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過氣網紅」星巴克也排長隊的秘訣:成功與咖啡無關!

「過氣網紅」星巴克也排長隊的秘訣:成功與咖啡無關!

並無特別門檻的"第三空間",消費壁壘是如何構建起來的?

文 |特約撰稿人 明軒

零售老闆內參獨家專稿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網紅店」是2017年上海的年輕人愛談論的一個詞。至少上半年是這樣。他們擅於製造排隊,顧客買完因為成就感都得先PO到朋友圈才能吃。畢竟大家買的很辛苦,稀缺嘛。直到「過氣網紅」星爸爸在這個月初壕了一把,把太古里的新店烘焙工坊裝修成了咖啡界的迪士尼樂園,然後現在喝星巴克終於也要排長隊了。我打賭那家星巴克網紅店的小夥伴一定有人這麼想:對不起我們來晚了,其實在座的網紅店都是…辣雞。

開玩笑了,因為這時候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人們日常購買的品牌,因為太習慣了反而不會發朋友圈,不會每天談論。如果你再回想,可能這一年也就去喜茶排一次隊,第二次看到排隊就未必了,然後算算一年就給喜茶貢獻了50塊,星巴克居然喝到了金卡會員。即使有的魔都小夥伴喜歡獨立咖啡店,但是也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就是經常會遇到喜歡的獨立咖啡店突然關門,而星爸爸則是不斷的在開店,甚至路對面一起開2家店。

我知道,已經有無數的文章在解讀星巴克傳奇,自家老闆舒爾茨寫的自傳就好幾本,「第三空間」的概念人盡皆知。可是有沒有想,家與工作之外的「第三空間」的概念並沒有壁壘,不少獨立咖啡店也可以做到,甚至更好。喝咖啡的體驗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可為什麼只有星巴克連續增長20年,可以壟斷一般佔據全世界線下咖啡店40%的份額,是第二名COSTA的近10倍?

來源:Bloomberg

是的,答案與咖啡無關。與咖啡無關不是我說的,是舒爾茨自己在自傳寫到的。星巴克給我們的啟示,對於當下的零售行業仍然有很多啟發。

餐飲爆品核心:不再讓商家「靠天吃飯」?

1. 與咖啡無關

讓我們先說一個營銷的概念。在營銷領域,有一本對業界非常有影響的書,叫做《How Brands Grow》,(中文版是《非傳統營銷》——注)。在這本書里,作者Byron Sharp教授調研了多個國家不同品牌的實際表現喝數據,結合多年營銷領域的研究,得出了一個非常簡單,卻十分有說服力的理論:任何消費品品牌的增長,都可以歸結於兩點,心智的顯著性(Mental Availability)和購買的便利性(Physical Avialability)。

心智的顯著性,是指一個品牌在人們的腦海里,可以主動回想起的能力。好比你一想到那個「金拱門」快餐就想到M形狀的金拱門。而這點更是星巴克挖空心思在做的一件事。在2015年星巴克CFO的一次演講中特別提到,還要創造新的場景,甚至鼓勵人們在家也可以享用星巴克。

1.1 不止是咖啡

請稍微閉上眼睛想一下,你會在怎樣的場景下去星巴克?

想喝咖啡了,外賣或者坐著喝;

約朋友見面;

一個人休息一下;

一個人辦公;

開會和聚會,沙龍討論;

不喝咖啡,買杯飲料解渴;

中午餓了吃飯;

下午茶……

不再贅述了,每一個場景請在後面寫出來你第一時間想到的品牌,可能大多數都是星巴克,而不是COSTA或者太平洋。而且,你會發現,第一條喝咖啡的需求並不是你去星巴克的最重要的原因,7/11肯德基等等也有賣。更多是後面的需求。星巴克的對手不僅僅是咖啡店,而是圖書館,餐廳,獨立書店等等地方。

一種傳達濃縮咖啡技藝的真實體驗,一個思考和想像的地方,一個人們可以飲一杯絕佳的咖啡,聚會暢談的休憩之所,一個有社區歸屬感的舒適港灣,一個除了工作和家裡的第三空間,一個歡迎和鼓勵人們再來的場所,一種能同時包容快速服務和內心平靜的空間。——《將心注入》,霍華德舒爾茨

這段話比較有名,除了第一句話跟咖啡有關,其他都是在聊「第三空間」。而如今我們再看這段話,會發現每一個逗號都在描述一個消費場景。所以說,與其問消費者為什麼要去星巴克喝咖啡,不如問消費者為什麼要去咖啡廳,而咖啡廳如何才能跳躍到一個更大的市場,去跟餐廳圖書館酒吧等消費場所進行競爭?那一定是打造超越它們的空間體驗。從「咖啡」到「空間」,再到擴展「場景」,再賦予這些消費場景獨特的體驗,超越對手,沒毛病。那怎麼能讓消費者第一時間就想到的是星巴克呢?

要做到心智的顯著,還需要第二個關鍵點。

1.2 「稀缺」的便利性,稀缺的流量

這裡說的便利性,不是說有的賣就行。以可口可樂為例,你大概率在城市的任何地方方圓1公里買得到,而且它還在不斷提升便利性。還有上海的7/11,只要人流還好的地方就一定有它,而且一個區域集中開店,提升覆蓋。提升便利性,可以大大提高品牌被消費者選擇的概率。

再說到星巴克,北京上海的星巴克的所選地段,請仔細想想,它一定在最好的地段,而且星巴克的隔壁不會有COSTA等對手,價格無論在迪士尼樂園還是在哪兒,中杯卡布奇諾就是27元,而且多年來輕易不漲價。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經濟學的概念——「稀缺」。我稍解釋一下。如果你負責上海一家即將開業的購物中心的招商,打算在黃金地段招商咖啡店,會怎麼做呢?一個方案是同樣的地段找10家咖啡館,另外一個方案是只找一家。

從利益的最大化角度,你一定會選擇第二種,提供一個排他性租賃協議,然後把它的價格抬得很高。因為如果是第一個方案,沒有老闆會願意隔壁有9家咖啡店,房租會以此為借口砍價。所以最好就是第二種方案,把價格抬到非常高,高到大概只有星巴克會接受。星巴克用極高的代價,買來了位置的「稀缺」,或者說用高昂的代價買來了流量和護城河。

為什麼星巴克會接受呢?因為只有這樣,其他競爭對手看到這麼高的房租就會覺得很難掙到錢,COSTA也不敢比星巴克的卡布奇諾賣的貴,自然就退出了。所以說,星巴克的咖啡售價不是隨意定的。而且平攤下來利潤不會很高,也絕不會隨意漲價。事實上,99年至今,星巴克平均只漲了5塊錢(當時中杯卡布奇諾售價22元)。

所以說,為什麼許多新晉網紅店會發展緩慢,甚至死掉呢?因為一旦回歸到這些基本的商業邏輯,本身就不攻自破。為了排隊而排隊,一方面無視購買的便利性,一方面因為排隊的原因用戶期待值會很高,你再賣的特別貴,如果供應鏈和研發稍有不慎會非常危險。說句題外話,關於價格護城河的思考方式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可樂、康師傅的速食麵、寶潔的舒膚佳和飄柔也是任憑成本如何上升,價格輕易不漲的原因。

回到星巴克本身,為什麼它在20年的時間裡,一直被消費者熱捧呢?

2. 自下而上:不止是「第三空間」

前面我們提到了星巴克的功能價值,也就是它是「多功能」的咖啡館。也提到了它的「情感價值」,賦予人們一個善意交流的空間。而我們最容易忽略的一點,是它的文化價值。

創始人舒爾茨一直堅信「人」的重要,是人在做咖啡。所有的星巴克員工不叫員工,被稱為「夥伴」。如果你去烘焙工坊,還會看到咖啡師的胸牌前寫著自己的家鄉。星巴克曾連續3年成為全美最佳僱主。派股權激勵不提了,在中國上半年有個刷屏的事件,就是星巴克為所有工作滿2年的全職員工,父母年齡在75歲以下的提供重疾全額保險。全中國1800家門店,星巴克店長流失率只有個位數,被全行業稱之為最難挖的店長。而星巴克給員工猛發福利,作為「別人家的公司」已經很多年。

這其實是非常划算的:一方面可以留住培養多年的咖啡師,另一方面,因為星巴克倡導情感的交流,如果顧客每次到星巴克會看到熟悉又熱心的「夥伴」,自然而然會經常光顧。所以說,星巴克的「第三空間」、情感價值是自下而上,自然而然的,而不是創始人刻意製造這樣的營銷概念。

而說到文化的輸出,星巴克和代表西方快餐文化的KFC有些類似。舒爾茨的自傳《將心注入》有個有趣的故事。1996年,星巴克準備日本開店,但是很沒底,因為日本的文化很不同,所以花大錢找來來諮詢公司。諮詢公司給的建議很明確:不要開。理由很多,比如日本人不希望別人看到自己在咖啡館隨意聊天喝咖啡的樣子,比如日本公共場所不讓吸煙等等。最後舒爾茨給了錢,但還是去銀座開了店。出人意料的是,開業當天,日本年輕人連夜排隊的超過千人,更沒想到的是,第一位年輕人非常熟練的說出標準的」Tall」來點單。我想那個時代如果有日本知乎,最熱門的問題一定是:

來源:知乎截圖

不說星巴克趕上了美國文化輸出的浪潮,最有趣的,又在中國人盡皆知的是那3個義大利單詞的翻譯,而想到那個翻譯,每個年輕人都會想起來羅永浩老師的表情包。

來源:羅永浩微電影《幸福之59厘米之我叫小馬》

實際上,如果你是星巴克的粉絲,點單許多人會說那3個單詞。什麼是文化?這就是文化。就好比跟喜歡二次元的95後聊天,句子里沒有「CP」「胖次」怎麼行?跟玩遊戲的聊天打招呼怎能不問「今晚吃雞了沒」怎麼行?不僅如此,網上還有大量關於星巴克特調飲品,隱藏菜單的攻略——是的,除了星巴克,有哪家網紅店有攻略這一說?這正好像我們玩遊戲:給用戶額外的獎賞,給他們額外的滿足感。

來源:知乎截圖

好了,說了這麼多,我們再對照下如今的網紅店,號稱新零售的無人咖啡,如果回歸到商業的本質,有多少值得推敲?說到商業的本質,借用下Line創始人森川亮《簡單思考》里的一句話:

商業的本質就是「持續提供用戶真正想要的東西」,除此無它。

來源:2016年星巴克年報

一句話三個關鍵詞:持續意味著要不停創新,就像星巴克不停迭代產品,迭代門店升級,創造新的場景。「真正想要」意味著解決用戶的痛點,直擊人性,就像星巴克只專註於咖啡產品和「第三空間」的體驗,再以合適的價格賣出去。這是世界500強公司里最簡潔的商業模式,食品零售占銷售額96%,沒有生態沒有新概念,除此無它。

這彷彿都是常識,而這個時代,常識是最被漠視的。

參考資料:

1.霍華德舒爾茨自傳:《將心注入》《一路向前》;

2.星巴克CFO的演講摘錄;

3.知乎@劉十九 先生:《理解星巴克》;

4.《卧底經濟學1》關於稀缺一章,星巴克的開店案例;

5.電子書《重新認識品牌》;

6.Byron Sharp《How Brands Grow(非傳統營銷)》及書評;

7.知乎:《國內星巴克有什麼可以特調出來的獨特飲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咖啡 的精彩文章:

TAG: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