響

儘管鄭和善於利用季風氣候可以躲過不必要的災害,但海上氣候變化無常,偶爾還有地震海嘯。那麼,鄭和船隊是如何躲過一次次海上風浪,安全回到南京的呢?

「就東海來說,每年至少都會有十次風暴。」董昌明說,即使是精準推算,鄭和的團隊也一定會撞上幾個,但就目前的資料來看,他們都平穩度過了,不過即使如此,他們的航海生活也不好過。「通過資料分析,我們發現鄭和下西洋的時間剛好撞上明清時期的反常氣候,也就是歷史上的『小冰期』時期。」董昌明介紹說,他們利用過去1200年間的氣溫數據,做出了全球異常氣溫變化情況圖,發現「小冰期」時期全球有一個明顯的溫度降低的變化。「當時歐洲的平均溫度大約比現在低10℃左右,而亞熱帶地區溫差雖然沒這麼大,但也低了不少。」董昌明告訴現代快報記者,說明在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段里,氣候條件確實較差,航行條件十分艱苦,在這樣的情況下,鄭和團隊則會選擇沿岸航行而非穿越大洋,來保證航海安全。

通過資料再現鄭和下西洋歷史,董昌明已經做到了,但他表示,除了歷史的還原,對百年前氣候的研究與總結也很重要,因為還原過去也是為了更好地預測未來。「近幾年,氣候變化一直是個熱門詞,而研究幾百年前氣候環境的變化,也能對未來的氣候預測提供更多的數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聊漢字 的精彩文章:

失地王約翰與英國歷史上重要的《大憲章》

TAG:每日聊漢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