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蘇軾:作世間閑客,不負今生,詩酒趁年華!

蘇軾:作世間閑客,不負今生,詩酒趁年華!

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本文來源於:唐詩宋詞古詩詞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蘇軾

春未老,

風細柳斜斜。

試上超然台上看,

半壕春水一城花。

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

酒醒卻咨嗟。

休對故人思故國,

且將新火試新茶。

詩酒趁年華。

人生是一場旅行,年少時離家,年老時回家,在路上看各式各樣的風景。截取最美的一段,叫年華。

在最美的年華里,期待一場相遇。抑或富貴,抑或功績,抑或愛情……期待在華美的風景里,有詩,有酒。

01

何為詩?何為酒?

什麼是詩?詩是最普遍的藝術,像陽光一樣灑落在人類社會各個角落。如果你有一顆敏感的心,你會無時不感受到他的光輝。

你行走時,詩,是舉手投足的優雅;你歌唱時,詩,是悠揚清麗的韻律;你高興時,詩是千樹萬樹盛開的花朵;你失意時,詩是一江東流的排遣;在戰場上,詩是沙場點兵的壯志豪邁;在居家裡,詩是雞棲於塒的凡人溫暖。詩,點亮你平淡瑣碎的生活,勾起你對遠方無限的遐思。

因為詩,無論嚴寒還是酷暑,生活如坐春風;因為詩,無論挫折還是痛苦,始終能夠聽到花開的聲音。

什麼是酒?酒奇妙地介於物質和精神之間,它有著物質的外形,卻有著精神的內涵。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天下起了連陰雨,杜康家的糧食被淋濕發霉了,眼看一年的口糧化為糞土,杜康非常著急。他日思夜想,通過一次次地失敗和嘗試,終於將霉變的糧食釀成了清香撲鼻的美酒。從此,世上新添了一種佳釀,並且千載萬世,在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

化腐朽為神奇,這就是酒的魅力!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如果沒有酒,人生的旅程里,寂寞如煙;最美的年華里,寂靜如雪。

02

當最美的詩和最美的酒

在最美的年華里,最美的詩和最美的酒,必定有金風玉露的那一次相逢。他們的風雲際會,亦必定是電閃雷鳴的傳奇。

翻閱中國詩歌史的章章節節,隨時都能聞到撲鼻的酒香。「酒里詩中三十年,縱橫唐突世喧喧。」詩酒一家,構築古典詩詞文化。

在《詩經》里,他們就相遇了。

《周南?卷耳》中:「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開始用酒去慰藉離思和憂傷。

《小雅?南有嘉魚》:「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樂。」則賓主合歡,歌舞昇平。

《小雅?伐木》則說「有酒湑我,無酒酤我。」對酒一副垂涎的模樣。

有人統計,《詩經》中寫到酒的詩篇達40多首,可謂一部詩經,一壇酒香。

貪杯的人未必能寫出好詩,詩人未必都喜愛杯中之物。但不可否認,有成就的詩人大多嗜酒。

陶淵明「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秉」,從白天喝到夜晚,生命得到了耀眼的燭照;李白「斗酒詩百篇」,沒有酒,不知道還有沒有那麼多壯麗的詩篇;杜甫「酒債尋常行處有」,真是一路詩來一路酒,並且都是乞討得來。

白居易自稱「醉吟先生」,歐陽修自號「醉翁」,李清照「三杯兩盞淡酒」不值一提,辛棄疾「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醉了和松樹較勁……

詩人嗜酒,大約是酒助詩興。酒激發了蘊藏在詩人心中的豐富情感,是詩人靈感的種子。因醉酒而獲得藝術的自由狀態,這是古老中國的藝術家解脫束縛獲得藝術創造力的重要途徑。

春江花月夜,歡情或愁緒便借著凄清的月光幽幽地流淌在血液中,又借著酒醉人心,靈感便飄然而至。於是,那些漾滿了感情的詩詞就呈現在眼前。「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有了酒,詩才有這樣的興緻。

詩人嗜酒,還在於酒最傷情。

李叔同的《送別》寫到:「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如果沒有了那一斛濁酒,離別會怎樣的慘淡?

范仲淹「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沒有了酒,那一滴相思淚,早已風乾在斜陽盡處。

凡聲名遐邇的好酒,都留在了詩人的作品裡。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只要捧讀他們那些錦詞綉句,那佳醪濃漿的口角噙香,那金盞玉杯的詩情畫意,那酩酊陶然的情致風雅,那玉山傾倒的酣暢淋漓,仍令人不禁酒興大發。

就這樣,舉杯把盞之際,一首首精美的詩,裹著酒香,從肺腑中湧出,並從而交匯成中國古代詩酒文化的美妙樂章。酒把詩詞帶入一個新的領域,讓喜者更喜,悲者更悲,讓讀者的心因酒而跌宕起伏。

讀懂了詩詞中的「酒」,就讀懂了詩詞的靈魂,也讀懂了這些詩詞大家本人。

03

不負今生,詩酒趁年華

正是參悟透了詩與酒,詩酒與人生,蘇軾告訴我們「詩酒趁年華」。

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暮春,蘇軾到密州任知府,登上城北高台,感嘆「詩酒趁年華」。高台是蘇軾到任後翻修的,蘇轍命名,根據《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的意思,取名「超然台」。

蘇轍是蘇軾的弟弟,和蘇軾同在眉山長大,同吃同住同學習,一起走出川蜀,同科進士。兩人一生互相關愛,互相扶持,既是兄弟,又是知己。蘇轍最懂蘇軾,也只有蘇軾擔當得起「超然」二字。

川蜀相對於中原,路險地偏,人才數量不多。但人才一旦長成,就是五百年一遇。唐宋兩代最頂尖的詩人,李白和蘇軾,都是出自川蜀大地。川蜀豐饒,不僅僅是物產。

蘇軾少年天才,經歐陽修等前輩提攜,很快受到朝野的青睞,連皇帝也格外賞識。只要懂得按部就班、左右逢源,蘇軾的仕途就能平步青雲,扶搖直上。但蘇軾本性剛正率直,從不違心於自己的政治觀點。王安石當政,他不苟同於新法,因此受到排擠。

新法失敗,按說,蘇軾面臨著東山再起的絕好機會。但他又不同意盡廢新法,再遭保守派嫉恨,一貶再貶,先後被貶到黃州、惠州,中間又因「烏台詩案」險遭殺害,晚年又被貶到儋州,可謂命運多舛。儘管如此,蘇軾從未對自己的政治觀點妥協。

黃州、惠州、儋州,比起當時中原發達地區,一個比一個偏遠荒蕪。惠州在嶺南,當時是未教化之地。儋州更遠在海南。海南現在是旅遊勝地,很多人在這裡買房子建別墅,作為冬季避寒之地。但在宋朝時,這裡卻是蠻荒之地,語言不通,氣候潮濕,物產貧瘠。

流放儋州,僅次於被判處斬。要是換了別人,一定帶著鬱結怨恨,身體和精神都無法承受之重。但蘇軾不一樣,蘇軾直面挫折,坦然豁達。他走到哪裡,把那裡當故鄉,把那裡的人當朋友。

在黃州時,他不畏艱苦,躬耕自足,寫下《前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一批不朽的傑作。他的一首《定風波》,寫出了他對困難挫折的淡定從容: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

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路上遇到下雨,同行的人都很狼狽,只有他,一蓑煙雨任平生!有這樣的氣度和風範,人生里就沒有寒冷和黑暗。

在惠州和儋州,他仍吟詠不止,曠達一如往日。「羅浮山下四時春,蘆橘黃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 他從嶺南的特產里找到了待下去的理由;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他把到天涯海角的流放之途,當作奇特的旅遊,從南荒里發現美的價值。在他眼中,他到過的地方,竟是無一處不美好,無一處無奇趣。他周圍的人,竟是無一人不是好人,無一人不可以結交。

他的一首《南歌子》寫出了他的人生態度:我是世間閑客,此閑行。

有些人把自己看得很重,或因為功業,把自己當作拯救人類的救世主;或因為名聲,妄想身前受人敬仰,身後流芳百世;或因為私利,貪圖安逸享受,追求榮華富貴。而蘇軾,把自己看作來世間看風景的閑客,看著世人為名為利熙熙攘攘,自己只管順勢而為,隨遇而安,所以活得瀟洒,自在,豁達於心,超脫於世。

超脫的人不急功近利,從無用處做起,飲酒,讀詩,和不同的人群交往,於是眼界大開,反而做成別人做不成的偉業。

被貶黃州之前,蘇軾和弟弟蘇轍才情相當,文學成就在伯仲之間。正是因為到黃州之後,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和體驗,蘇軾迅速和蘇轍拉開了距離,成為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文學奇才。

命運對你不公的時候,要自己對自己好一點。對自己好一點,不要因為遭受不公而心懷芥蒂,那樣最後身心俱疲,一無所獲;也不能因為受到打擊就自暴自棄,一蹶不振,那樣只能讓自己化為塵埃,失去自我。

對自己好一點,不妨「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把握當下,活在當下,捧一卷詩書,攜一壺老酒,把最糟糕的風景,變為最美麗的年華。

在人生的旅程中有詩,有酒相伴,再枯燥平淡的風景也會清風徐來,鮮花綻開。一段豐盈的美麗,成就一段最美的華年。

作世間閑客,不負今生,詩酒趁年華。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文賞析 的精彩文章:

TAG:古詩文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