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以為自己是獨立的,其實也是被文「化」的

你以為自己是獨立的,其實也是被文「化」的

管理視角看國學(419)

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先生說:「只有上知與下愚之人不可遷移。」

這章等於是給上章加了一個例外,上章是就人群整體而言,大部分人在本性上都是相近的,後來變得不一樣是因為在生長過程中的環境、習俗不一樣,才逐漸變的不一樣(習相遠)。那麼,相應的就會有人有疑問: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這樣?這章就是回答那些「除了……」的例外。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生而知之者,上也),下愚就是遇到困惑了也不去學習,或者說根本就沒有學習能力(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上智是不是就是天縱聰明,不學而能?中國傳統往往把這些聖人加以神話,似乎不這樣就無法理解這些聖人的思想是從哪裡來的?儒家所推崇的遠古的聖人的事迹比較模糊,從孔子這一生事迹比較清晰的聖人來看,孔子也不是生下來就是聖人,甚至他的那些思想並不是來源於天才的冥思,而是在大量學習的基礎的學思並用,逐漸積累而進入聖境。如科學的巨匠牛頓、愛因斯坦,其所開創的科學境界固然是跨時代的,但從科學史的角度,也是其來有自的,並不是說一個天才人物憑空就能想像出來,所以牛頓也自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愛因斯坦則認為「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所以科學的說,上智也是被環境所塑造的,是可移的,只不過上智是來源於環境,又超越了環境,以及改變了環境,引領了環境。

如果說上智只是極少數(世歷三古,人更三聖),下愚雖然在人群整體中的比例不大,但絕對數量上仍然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比如我們可以肯定的說,對於天生智障或腦癱患兒是沒有辦法進行正常教育的,只能從關懷的角度做一些保障性的培育。總體而言,孔子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就是說大部分人都是可教化的,教為善則為善,教為惡則為惡。以及不同文化環境下的人的精神、氣質、思想差異都是因為不同的文化教化而成,而不是因為天生的差異。比如中國人黃種人在西方國家生活久了,思想、氣質上就會西方化,變成「香蕉人」,我們也可以明顯感到一些在中國長期生活的白人的中國化。大部分人都是可移的,是「習相遠」的,這是文化的理論基礎,所謂文化,就是用人文的環境來轉化人,其實我們認知中很多認為是天經地義的東西,都是文化的結果,包括父子、夫妻、家庭觀念等,當人被文「化」之後,這些文化的東西就變得「日用而不知,習焉而不察」,變成人的性情的一部分,並具有了遺傳性。所以文化的作用是根本性的,同時也是根深蒂固的,這也意味著要轉變一個文化系統,發生文化革命,其難度和時間周期都要遠大於政權的更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秦合舫 的精彩文章:

「為富不仁」的人遇到「為仁不富」的人

TAG:秦合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