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靖康之恥究竟該誰背鍋?南宋士大夫給出一致答案,卻引發千年爭議

靖康之恥究竟該誰背鍋?南宋士大夫給出一致答案,卻引發千年爭議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1月9日,金軍攻陷北宋朝首都開封,入城後大肆搜刮財物、燒殺擄掠,繁華的汴京城幾乎淪為一片廢墟。同時,金軍俘虜了來不及逃走的北宋太上皇趙佶、欽宗趙桓及後宮嬪妃、皇室宗親和達官顯貴數千人,浩浩蕩蕩地揮師北還,北宋由此覆滅,後世稱其為「靖康之恥」。

宋徽宗趙佶蠟像

眾所周知,北宋經濟水平在當時可謂全球領先,文化、思想、經濟極其強大,突然被少數民族政權滅掉,讓天下人都處於極度震驚之中,長時間都未能反應過來。事實上,北宋滅亡有其客觀原因。自秦漢以來,國家組織機構日趨完善,富庶程度更是秦漢隋唐等朝代所無法比擬的。可是北宋雖處於文明高峰,但國家機構仍存在重大缺陷——抵抗外敵風險的能力極低,一旦被敵軍攻克國都,就會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

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疆域圖

北宋時期,遼、金、西夏、大理、吐蕃等政權並立,北宋處於外敵包圍之中,汴京更是因位於平原而無險可守。在北方,大宋王朝缺乏長城進行防禦,各游牧民族又迅速崛起,使北宋的整體安全形勢空前嚴峻,邊患比以前各朝更為嚴重。雖然宋初通過強大的河北軍以步制騎,將強大的遼軍擋在國門之外,但隨著與遼帝國的百年和平以及西夏的崛起,宋軍精銳已經轉移到陝西軍,河北軍的實戰能力已經很差。

當失去遼帝國這個活長城又錯信郭藥師時,河北軍再也無法抵擋來自北方的彪悍鐵騎了。而陝西軍又被西夏軍隊牽制,加上主心骨童貫突然死亡,士氣迅速消散。雖然緊急派出了一些部隊馳援,但未能對金軍形成有效打擊,反而導致西夏防線空虛,令瀕死的西夏軍隊將戰線東移了不少。

西夏國主蠟像

這些客觀因素,接下來就要談談到底該由誰來承擔責任。這個話題自南宋開始就長盛不衰,成為文人和史家議論不休的話題。很多人首先會想到童貫。他在陝西戰場立下赫赫戰功而被重用,可他為了再立新功,竟然蠱惑宋徽宗違背祖訓,挑起宋遼戰爭,從而導致了北宋毀滅。他的同夥蔡京、王黼(fǔ)、趙良嗣,甚至宋徽宗本人都是北宋滅亡的主要責任人。

然而事情並沒有結束,人們不由得反思這些拍腦袋決策的人是如何進入國家中樞的,而這才是北宋滅亡的根源。許多人埋怨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閹割了傳統的「尚武精神」,也有人認為是儒學造成中華民族整體孱弱。更可笑的是,有人認為這鍋該由朱熹理學來背,絲毫沒注意「靖康之恥」三年後朱熹才誕生。

宋太祖趙匡胤劇照

在衣冠南渡之後,人們對這場國難進行了深刻總結,基本認定禍首就是——王安石。是不是很不可思議?讓我們來看看士大夫們的理由——「靖康之恥」並不是重文抑武所造成的,而是因為「聯金滅遼」這一愚蠢決策。倘若保持其現有格局,遼國因被金國牽制,壓根不敢輕舉妄動。一旦遼國滅亡,金國直接與北宋接壤,揮師南下再無後顧之憂。更要命的是,在這場戰爭中,北宋軍隊幾乎毫無戰鬥力可言,這就讓金國野心進一步膨脹,視北宋為毫無反抗之力的肥羊。

王安石雕像

眾所周知,歷代均不乏「政治弱智」之流,這本無可厚非,可當這群人掌握國家決策大權,局面就變得格外可怕。為何蔡京、童貫、王黼等人能夠身居高位且沆瀣一氣,破壞大宋長久以來穩定的決策機制?在筆者看來,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擁有一個共同身份——新黨。

客觀地說,王安石推行的「熙寧變法」非常正確也格外及時,堪稱宏觀經濟學標杆。但他造成的「新舊之爭」,卻成為「靖康之恥」的源頭。雖然王安石有著千年不遇的卓越才華和崇高的個人品格,但悲哀的是,他卻極度缺乏識人之明,提拔的人卻沒有一個可用之才,偏偏還掌握了國家機器。

《欽定宋史》清代刻本

像呂惠卿、曾布等人,都是打著改革幌子以攫取私人利益的政治投機者。《宋史》中列出了21位奸臣,北宋就有14人上榜,其中又有12人為新黨成員。宋神宗趙頊年輕時,格外信任王安石,是新黨的鐵杆支持者,後期卻極度後悔,轉而支持舊黨。此後歷代皇帝與太后,都在新舊兩黨之間反覆切換,不斷將黨爭推向高潮。遺憾的是,最終勝利者是新黨。

宋神宗皇后畫像

按照北宋的政治體制設計,皇帝、台諫、文官相互牽制,政治平衡性極高。可是因為新舊之爭,新黨為謀求打壓反對派,無原則地與皇帝合作,形成了制約很小的權力陣營。這種風氣在曾布、呂惠卿身上已有體現,在蔡京、童貫身上更是發揮到了極致。

在以前,「聯金滅遼」這種拍腦袋決定是絕對無法通過的,然而卻偏偏在宋徽宗時期通過了,這無疑表明皇帝、宰相與軍隊已經沆瀣一氣,所謂的議事流程與制約機制形同虛設。從這一層面而言,王安石變法改變了此後北宋的政治生態,使得國家權力架構發生劇變,最終滑向了君臣混亂的亡國狀態。

現代仿建的北宋睿思殿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王安石得承擔主要責任,這種顛倒事情因果的歸罪方式顯然不公平。北宋立國之初定下的基本國策,是根據晚唐五代軍閥混戰而設定的,在百年後已經不再適用,改革因此成為必然。然而在傳統禮法的束縛下,祖宗之法不可變,所以王安石只能從經濟層面下手。由於矛盾根源和矛盾解決方面不一致,這就註定「熙寧變法」會走向混亂。

所以說,北宋國策與發展現狀之間的矛盾是「因」,王安石變法是「果」。只要原因存在,這樣的結局必會出現,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罷了。最後大宋王朝出問題了,改革者王安石自然要背鍋,但像南宋士大夫那樣將主要責任一股腦推給他,則是一種忽視根源的推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日本曾成立一支特殊部隊,二戰時專門掠奪此物,戰敗後死活不歸還

TAG:趣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