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國畫色彩的對比與調和

國畫色彩的對比與調和

點擊下方藍字搶購書畫優盤

創作中的周昌谷

古代意筆人物畫,用水墨多,用顏色少。重彩人物畫用顏色就很多,像敦煌壁畫、永樂宮壁畫,金碧輝煌,全部都是以礦物質顏料和粉色繪製而成。因為時代的發展和現代內容的需要,現代意筆人物畫的色彩是需要發展和豐富的。研究汲取古代壁畫和捲軸畫工筆重彩色彩關係的知識,研究吸收山水畫花鳥畫的工筆和意筆的色彩關係的知識,研究借鑒民間年畫的色彩,研究借鑒西方對於色彩的科學原理,研究借鑒西方以印象派為代表對色彩科學的理解和藝術的運用……將這些知識去蕪存菁地吸收到現代意筆人物畫中去,吸收古今中外繪畫的色彩藝術的長處,使意筆人物畫在水墨和淡彩之外別開生面、豐富起來,發展出一條新的道路。站在意筆人物畫的立場來吸收以上各家的色彩的藝術處理,是發展中國意筆人物畫色彩的正確道路。為了取得與意筆用筆用墨的協調,工筆畫用色的藝術處理方法可以吸收,而工筆色彩的用筆是可以改變的,比如暈染法、鉤填法,就可以改變成點染法、點厾法。近代花卉畫的色彩因用筆而產生色彩的藝術規律,對於意筆人物畫的用色法,亦頗有借鑒之處。

周昌谷 暗香浮動

單就意筆人物畫色彩的藝術規律來說,也就是掌握色彩的調和與對比的規律,只是因為民族欣賞習慣和工具性能的不同,而使色彩調和與對比的規律和別的畫種有所不同而已。色彩是意筆人物畫的組成部分之一,它是服從意筆人物畫的藝術處理方法的。正如在吸收西方造型方法的同時,吸取結構、捨棄明暗一樣,我們在運用色彩時,也是吸收它色彩美的科學原理,而不以色彩去表現光暗,比如光對物體作用所產生的受光面與反光面的冷熱對比等。因國畫不強調光對物體的色彩作用,所以這種色彩關係就不直接吸收,但是光線所產生的冷熱色的對比關係是合乎色彩美原理的,可以將這個美的原理應用在我們的意筆人物畫上,就是說國畫無論在造型上色彩上都不表現強烈的光線,但因光所產生造型的結構規律、色彩的對比規律,都是可以吸取它美的原則來豐富意筆人物畫的。因為光線的藝術處理與西方不同,所以色彩的藝術處理也是不同的,我們在尊重民族傳統的基礎上——如墨線和墨塊在畫面中起著重要作用的民族欣賞習慣——吸收色彩的科學原理,使意筆畫的色彩更為豐富起來而結合其他藝術條件,所表現出的整個氣魄卻依然是民族的。

意筆人物畫,除單純的水墨色調以外,用一種顏色,或用一兩種顏色的,這是一種對比方法,即墨與色彩的對比。如墨色人物畫,除臉和手是赭石色之外,其餘部分都是深深淡淡的墨色(有如山水中的「淺絳」)。這種淡彩法,色調優美瀟洒,高尚清雅,主要是以水墨色調為主,色彩只起輔助作用。近代如黃癭瓢、任伯年的意筆人物,常用此法。這種畫經常是人物少、無背景。油畫中沒有這種方法,油畫是講色彩的,西方繪畫認為在黑色上加一兩種顏色,不論是什麼畫,只要是套色的,就一律名之為版畫,但是,將中國意筆淡彩人物畫名之為版畫是不妥當的。這種色調,今後不會停止發展,但人物畫的色彩對比,單就色彩而言,是要比水墨淡彩更為深化的。雖然一幅畫的好壞,並不以色彩的多少作為決定條件,但是我們也不能滿足水墨淡彩的成就而無視色彩。意筆色彩的方法也應該多種多樣,也應找出它的科學規律,使色彩在意筆人物畫中,得到更深刻、更廣泛的實踐、應用和發展。

周昌谷 兩個羊羔

既然有水墨淡彩,是否可以有水墨重彩呢?是否可以有重墨重彩呢?是否可以有淡墨重彩呢?……應該說是都可以有的,只要找到對比的規律,就可以千變萬化,運用自如了。色彩的調和與對比的規律,主要是掌握對比的規律,對比規律的關鍵解決之後,調和規律跟著就解決了。一般在色塊較大的畫面中,用的是色彩對比的方法,將調和放在對比的色塊之中。一般在色塊較小的畫面中,用的是色彩調和的方法,將對比放在調和的色塊之中。例如我國民族對色彩的欣賞習慣,以「萬綠叢中一點紅」為色彩美的典型,它的色彩調和與對比,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萬綠,就是指深淺、大小、冷暖(這個冷暖就是在綠色同調中的偏冷偏暖,是調和色的對比,並不是對比色的對比,不使同調的色彩成為一幅色彩素描,這是冷暖的力量)以及輕重、厚薄等各種不同的綠色,顯然在畫面上佔了絕對多數,在以上一萬點的綠色是將對比統一在綠色的調和之中,而對比色的紅色卻只有一點。一點和一萬點的冷暖對比,就是冷暖色彩的多少對比了。這統一在調和之中的萬點冷色,卻成了一點暖色的陪襯,在色彩冷暖、大小的對比中,豈不是一個絕妙的應用嗎?在這個對比中,更進一步運用中國畫色彩特有的厚薄和輕重的對比,就會更臻色彩的完美,亦可更透徹地理解國畫色彩的原理。例如萬綠是用薄或輕的綠色,則一點紅就可以運用厚的或重的礦物質的硃砂。如萬綠是用各種各樣厚的或重的礦物質石綠等的統一同調之中,則一點紅就可以運用薄的或輕的朱磦。這就是輕重、厚薄對比的例子。當然,在色彩的多少、冷暖對比之外,運用色彩的厚對厚、重對重、輕對輕的對比,也是一種厚薄同調的對比,也很有趣味,只是與上邊所說的是不同的另一種藝術效果的色彩對比方法而已。

周昌谷 竹樓紡紗圖

重墨重色或重墨輕色的對比,一般常見的一定是大塊的墨,小塊的色彩,如果將大塊墨畫成荷葉,與重色畫成荷花的色彩對比,就對比方法來說,與「萬綠叢中一點紅」是一致的,是大與小的對比,只是萬點連成大塊,綠色成了墨色。國畫花卉發揮墨色,在花卉環境中,有時經常由墨色代表著綠色,齊白石創造的「紅花墨葉法」就是這個意思。只是在色彩上,墨與紅是色彩調和的深淺對比法,綠與紅則是色彩冷暖對比和深淺對比雙重對比法,單純與雙重對比的不同。以上說的是常見的對比。反之,有沒有非常見的對比呢?有沒有「萬紅叢中一點綠」「萬紅叢中一點墨」的對比呢?看內容的需要,是有可能存在的,但是不常見,因為「紅花需要綠葉扶持」,紅色比綠色強烈。人說「面有春色」,這個「春」字即指春天開的紅花,並不是指春天發的綠葉,反之「面有菜色」(指綠色)意義就完全不同了。紅是主,綠是賓,假使要反客為主的話,從深淺、濃淡、多少、厚薄、輕重……上就要用很多工夫給反襯過來,或者這個萬紅要加深,變成紅黑色,或減淡,或變冷,使其退居賓的位置,而使綠色的賓才可能進而為主。「萬紅叢中一點墨」也要看內容而處理,假設一個黑衣人在楓林中,霜葉烏桕樹上站一隻黑鳥,就可能形成這種對比,但是,不能由楓林奪走人物,不能由紅色的賓奪走黑色的主,這就要在色彩上的深淺、濃淡、冷暖、大小、輕重、厚薄……種種對比上作處理了。此外還牽涉到色彩的「進退」問題。色彩的進退,或講作遠近,近是進,遠是退。一般常態中,紅是進色,綠是退色;黃是進色,紫是退色;清晰新鮮是進色,模糊暗淡是退色。例如淡紫遠山前的一棵明亮的銀杏樹。一般總以遠襯近,以模糊襯清晰的,如「萬綠叢中一點紅」,紅花還要綠葉扶持,問題就解決了。反之如「萬紅叢中一點綠」,如內容需要,色彩總是可以做到的,只要在一般常態之外加以反客為主即是,將進作退,將遠作近,將應清晰新鮮者弄成模糊暗淡,將暗淡變作清晰就成了。雖然常態中熱是進色,冷是退色,如反過來,以熱襯冷也可以,只要以冷色清晰新鮮,由暗淡模糊的熱色襯之即可。雖然色彩的對比之中,任何翻覆變化總可找到規律,但必須說明:一般常態的對比是易於被人接受,而找到一種反常態的對比規律,雖然新鮮,但是如果不是對色彩的各種對比十分嫻熟又運用自如的話,是不容易超過常態對比規律的美感的。

周昌谷 荷塘牧女

所以首先我們要掌握色彩的常態對比規律。

中國畫色彩的對比,利用了空白,是包括了墨色和空白在內的色彩對比。墨色只有深淺,沒有冷暖,空白沒有深淺,也無冷暖。色彩除深淺外,還有冷暖,色彩的對比關係就比較複雜了。色彩對比在意筆人物畫上的應用,主要的並不是應用在光線明暗上,而是應用在色塊上,當然這些色塊對比之中,還包括光線對比,遠近對比。色塊對比也只有相對的藝術規律,沒有絕對的藝術規律,掌握這相對的藝術規律之後,再在實踐中求得理解和發展,以至於得到特殊體會。如說只要掌握絕對規律,從此得到色彩問題的秘訣,這種絕對秘訣規律是沒有的。

將綠色加粉,成為深紅和粉綠的對比,就是將紅加粉,成為深綠和粉紅的對比,這樣,對比色在深淺上加以增減,由一重對比增至二重對比而增加了美感;又如一條飄帶,用深褐和粉綠將正反面顏色作了對比,處理得很美,以色彩對比規律來分析,深褐是紅間黃加黑,粉綠是藍間黃加粉,它們是間色的對比色,再加深淺的雙重對比,無怪乎色彩更美了。所以說我們古代藝術家們是很懂得色彩對比原理的,只是他們沒有將這個原理依科學道理來分析出來罷了。「丹楓當於夕陽時看最妙」和「映日荷花別樣紅」是談光線的例子,但也適合幫助分析我們這裡所談的色彩對比原理。透亮的楓葉是亮黃、亮橙、亮朱的顏色,與背景深綠色的對比,在冷暖和深淺的雙重對比之中,都是具美感的。透明的荷花,是極亮的紅色,在背光深綠荷葉的襯托之下,色彩的深淺和冷暖也是雙重對比,也具美感的。因為國畫不作強烈的光線明暗,所以在明暗上色彩變化的美感規律,並沒有應用。如果將深淺和冷暖的雙重對比,吸收應用在中國式的用筆用墨和章法意境中的色塊對比上,必然對中國畫色彩發展有一個新的促進。

周昌谷 豐收舞

為了便於掌握色彩的對比規律,除了簡單列成一個表之外,還可以歸納成幾句話,即:在進行冷暖上是同類色塊對比時,應注意區別冷暖;在進行冷暖上是對比色塊對比時,應注意區別深淺。以上是中國畫色彩墨色的深淺對比,再加色彩的深淺與冷暖對比,歸納起來,一共七種對比,即色彩的深、淺、冷、暖、白紙加上墨色的深和淺。(事實上還不止這七種,就墨色說,也不只兩種,但七種對比講清楚之後,更複雜的對比就可以此類推了。)在這七種對比的具體應用上,凡是深的暖色對比淺的墨色或淺的冷色,一定合乎色彩美的藝術對比效果,淺的墨色只是深淺的對比,淺的冷色,卻是包括冷暖對比在內的雙重對比了。由此可見,淺的暖色則可對比深的墨色或深的冷色,深的墨色則可對比淺的暖色或深的冷色,淺的墨色則可對比於深的暖色或深的冷色。而深的暖色則可對比於淺的冷色或淺的墨色,淺的冷色則可對比於深的墨色或深的暖色……這是一個色彩相對的藝術規律,如果畫出對色表來,一定也是這麼個情況,只是對色表比我們講的這個原則更細緻更複雜罷了。但是,這種對比規律,只能按照藝術內容的需要靈活運用,如果不靈活運用,就很可能將畫面安排成沒有靈魂而對比恰當的色塊了,這種色彩規律,只能幫助我們對色彩的理解,而不能刻板死搬的。

周昌谷 秋色

上邊所說的是色彩對比的科學規律,如果我們將這個規律應用在畫面色彩的對比上,它倒是可以給來自生活的色彩的畫面,起一個訂正作用。因為來自生活的色彩——自然風景和花卉的色彩的自然規律,一般都是符合色彩規律的原理的,但人物就不然了,有些人穿的衣服,或幾個人衣服的色彩,總不能先處理好色彩關係才站在一起的,所以自然中如高於這個科學規律之上的特殊的美,是可以吸取它,那些不合乎規律的,是可以不採取了。例如我們民間藝術家,對色彩的研究經驗也極為豐富,有些口訣為大家所熟知,如「粉籠黃,勝增光;青間紫,不如死」。口訣只說了色彩是否具美感的效果,但它沒有講出原因道理,為什麼勝增光,為什麼不如死呢?證之上邊我們所談的對比規律的原則,合乎這個規律是美的,不合乎這個規律的就不美了。粉籠黃,是先塗白粉,然後將一層薄薄的黃顏色罩在白粉上邊,這樣使黃里透白,就像放光一樣。從對比規律來說,黃是淺的原色,再加白粉,就成了更淺的黃色,就黃色這個原色來說,本來不屬冷暖,稍增紅則暖,稍增藍則冷,增了白,尤其是白色在黃色下面透出來,就使黃色發光了。所以應說是有美感的。至於青,所謂「青出於藍」,它是更純的藍色,是較深的冷色原色,紫色是藍色和紅色較深的間色,正紫色半紅半藍,也不屬冷暖,偏紅則暖,偏藍則冷。將青色和紫色並列,它們在深淺對比中部是一樣的深,已是不美,在冷暖的對比中,是冷色和中間色的對比,又是不美,而這個中間色的一半,卻就是和它對比本身的藍色,按照規律來看,是在深淺對比和冷暖對比上,都失去色彩對比規律的美的原則,所以它才會成為使人感到「不如死」的不美之感。我們民族繪畫中,善於運用這個色彩對比規律的例子是很多的,如「紅衣裳綠褲子」。因對比色深淺(明度)一樣,色彩太過於刺激,是不易處理的,但在敦煌壁畫中可以見到,它只說明一般色彩對比的規律,但還是不能包括那些國畫大家們的用色獨創之處和他們色彩上的獨特風格。雖然他們的獨到之處包括了我們上述的一般色彩對比規律。

周昌谷 春

在國畫中用得更多的是調和色調,所以,理解對比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處理好色彩調和。調和色調,除墨之外大多是調和色,在以色塊對比為主的國畫中,調和色也是一種色調,不會成為色彩素描,因為它的色塊是不根據明暗來分的,調和色調在內容的需要之下,可以完成各種不同調子的畫。但從色彩豐富的角度看,可用完全調和色的調子,也可以用在以調和色為主的色調中加入少量對比色,但依然是調和色的調子。這樣,就更見豐富多彩,各種方法兼收並蓄,就使學術研究的路子更寬一些。例如有人說:「中國畫的色彩問題極為簡單,凡色彩中部參以墨色調和就是了。」這當然也是一種爭鳴,但可以說是不全面的,或者說這隻能解決同調在墨色之中的色彩調和問題,它只能是圖畫色彩的於百種方法或風格中的一種,但它不能解決國畫色彩中的全部問題。如吳昌碩先生對中國畫色彩問題提出「古艷」二字的追求和表現標準,這是他的一種風格,但並非顏色調墨能解決的。「古艷」是什麼呢?古並不是指古代,他要求色彩溫醇,不輕飄,不俗氣,是渾穆的厚重的。艷就是美。古艷就是渾穆的色彩美。這種風格,是統一在他全部的筆墨之中的。例如民間年畫的色彩,卻是另一種十分響亮的色彩美,它的色彩是純黃、純紫、翠綠、桃紅等等。這種造成年畫強烈的民間色彩,它活潑但樸素而渾厚,這是另一種色彩風格,與吳昌碩的「古艷」絕不相同,絕不調和,但是它們各自存在都那麼樸素、渾厚:如果拿年畫中的桃紅,代替吳畫中的胭脂,拿年畫中的翠綠代替吳畫中的石綠,那麼就破壞了它的「古艷」而顯得色彩輕飄、刺眼,粗俗不堪,反過來也是一樣。這說明色彩和筆墨等種種藝術因素已造成突特風格的色彩規律之後,就再也不允許輕易破壞了。要吸收改變是可以的,但一定要花相當大的藝術勞動,用不同的方法,將冷暖、輕重、深淺等色彩在另一個系統中組織統一起來,找到另一種規律,形成另一種新的風格。

本來一幅畫的好壞,並不決定於色彩的多少,因為本文是談色彩的藝術處理,當然要多談一些色彩了。不能否認中國畫有色彩問題的存在,更何況現代國畫存在表現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任務呢。

藝術簡介

周昌谷(1925-1985),號老谷,浙江樂清人。自幼喜愛詩文書畫,1948年考入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畢業後留校任教。歷任浙江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浙江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對傳統筆墨技法深有研究,並赴敦煌臨摹壁畫。又對西方印象派、野獸派色彩亦有所汲取。擅於兼容並蓄,融會貫通,形成了清新而蒼鬱的藝術風格。擅意筆人物,多以少數民族生活入題,用色運墨極見匠心,注重本性流露,人物形象生動,意境高遠。間畫花卉,明艷多姿。代表作《兩個羊羔》榮獲第五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金質獎章。

來源:月雅書畫

文藝天下

我們傳播一種生活態度讓您一生擁有優雅氣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術世界 的精彩文章:

TAG:美術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