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元良看寶島:台北國父紀念館裡的抗戰記憶

元良看寶島:台北國父紀念館裡的抗戰記憶

2017年12月下旬,我前往寶島台灣,開始了期待已久的環島自由行。

12月18日下午,台北細雨蒙蒙,我從善導寺乘坐捷運巴士212路前往位於仁愛路四段的國父紀念館。

在巴士車上,我側頭一看,發現巴士車上座位旁有USB插口,可以給手機充電。這可真是太便民了。我從口袋裡拿出手機和電源線,插上介面給手機充電。以後內地的公交車要是有這個設備,出行時給手機充電就更方便了。

我在國父紀念館下車後,抬頭一望,一座殿堂式建築即在眼前,這就是國父紀念館。

國父紀念館與中山公園地處台北市東區,連為一體,建於20世紀70年代,現佔地面積約11萬平方米。

1964年,台灣當局決定籌建台北中山公園與國父紀念館,以紀念孫中山先生。1966年1月,當局向社會徵集建築圖,著名建築大師王大閎的設計稿被選中。1968年3月12日,公園動工建設。1972年5月16日,主體工程建成,並舉行落成儀式。

紀念館為殿堂式建築,四周各有長達100米的石階,上立52根圓柱形廊柱。玻璃幕牆,飛檐,覆黃琉璃瓦,頂部內為鋼架結構。建築高30.4米。建築面積共32500平方米。館正門內為長方形紀念廳。大廳後為實用部分,上下二層,包括大會堂、圖書館、畫廊、展覽室、演講室等設施。樓下大會堂可容納3000人聚會。二樓「孫逸仙博士圖書館」藏書14萬冊,於1973年11月正式開放。樓下「勵學室」、演講室各有座200餘個。樓上樓下展覽室共4個,可供展覽用。「中山畫廊」三面採光,專供陳列藝術作品。

位於公園西南側的翠湖,面積約為8000平方米,以孫中山先生的故鄉翠亨村命名,為台北市最大之人工湖。其湖上之之設施有香山橋與翠亨亭;翠亨亭由台北市山而獅子會獻建,民國七十年三月十二日落成,連接翠亨亭南北各有一座曲橋相通,兩座曲橋原名山而橋,後為配合紀念 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出生地,改名為香山橋。

紀念館西側中山碑林展示區,是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創建民國及革命先賢的偉績而設立的,共搜集臨摹與孫中山一同革命創建民國的黃興、秋瑾等12為先烈,以及林森、蔡元培等7位先賢們的墨寶、書法及愛國情操之遺墨共21塊碑,表彰他們為國為民的崇高氣節。碑林展示區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於1994年11月11日竣工,為台灣最大的碑林。

園內的孫中山紀念館素來令島內民眾景仰,每天到館內瞻仰的人們絡繹不絕。其中,不乏大批內地遊客。

我走進紀念館一樓大廳,迎面就是孫中山先生銅像,只見中山先生端坐沙發之上,左右有持槍衛兵護衛。銅像高5.8米,重達17噸。魁偉雄大。台座上鐫刻著孫文先生題寫的《禮記·禮運》上孔子論述「大同」社會的一段話:「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一層的「國父」史跡展東室以中山先生與中華民國為主題的展覽室,西室以中山先生與台灣為主題,並介紹台灣的歷史等。東室、西室正在整修,只好以後再來參觀了。

臨近下午15點,大廳裡面聚集了很多遊客,大家秩序井然地站在隔離線外,整點的換崗行禮儀式就要開始了。兩名衛兵一名指揮官邁著整齊地步伐從大廳西側走了出來。人們紛紛拿出手機相機拍照。維持秩序的警務人員提醒遊客們不要開閃光燈拍照。大廳里很安靜,只有衛兵們的步伐聲與眼花繚亂的舞槍聲在迴響。換崗行禮儀式大約進行了十五分鐘後結束,遊客們紛紛走向前與帥氣的衛兵合影留念。

我沿樓梯走上紀念館二層,走廊里的「完成國父遺囑取消不平等條約」特展引起了我的興趣。

主辦方在展覽緣起部分陳述到:自1940年鴉片戰爭以來,至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簽訂《辛丑條約》止,中國滿清政府在列強的脅迫下,訂立不平等條約概有三百餘個。以割地、賠款、及喪失領事裁判權、內河航運權與協定關稅權等國家主權。國父遺囑摘要: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最近主張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時間,促其實現,是所其矚。1937年「七七事變」,八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45年贏得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最後勝利,取消一切不平等條約,據國父遺囑僅二十年。

特展以大量歷史性質畫作回顧了八年全面抗日戰爭的重要進程,烽火盧溝橋、廬山宣言—蔣委長宣布「最後關頭已到」、租借避難—淞滬戰役上海市民向租界逃難、八一四空戰大捷—中華民國空軍首開對日空戰全勝紀錄、物質西遷—仰賴人力沿長江逆流而上西遷物質、重慶大轟炸—日機對重慶實施密集轟炸、中英平等條約—在重慶簽署平等新約、中美平等新約—在華盛頓簽署中美平等新約、開羅會議—開羅會議位列四強、簽署聯合國憲章—蔣公簽署聯合國憲章批准書、中國受降典禮—何應欽將軍接受在華日軍正式投降書、慶祝台灣光復。

1925年2月24日,孫中山先生臨終前十七天,,知道自己病已不治,孫中山預立了三份遺囑,這三份遺囑是《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蘇聯遺書》。「完成國父遺囑取消不平等條約」特展中所提到的遺囑即為孫中山生前預立《遺囑》。

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中美、中英分別在華盛頓和重慶訂立新約。新約宣布廢除美國和英國在中國的治外法權。但關於香港問題,英國堅持在戰後方得考慮。

在美英兩國的促動下,其他國家都與之仿效。此後,中國陸續與其他全部有關國家簽訂了新約。原外國列強強加中國之不平等條約的廢除,中英、中美平等新約的簽訂,是反法西斯陣營中和中國對外關係史上的大事。它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鼓舞了中國軍民抗戰的鬥志。

我在特展畫作前久久駐足,每一幅畫作都是抗戰歷史的真實寫照,沒有任何虛無成分在其中。令人深思。畫作的提供者是在台灣的陸軍軍官學校校友總會。

中英平等條約—在重慶簽署平等新約、中美平等新約—在華盛頓簽署中美平等新約這兩幅展品讓我印象深刻,在內地同類別展覽中是看不到的。

中國人民歷經十四年抗戰、八年全面抗日戰爭,付出重大犧牲,終於取得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完全勝利的反法西斯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廢除了外國列強強加中國之不平等條約,中國成為聯合國創始國之一,這是抗戰勝利的豐碩成果,開啟了我們這個民族走向復興之路的光明前程。

抗日戰爭因何爆發?中國是怎樣進行反法西斯戰爭的?抗戰給中國帶來了什麼?我們又該如何評價抗戰?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辦的「完成國父遺囑取消不平等條約」特展在說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