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媒體:山口百惠是楊貴妃後代有書為證,中國歷史學家的話笑人肚疼

媒體:山口百惠是楊貴妃後代有書為證,中國歷史學家的話笑人肚疼

近日有日本媒體刊登出一篇題為《山口百惠是楊貴妃的後代》的文章,用充滿浪漫色彩的情調向人們講述了一個楊貴妃在馬嵬坡之變後死裡逃生往日本的故事,並說楊貴妃逃到日本後,繁衍生息,以至有山口百惠這樣的「傳人」,還拿出書證、物證證明此事。

我們都知道,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有段詩句。「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詩給人以美好的藝術享受的同時,也著實令許多人如醉如痴,更令許多人想入非非!然而,竟有人就此詩句而斷言楊貴妃沒有死在馬嵬坡。

難道事情的真相果真如此嗎?然而歷史告訴人們,事情的真相併非如此。歷史上的《新唐書》、《舊唐書》均有楊貴妃傳可以說明事情的真相。

楊貴妃生於公元719年,這一年她後來的丈夫唐玄宗李隆基已經做了七年的皇帝,任何一個人也沒有想到她與唐玄宗會結成夫妻。楊玉環自小是個不招人「待見」的孩子,她的母親生下她之後就死了,其父蜀州司戶楊玄琰不久也抑鬱身亡。

公元735年12月,楊玉環出嫁了,但此時嫁的人不是李隆基,而是李隆基的兒子壽王李瑁。這一年楊玉環十七歲。在壽王府中,楊玉環不僅習文識字,而且學會了歌舞,又精通了音律,成了一名小有名聲的才女。

公元755年11月,「魚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唐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詐稱「有密旨,令祿山將兵入朝討楊國忠」,發兵二十萬人,反於范陽。同年12月,安祿山兵渡黃河,進逼陳留,太守出降,繼而,安祿山又攻陷滎陽和東都洛陽。不久,潼關失守,使大唐王朝的京城長安頓失門戶,朝野上下無不大驚失色。

天寶十五年,即公元756年五月,由楊國忠提議,唐玄宗皇帝決定逃到蜀地四川以避叛軍鋒芒。據史料記載,逃離長安後的不久,唐玄宗一行來到了距長安百里之遙的馬嵬驛。擁有貴妃之尊的楊玉環沒有想到厄運很快就降臨到了自己的頭上。據《舊唐書·后妃傳》記載,唐玄宗一行「至馬嵬,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既而四軍不散,玄宗遣力士宣問,對曰:『賊本尚在!』蓋指貴妃也。力士覆奏,帝不獲已,與妃詔,遂縊死於佛寶,時年三十八,瘞於驛西道側。」《新唐書·后妃傳》也有同樣的記載,唐玄宗「西幸至馬嵬,陳玄禮等以天下計,誅國忠,已死,軍不解,帝遣力士問故,曰:『禍本尚在!』帝不得已,與妃引訣,引而去,縊路祠下,裹屍以紫茵,瘞道側,年三十八。」不難看出,不論是舊唐書,還是新唐書,都無一例外地記載楊玉環被縊死的經過。《資治通鑒》中的這段話說得何等的清楚明白,楊玉環是由高力士殺死的。她死後,為使亂軍心安,唐玄宗還命陳玄禮等人驗屍。按理說,楊玉環之死到此就應該畫上一個句號了。但有些人卻偏偏不想讓這位絕世美人就這樣的死去。他們根據白居易的那首《長恨歌》編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有的故事說楊玉環馬嵬之變時沒有死,而是流落民間當了妓女;還有的故事說的就是楊玉環沒有死在馬嵬坡,而是逃往了日本。前一種說法太過匪夷所思,而且無任何正史、野史上的佐證,後一種說法因為是「出口轉內銷」過來的,而且又有「人證、物證」,所以乍看起來還煞有介事。但細想之後卻就感到不是那麼一回事。

首先,力主楊貴妃逃亡日本的人所提出的人證、物證,沒有一個可以證明是與楊貴妃有直接關係的,所謂日本的「楊貴妃墓」、「楊貴妃觀音堂」,在中、日早期史料中均無記載。

中國歷史學家說,其實,楊玉環十七歲出嫁,三十八歲身亡,二十一年間,她先後嫁過兩個男人,但卻沒有為他們生下過一男半女,如果說楊玉環嫁給李隆基時沒有生兒育女是因為李隆基年紀已過花甲、失去了生育能力的話,那麼,她嫁給李隆基的兒子壽王李瑁時,李瑁僅比楊玉環大一歲,可是「正當年」的大唐皇子,而且兩個人做了近十年的夫妻,也無一男半女,可李瑁後來再婚後卻生了不少子女。既然楊玉環無生育能力,那麼怎麼可能有日本的後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史拾貝 的精彩文章:

TAG:趣史拾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