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著名版畫家羅映球故居在興寧揭牌,「興寧現象」備受美術界矚目

著名版畫家羅映球故居在興寧揭牌,「興寧現象」備受美術界矚目

著名版畫家羅映球故居在興寧揭牌儀式

興寧,素有文化之鄉的美譽,美術界——特別是版畫界更是人才輩出。12月28日,由廣州美術學院中國近現代美術研究所、中共興寧市委宣傳部主辦,肇慶學院美術館、興寧市文聯、興寧市文廣新局承辦,興寧市美協、興寧市畫院、清楨版畫會協辦的「興寧?抗戰木刻」研討會,版畫家羅映球故居掛牌,及「羅映球版畫獎」頒獎暨《藝星璀璨——現當代廣東興寧籍名畫家解讀》首發式等系列活動在興寧市隆重舉行。

揭牌儀式現場

此次活動也是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團結合貫徹十九大精神,深入基層開展調研的一次活動。中國美術館原副館長、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廣州美術學院中國近現代美術研究所所長梁江,廣東省美協專職副主席兼秘書長王永,廣東省美協副主席、廣州美院中國畫學院院長張彥,廣東省美協主席團成員、廣東省青年美協主席何俊華,廣東省美協版畫藝委會主任鍾曦,中國版畫雜誌副主編隋丞,廣東美術館原副館長江郁之,廣東省美協版畫藝委會副主任李全民,廣州美術學院教授、版畫系主任鄧耀明,廣州美術學院教授、版畫系副主任肖勇,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展覽部主任吳文潔,中山大學馬列學院教授李文,深圳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陳瓊貴,肇慶學院美術學院教授魯力,嶺南美術出版社副總編輯劉向上,肇慶市美協主席莫肇生,肇慶市美協副主席姜甲夫、溫綠巍,肇慶學院美術館副館長李剛,深圳市羅映球美術館董事長吳秋光,青年版畫家喻濤,梅州市政協原副主席陳珍書,梅州市文聯主席陳銳鋒,梅州市美協主席張耿平,梅州市畫院原院長羅標,嘉應學院美術學院院長張志祥,興寧市委常委、副市長姚智超,興寧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何小娟,興寧市政協原副主席劉衛星,興寧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黃佑鵬,興寧市文廣新局局長歐陽秋茹以及中央電視台、光明日報、中新社、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新快報、信息時報、雅昌網、南方都市報、廣東美術報、文化藝術參考報等媒體及相關研究人員出席了活動並對興寧版畫的歷史價值以及未來發展進行了回顧和展望。

揭牌儀式現場

這一系列活動使以羅清楨、陳鐵耕、羅映球等著名版畫家為代表的興寧版畫家群體以別具一格的姿態走入人們的視野,也使興寧這個偏居粵東北的小城備受美術界矚目。

中國美術館原副館長、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廣州美術學院中國近現代美術研究所所長梁江為著名版畫家羅映球故居題字

梁江致辭

王永致辭

羅映球家屬代表、肇慶學院美術館館長羅秋帆致辭

著名版畫家羅映球故居一角

參加揭牌儀式的嘉賓合影

現代版畫領域的興寧現象:中國第一個革命美術團體13個成員中竟有5個興寧人

中國現代版畫是現代中國美術中最具革命性、戰鬥力和開創性,最有影響也是最普及的一門藝術。在中國現代版畫歷史上,偏居粵東北的小城興寧是個繞不開的地方。

客家圍屋一角

興寧素有版畫之鄉的美譽。作為粵東北的一個山區縣級市,興寧經濟欠發達,但文化底蘊厚重,版畫藝術在興寧市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廣泛的群眾基礎。興寧在我國新興版畫運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出現了一批在國內外頗具影響力的版畫家。難能可貴的是興寧籍的傑出版畫家不是一個幾個,而是有一代接一代的群體湧現,這在全國範圍內都是鮮見的文化藝術形態。

客家圍屋一角

從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興寧的版畫創作長盛不衰,人才輩出。魯迅先生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親自倡導和扶植的中國新興版畫運動的第一代戰士羅清楨、陳鐵耕、陳卓坤、張慧、鍾步卿、黃山定、鄧啟凡、羅映球,以及稍後的王立、荒煙、張運輝等著名版畫家,都是興寧人。1931年8月22目,魯迅先生邀請日本版畫家內山嘉吉在上海舉辦中國第一期木刻講習會,中國新興版畫運動興起。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第一個革命美術團體「一八藝社」的13個成員中,竟有5個興寧人,他們是:鍾步卿、鄧啟凡、黃山定、陳鐵耕、陳卓坤。其中陳卓坤是主要組織者,鍾步卿是「MK木刻會」的負責人。在他們的影響和帶動下,形成堅實的群眾基礎,通過版畫的形式為宣傳抗日作出了特殊的貢獻,奠定了興寧作為「中國南方版畫」之鄉的歷史地位。到2013年為止,中國美術館館藏的興寧籍畫家版畫作品就超過250幅。

嘉賓參加展覽,圖為羅清楨作品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興寧版畫群眾業餘版面創作非常活躍,版畫教育卓有成效,培育了許多版畫愛好者。在興寧的著名版畫家中,羅清楨是最具代表性、在我國現代美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木刻版畫家。為更好傳承興寧版畫的優良傳統,1980年,版畫家羅映球先生倡導成立了興寧市第一個版畫組織「清楨版畫會」。「清楨版畫會」成立後,羅映球先生與全體會員們憑著對版畫的執著追求,牢記魯迅先生「地方色彩也能增加畫面的美和力」、「有地方色彩的才有世界性」的觀點,紮根山區和革命老區,深入現實生活,上山下鄉、進廠礦企業,創作出大量品種豐富、題材多樣、具有濃郁鄉土氣息和健康向上情調的版畫作品,反映客家地區獨特的民俗風情,塑造客家人勤勞善良、崇文重教的美好形象。1991年,因為在版畫領域的傑出貢獻,「清楨版畫會」會長羅映球先生和「清楨版畫會」顧問王立先生榮獲中國新興版畫貢獻獎。原全國版畫家協會主席李樺、原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古元對興寧版畫創作給予過很高評價。

梁江接受記者採訪

進入21世紀以來,興寧版畫界依然保持活躍的態勢,各類版畫活動頻繁。先後組織了「興寧現代版畫展」、「鐵筆如椽一一羅映球版畫藝術展」、「刀筆傳名曲」興寧市版畫藝術作品展等大型活動,並出版了一系列畫集。目前,在世的興寧籍版畫作者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和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共有65位,市級美協會員中長期從事版畫創作的有100多位,活躍在美術界的版畫愛好者有一千多位。2013年以來,在興寧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興寧版畫開始從娃娃抓起,在興寧一小等場所開展了版畫興趣班的試點工作,參加培訓的人員已經超過數百人,成績喜人。

活動得到梅州、興寧各級領導的重視。左起:羅標、梁江、陳珍書、何小娟

抗戰時期的興寧版畫家與魯迅

在中國現代版畫史上,作為中國新興版畫運動的第一代戰士,以羅清楨、陳鐵耕、陳卓坤、張慧、鍾步卿、黃山定、鄧啟凡、羅映球為代表的興寧版畫家於抗戰時期與魯迅先生有頻繁的接觸並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參觀陳鐵耕故居

陳鐵耕1932年冬在上海參與組織「野德木刻社」,「M?K木刻研究會」、「春雷美術研究所」及「野風畫會」。1933年冬又成立「上海繪畫研究會」。面對白色恐怖,陳鐵耕以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投身於革命文藝運動,以頑強的毅力創作大量的貼近生活,緊跟時代的木刻作品。他聯合江豐、艾青、野夫等進步木刻家舉辦畫展、印刷抗日畫報、抗日傳單,出版畫集,援助東北義勇軍抗擊日本侵略者。陳鐵耕得到魯迅的教誨和賞識。在魯迅應法國《TU》周刊記者綺達?譚麗德之請,收集中國左翼美術家的作品去法國參加「革命的中國新藝術展覽」時,魯迅將陳鐵耕的《母與子》、《殉難者》等17幅版畫推薦去展覽,是參加這次展覽的作者中作品最多的一個。

部分嘉賓在陳鐵耕故居前合影

中國第一個革命美術團體——「一八藝社」的組織者之一便是陳卓坤。陳卓坤又名陳廣,經常得到魯迅的指導,從此走上了以木刻創作活動為主的革命美術活動,並於I931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鮮為人知、彌足珍貴的我國第一幅魯迅像就出自陳卓坤之手。

羅清楨故居外景

另一位中國新興版畫運動的先鋒羅清楨,是第一代版畫家中名聞中外的姣姣者。魯迅對羅清楨的藝術成就,評價很高:「擅長木刻的,廣東較多,我以為最好的就是李樺和羅清楨」,「羅李二人,其技術在中國是很好的。」1934年1月,魯迅為了把中國現代版畫推向世界,挑選了中國青年木刻家的作品58幅,在法國和蘇聯展出。羅清楨的《擠兌》等6幅及他的松中學生的5幅,幾佔全部展覽作品的五分之一。從1935年7月起至1936年10月魯迅先生逝世止,羅清楨與魯迅通訊及互贈書畫刊物等近50次。在《魯迅全集》中,收入了致羅清楨信達20封之多,是現代版畫家中魯迅複信較多的人之一。

羅清楨故居一角

新興版畫運動的先驅們都是用批判的眼光面對社會現實,以積極的姿態關注貧苦的社會底層,極力喚起人民大眾的鬥爭意識。他們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充分體現了木刻單純有力的美學品格,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思想激進、刀法簡練、嚴謹精細、黑白分明、氣魄雄大,充滿剛健的力之美。

羅映球:一部中國現代版畫的編年史

12月28日上午,著名版畫家羅映球故居在興寧正式揭牌。「羅映球版畫獎」也於當日隆重頒獎,二十位青年版畫家獲此殊榮。羅映球這個廣東色彩濃厚的名字對於很多人來說興許陌生,但是對於中國美術界而言,卻是近年來越來越被熟知和讚歎的名字。

「羅映球版畫獎」頒獎現場

「羅映球版畫獎」頒獎現場

在中國現代版畫史上,興寧版畫家羅映球是一個獨特而重要的存在。他是一位中國堅持木刻實踐最長時間的藝術家,一位中國絕版套色木刻的最先實踐者,一位留下版畫作品數量最多的中國藝術家。

「羅映球版畫獎」頒獎現場

1914年農曆八月十三,羅映球出生在興寧寧新大路村羅屋。受同鄉著名版畫家羅清楨、張慧的影響,走上木刻版畫藝術創作之路。羅映球一輩子安居鄉村,以教師為業,雖然沒有擔任過美術界任何重要的領導職務,卻創作了上千件反映社會生活變幻的木刻作品,成為中國新興木刻版畫七十多年發展歷程的見證。自1936年上海《大公報》發表了第一張木刻作品,到2006年逝世,羅映球70餘年始終堅持創作,逝世前兩個月仍操刀向木,是我國版畫藝術生涯最長的畫家之一。此外,羅映球是一個勤奮高產的版畫家,據不完全統計,他一生刻制的版畫作品千餘幅,其中《百牛圖》、《嘉應風光》更是鴻篇巨製,作品長度達10米以上,創我國版畫乃至世界版畫之最。

「羅映球版畫獎」頒獎現場

羅映球千幅木刻作品親歷並見證了中國現代版畫的發展歷程。正如中國美術館原副館長梁江所言:「羅映球是一個很獨特的案例。他的藝術和創作經歷很具有代表性。尤其作為一個廣東的版畫家,在他七十多年的藝術生涯中,各個階段都有很豐富的創作,每個時期的創作都能很生動地體現那個時代的特徵。1000多件作品,構成了20世紀中國版畫史一個很生動的創作系列。羅映球一生的藝術創作,同時也可以看到中國版畫七十多年的發展脈絡。」

「羅映球版畫獎」頒獎現場

從藝術史發展的角度來看,自30年代的歐化傾向,到40年代的民族風轉變,從50-60年代的雅化趨勢到80-90年代的風情表現,羅映球的創作道路幾乎同中國新興版畫的發展同步,他的作品也映射著我國木刻版畫的技法發展與風格演化的軌跡。在一定程度上說,羅映球的作品就是一部中國現代版畫的編年史。羅映球還被稱為新興版畫「第三條藝術路徑」的典型,他的作品罕見宏大敘事,多為尋常事物,始終著眼於表達鄉土民情,感情真摯、平易近人。這些,很明顯地體現在羅映球版畫中人與山水、田野、禽畜等的關係上。在他的作品中,人們能夠親切地感受到興寧的大自然風光與人文情懷。羅映秋的作品為新中國幾十年的社會變遷創造了一份原生態記錄。

《藝星璀璨——現當代廣東興寧籍名畫家解讀》首發式

2013年在羅映球百年誕辰之際,國家為表彰其在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所做出的突出貢獻,在中國美術館為其舉辦了「鐵筆如橡——羅映球版畫藝術展」並舉行了高規格的學術研討會,出版了他的專著,將其展覽列入20世紀中國美術收藏獎勵專項計劃,同時列入2013年中國美術館的重點展覽項目,國家也為其在中國美術館網頁上建立了「鐵筆如橡——羅映球版畫藝術展」永久性在線展覽。其中180幅作品及23塊木刻原版被中國美術館永久收藏,50幅作品被廣東美術館收藏,53幅作品被深圳關山月美術館收藏,還有眾多作品被各大美術館、博物館等中外機構收藏。

《藝星璀璨——現當代廣東興寧籍名畫家解讀》作者陳其偉向興寧文化機構贈書

興寧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何小娟(左一)向梁江、鍾曦、李全民贈送《新興木刻運動與興寧》

參加頒獎和研討會的嘉賓合影

附錄:

尚輝:羅映球是新興版畫先驅者「第三路線」的佼佼者

羅映球先生毫無疑問是新興版畫的先行者之一,在我看來,凡是30年代,開始從事木刻運動的都應該作為新興版畫運動的先驅,那麼在這些先驅裡面,可以歸為好幾個類型,最常見的類型就是在國統區從事版畫創作,比如說巴先生,他用自己的刻刀揭露當時的社會黑暗,在解放之後,版畫創作由批判現實到表現現實,批判社會的這樣一種轉換,這樣的藝術家他們的歸宿到了高端美術學院,從事版畫教育,或者從事美術行政工作,就是我們最常見的新興版畫先驅者的發展路徑。

第二,從新興版畫運動開始之後到達了延安,像江楓,在延安進行了版畫藝術化的探索,用自己的刻刀表現自己當時新生的部隊的生活,和新的邊區政府的新的生活,這樣一批版畫家,毫無疑問成為新中國美術的領導者。

那麼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想找一個那個時代從事版畫創作的畫家,一直是在國統區一直那樣揭露社會,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還在原地堅持版畫創作的,實際上我想找這樣一個類型,甚至我覺得這個類型好象不存在,那麼今天看到羅映球先生的版畫創作以後,我終於找到一個,是新興版畫的先驅者之一,但是他的路徑和我描述的上述兩種發展路徑不太一樣,他的出發點,他的政治生命、他的藝術道路,顯然區別於上述兩者。

羅映球,我一直想看看他從事了什麼樣的專業的美術教育,好像沒找到。我相信不是我們做編纂人的疏忽,他就是受到羅清楨的感受,他開始就是在教學,一開始是小學、中學,之後一直從事中學美術教育的創作者,可能是新興版畫運動中,唯一一個有這樣一個身份的藝術家,這樣一個身份的藝術家,讓我們對這樣一個藝術家的考察可能有一個新的側面、或者一個新的角度,比如說他並沒有受到,哪怕是後來美術教育的影響,也沒有從事版畫教育,也沒有在高等美術院校從事版畫教育。

他也沒有到了解放區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哪怕是在廣東美術界,能夠形成一個領導的地位,他就是一直默默無聞的從事自己的版畫創作,那麼這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上來看,他對藝術的真誠,可能超過了其他的元素,因為這個時候外界的誘惑,沒有那樣一種號召力,也沒有那種大紅大紫的一種被優待的一種場面,但是他仍然在這樣一個很平淡的生活裡面,堅持他的創作。所以我覺得他的整個的木刻藝術人生,是一種淡泊的樸素的生活的一種表現。

在他的作品裡面,從1930、1936年,一直到2003年,這樣一個時間跨度裡面,我覺得他沒有去表達比如說文革時期的那樣一些作品,是不是我們被篩選過,我不知道,至少我們現在看到的畫冊和展覽裡面,沒有看到文革時期,沒有看到主題性很強的作品。比如說30年代,好像1-2幅這樣非常強烈的批判現實的作品。整個的他的藝術的思想的追求,都追求一種樸素的真誠。這是我想表達的第一個意思。就是他的這樣一個藝術個案非常值得我們認真的研究。

第二,我們一直有這樣一個印象,就是版畫的民族化是從40年代延安木刻運動開始的。那麼看羅映球的作品以後,從一開始極其鮮明的個人化的面貌,也有非常明快的本土化的色彩,他的黑白木刻,在30年代和40年代的黑白木刻,沒有像江楓那樣素描關係特彆強,然後陰陽點也非常明確的學習的是德國表現主義,或者俄羅斯的那樣木刻的一種風格,很快就變成一種非常明快的,帶有一定的裝飾意味的版畫,他的作品不是很大,但是非常輕快。對於輪廓線和物體黑色面的處理,都是用不同刀法體現一種結構關係。在三四十年代他的版畫的明朗,可能和他同時期的版畫家,在藝術的風格上是有區別的。他天生就是有一種本能,就是把外來的木刻能夠很快地化為自我的一種面貌,或者是帶有剪紙意趣的風格,至他吸收沒吸收剪紙的藝術,我覺得這個不重要,因為他是一個中國人,他會自然而然形成這樣一種審美的方式。

五六十年代我們研究套色版畫中,可以看到羅映球的貢獻,幾乎沒有對這個時期由黑白木刻變成套色木刻的版畫中,幾乎忽略了對羅映球先生的評介。比如56年創作的《歸》,表現這種田園木刻式的作品,這個套色木刻的藝術水準是非常成熟的,在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是當時前衛探索藝術家。那麼畫面的這種乾淨、套色的簡約,但是簡約之中又追求一種豐厚,尤其是《歸》和《午歸》,帶有很濃郁的抒情色彩,我覺得這是我自己的研究,如果以後還寫建國以來的版畫的,我肯定把羅映球先生在五六十年代,在套色木刻上的創造性,他的探索性,我一定會把它寫的更準確一些。

那麼在五六十年代的作品裡面,他在硬刀方面,可能和其他的版畫家也有比較明顯的區別。早期三四十年代以三角刀為主,五六十年代更多的以三角刀和圓口刀交混的一種方法,我也看到他的影像,用刀挑的鏡頭,實際上不管多大的畫面、多小的畫面,他用圓口刀的用刀方法,這種用刀方法,強調了表現對象的這種堅持和逆勢的程度,他表現樹木,尤其是那種豐茂的樹冠,在廣東才能看到這種樹葉的關係,我覺得用羅映球先生的這種刀法,表現的非常充分。我們看到同時期很多的畫家,當然他們追求的單純,也非常好,但是我覺得單純的同時也有很多版畫家在進行風景的創作的時候,他的對象的表現是很單薄的。其中趙延年先生,我很敬佩他,他用圓口刀,用鈍刀的方法,試圖把對象表現的更穩妥一點。當然覺得羅映球先生用刀子方法上,比趙延年先生,有過之而無不及,用了比他更小的刀形,用這種更逆勢的鑿和粘的方法,把它的厚度,和陽光的燦爛感,表現的非常充分。我覺得他的木刻藝術語言非常鮮明的個性化的一種特色。

我個人認為他是一個優秀的風景木刻家,尤其是到了80年代、90年代以後,我們可以看到,他尤其善於表現水田中的房屋和那樣一種山林的交錯關係,他喜歡密,就是相當於我們王蒙那樣喜歡密集,每個地方一定安排上各種人、水田和房屋的一種變化。我想這種繁密的構圖和他用刀的方法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他並不因為畫圖的巨大,而用大型的圓口刀,一直還用這麼小的刀,有點像米勒的作品一樣,追求這種樸素的感受。

那麼我特別敬佩他到了2003年還創作出山高水長這樣一副巨幅的套色木刻,而且構圖嚴謹和畫面整體的簡約,套色和主板之間的一種關係,並不因為90歲的人,而減弱他的精氣神的表現。我覺得這一點,至少新興版畫運動中,可能是唯一的一位。

今天在這裡舉辦羅映球先生作品的作品捐贈展和學術研討會,實際上我們學術界重新認識羅映球先生在新興版畫運動這麼長時間以來他的藝術生命,他的藝術的貢獻,我覺得這樣的一個展覽和研討會,對我個人來說是一次補課,是非常必要的,我相信也是對於我們美術史,對於我們美術史學者,重新認識,重新認識這樣一位了不起的人物的一個起點。(尚輝,《美術》雜誌主編)

邵大箴:「羅映球,我也很尊敬他」

中國二十世紀的藝術很值得我們認真研究、認真總結,而且應該認真發揚的一個藝術年代。在世界上對中國二十世紀的藝術怎麼看那是另外一個問題。中國的藝術界、理論家,特別年輕的理論家,如何看待二十世紀中國美學,跟當時社會的變革、社會的運動、社會的思潮和二十世紀的意識形態,和二十世紀的戰爭,對外的戰爭、國內的戰爭,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的意識形態有密切的關係,這些都是都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的。

因為藝術脫離不了時代,我們時代的這些特點,都在藝術領域有所反映。正是這些特點,我們中國存在著大變革時期,那麼對二十世紀的很多問題我們重新思考、重新認識,但是藝術跟社會關係比較密切的,特別是和意識形態關係比較密切的藝術,如何看待、如何評價,我覺得是我們當前美術領域很值得研究和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

我覺得羅映球的藝術和當時的中國的政治關係太密切了,雖然我比羅映球小几十歲,但是我經歷過二十世紀50年代、60年代,為什麼當時的藝術家以如此高昂的熱情歌頌社會、歌頌現實,當時的新中國的成立,新中國的獨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欣欣向榮的氣象所感動,表現出來政治熱情和藝術熱情,我們要用歷史的觀點來分析。假如說缺少對歷史的了解,我們就很難理解,我們走過的這條路,包括藝術為政治服務,為藝術形態服務,有不恰當的地方,但是是我們走過的歷程。

先不說在1949年之後,在1949年之前,從抗日戰爭所發表的作品,一直到1949年之後他們如此熱情的歌頌中國的新社會,一定要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處境、情景、語境,我非常感動,他把自己全部的熱情都傾注其中。

今天和現實相結合的方式不一樣了。我們今天的藝術與生活、與社會關係的思考也不一樣了,但是他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則沒有改變,就是藝術為大眾服務,藝術推動社會的進步,但是我們這些人會超過我們的前輩,他的精神無比值得我們學習和紀念,發揚他的藝術精神和評價他的藝術創作的成就,不僅有歷史意義,而且有現實意義。(邵大箴,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羅映球先生,1914年8月出生於廣東興寧。從1936年他發表第一幅木刻作品到2006年93歲高齡去世,在漫長的時間裡,羅映球先生都在堅持創作。

創於2014,相伴已成為習慣

↓↓↓請長按三秒關注020,謝謝!

如果您有意收藏該藝術家的作品

請在頁面右下角留言,我們將及時聯繫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020藝術觀察 的精彩文章:

林宏基:絢麗而又清新,輕靈而又不失淳厚,有著回味無窮的魅力

TAG:020藝術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