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墉:你為誰讀書?

劉墉:你為誰讀書?

讀書的苦與樂,也就一念之間,你會把它當仇人,還是當愛人?

文/劉墉,選自劉墉新書《劉墉人生三部曲:成功只能靠自己》,近期上市,本文原標題:仇人變愛人。

我的女兒今年剛上小學三年級,她最愛去的地方就是圖書館,因為每次都能抱回一摞英文故事書。

總見她在燈下捧著書看,讀到緊張處,眼睛都不眨一下,甚至把腳縮起來,蹲在椅子上看。

有一天,我好奇地問:「你看得懂嗎?書那麼厚,你不覺得累嗎?」

「當然看得懂。」她頭也不抬地回答。

我湊過去,發現那書寫得很深,便指著其中一個冷僻的字問她:「是什麼字?」

「不知道!」

「不知道?」我驚訝地說,「不知道你怎麼看?」

小丫頭居然理直氣壯:「猜呀!多看幾次就懂了。」

課本可以是故事書

***

每次見她抱著「磚頭書」看得津津有味,我便想起自己當年讀英文的窘況。

初中,我拿起英文就頭痛;高中,我的英文是補考過關;大學,我的英文重修;到美國上研究所,最苦的就是讀書,即使後來用英語教課,我也從來沒喜歡過英文。可是,我的小女兒,學英文不過四年,為什麼已經能樂此不疲呢?

有一天,我看到她的英文課本放在桌上,便過去翻了翻。這下子,我懂了,原來她的英文課本寫得非常生動,就像一本故事書。

「看!人家美國教育做得多好,課本編得多生動,怪不得孩子喜歡讀。」我心想。

仇人變愛人

***

隔了不久,我回到中國台北,因為書愈來愈多,不得不重新篩選,把不重要的拋棄。

我坐在舊書堆里一本本地翻,看到一本封面上畫得亂七八糟的書,打開,原來是害我重修的大一英文課本。

「恨死這本書了,」我咬著牙,「害我差點兒沒能畢業。」

翻開第一頁,是哈佛大學校長對新生的演講詞。讀了讀,使我憶起兒子進哈佛那年,我和太太陪他去新生訓練的情景。

這講詞寫得還真有意思。我繼續翻,看到毛姆的短篇小說《午餐》,寫一個女人多麼愛吃,又專挑貴的吃,差點兒讓男朋友走不出餐廳,後來她終於變成一個大肥婆。

讀到這兒,我大笑了起來,因為自己的寫作風格居然跟毛姆有點兒像,搞不好當年是受到他的影響。

我一頁頁翻下去,明明好像走過以前坎坷的石子路,卻發覺二十多年不見,那石子路已經變成了平坦寬敞的柏油大道。

艱苦的跋涉不見了,代之的是四周美麗的風景。

我突然發現,其實國內的課本編得也很生動、很好看。如果我今天在書店裡見到,只怕還會買回家呢!多好啊!一本小小的書,收集了這麼多深淺適中的名家精品。

昔日的仇人,竟然變得這麼親切、可愛了。

讀書真痛苦

***

跟著我又應邀到一所高中演講。

演講後,我為大家簽名。

有些學生沒有我的書,便拿筆記本或課本請我簽。

這時候,我常會停下來,好奇地翻翻他們的課本,看看編得好不好。

說實在話,編得跟我做學生時的差不多,也很豐富而生動。

可是,當我笑著問:「這課文好不好看?」他們多半想都不想,就一搖頭:「不好看。」

也有個學生反問我:「你覺得好看嗎?」

「現在覺得很好看。」我笑笑,「但是當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也覺得很不好看。」

短暫的興奮

***

「是不是當我們做學生的時候,從來也不會覺得課本的內容很有意思?」我近來常想這個問題。

我發覺並不盡然,因為幾乎每個學生,在學期才開始,剛拿到新課本時,嗅著新書的香味,看著漂亮的印刷,都會忙不迭地翻一翻。

除了艱深的數學、理化,因為沒學過、看不懂,不會感興趣之外,大概地理、歷史、語文,都會有那麼一瞬間,覺得蠻有意思。

是的!只有「一瞬間」,因為新鮮、好奇,而覺得興奮。跟著想到這厚厚的一摞書,都將成為眼前的壓力,那興奮就消失了。

甘苦一念間

***

想起我在「成功嶺」受訓的時候,有一個僑生營,都是海外歸來的僑生。他們原本不必入伍,而是志願參加。

看他們總是很開心,我曾經好奇地問:「你們的訓練是不是比較輕鬆?吃住是不是特別好?」

他們都笑了起來。記得有一位回答得很有道理,他說:「因為你們是非來不可,而我們是自己要來的,所以比較快樂。」

這世上許多事情不都如此嗎?

有個笑話,說某人匆匆忙忙地跑進電梯,對電梯管理員說:「快!幫我按二樓,我趕著出去打球。」

那二樓,他走幾步就到了,跑上去只怕比要開門關門的電梯還快。而且,他既要出去打球,爬樓梯不也是種運動嗎?

他不把爬樓梯當成運動的道理很簡單,因為那沒有挑戰,不新鮮、不好玩。

更簡單地說,是因為他的「一念之間」。

讀書的苦與樂,也就在那一念之間。

如果你生在一個不以成績和名次挂帥,又沒有升學壓力的地方;如果你的程度很高,或從不拖延積壓;如果你能不計得失,完全為自己喜歡而讀書,那麼,學校的課本都可以是生動、可愛的。

相反地,只要你心裡有一點兒外來的壓力,覺得是被逼著讀書、為父母讀書,而不是為自己,那一念之差,就成了「讀書苦」。

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我很不欣賞這句話,覺得它給了學子錯誤的印象,彷彿讀書就是「寒窗苦」。它也使讀書人太功利,似乎讀書就為了科舉、當官、出名。

而且,如果一個人鑽進書堆里十年,完全不關心周遭的事情,就算他得到博士學位,只怕也因為與社會脫節,而難有成就。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陶淵明這兩句話,我過去不太懂,甚至覺得他不求甚解的態度很不對。

但是,而今我懂了。他的不求甚解,是不急於見到立竿見影之效,也可以說不計得失,真正重要的是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

「每有會意」,「會」什麼意?是以心來會意。只有當我們心領神會地讀書,才能真有感觸,也才能把「死的文字」讀進「活的人生」。

「欣然忘食」,這又是何等「讀書樂」啊!樂得連吃飯都忘了。

你為誰讀書?

***

各位年輕朋友,你覺得讀書樂,還是讀書苦?

你覺得是為自己讀書,還是為父母讀書?

你是否能試試看——

從拿到新課本的那一刻,就想:這些都是有意思的書,是我自己要看的。

每次你把書打開之前,也都默想:「它不是課本,是好書;它不是爬樓梯,是運動;它不是徵召入伍,是志願從軍;它是讀書樂,不是讀書苦。」

本文選自《劉墉人生三部曲:成功只能靠自己》,磨鐵圖書(ID:motiebook)出品。

如需轉載請保留本行及以上圖書相關完整信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黑天鵝圖書 的精彩文章:

看完這20條生活基本,你的2018一定妙不可言!

TAG:黑天鵝圖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