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淺談攝影藝術創作構思的特點和規律

淺談攝影藝術創作構思的特點和規律

蘇文顯(廣東)《陪伴-company》

攝影藝術屬於視覺藝術,是一種審美評價活動,這種活動是審美主,客體的雙向交流。一方面是客體向攝影家提供各種各樣的生活信息,攝影家把許多生活畫面印入心裡,另一方面,攝影家把自己的主觀情感、願望、理想以及氣質等因素融合到對象上面,也就是說,攝影藝術家要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去關照融合對象,把自己體驗到的美的生活,美的形象和美的情感,通過藝術觀察和構思,用攝影工具表現在作品中並傳達給觀眾,在攝影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攝影構思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藝術創作的構思,是作者藝術地反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所進行的積極的、能動的思維活動。構思的目的是為了探求能夠充分體現創作意圖的藝術形象。不同藝術形式賴以表現藝術形象的手段不同,創作過程不同,因此構思的途徑和方式也不大一樣。同一藝術形式,不同題材,不同體裁的作品,不同作者,在藝術構思方面也有不同的特點、規律和習慣。攝影藝術的基本特徵就在於:它是科學和藝術緊密結合的產物,一位曾為美國《生活》畫報工作過二十多年的知名記者A.菲寧格這樣說「技術+藝術=給人深刻印象的照片」,因此攝影必然受到攝影器材的制約:它主要是以生活本身的形式直接反映生活,必然受到拍攝現場條件的限制:它主要攝取生活的一個瞬間,大多是在極為短暫的一剎那完成拍攝。這就使得攝影創作構思具有明顯的瞬間性、現場性和科學性。

許浩坤(江蘇)《比賽-race》

一、攝影藝術創作構思的瞬間性

藝術作品的構思,一般都要經過創作慾念的萌動,形象的醞釀、孕育和具體的藝術處理三個階段:攝影創作的題材非常廣泛,體裁形式多種多樣,其中有一些題材和體裁的拍攝。有比較完整的構思過程,有比較長時間的醞釀、推敲,構思的各個階段比較明顯。如風光、花卉、靜物、寓意、諷喻之類作品的拍攝大多如此。《東方紅》(袁毅平攝)、《十且的螃蟹》(黃翔攝)的拍攝過程都是明顯的例證。但是在以抓取「決定性瞬間」為主的人物攝影、社會生活攝影等「偶成」作品的創作過程中,瞬間的發現,瞬間的敏感與認識的飛躍則往往是主要的,如《小柱子》(索祖鋼攝),《天真》(鄭捷攝)等,都是突然發現,迅速抓拍的。

在攝影創作實踐中,經常出現所謂「偶爾碰到」,「突然發現」的現象,這就是攝影作者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鍛煉了自己豐富的想像能力和明銳的直覺能力,進而運用自己的審美理想。審美標準,對客觀生活中的某一具有審美價值的瞬間場景所作出的審美判斷。「偶爾」考驗著每個藝術家的生活根底和藝術功力滲透著藝術家對生活的理解和對美的判斷能力,所以偶然中其實體現著必然。這類作品的拍攝,從題材的發現到按下快門,往往只是一個極為短暫的瞬間,但同樣有一個比較完整的構思過程。在這瞬間的構思當中,既包含有創作慾念的萌動,對題材內容和社會意義的判斷:也包含有形象的取捨和藝術處理。不過這個過程常常不是取自判斷和推理的思維形式。而是表現為近似直覺的瞬間敏感。這正如法國著名的攝影家亨利,卡蒂爾,布勒松為攝影所下的定義,他說「攝影是在若干分之一的時間裡識別出時間重要意義,同時又識別出使事件得以適當地表現出來的精確的形態和結構。」

現實生活豐富多采,瞬息萬變,許多珍貴的瞬間是可一而不可再,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創作的機遇和契機顯得十分重要。這正如黑格爾說的,「最偉大的藝術作品也往往是應外在的機緣而創作出來的。」但機遇和契機能否成為創作靈感的觸機。主要還在於感受,認識和提煉生活的能力和感應的速度。人們常誤以為抓拍主要靠「碰」運氣,碰機會,以抓拍著稱於世的布勒松就最反對「浮光掠影式攝影」而反覆強調「從生活的素材中進行提煉再提煉」。許多優秀的攝影作品,都是在現實生活中「偶爾碰到」、「突然發現」拍攝成功的。似乎帶有極大的偶然性,實際上這種「突然發現」對於攝影家的瞬間構思能力是極其嚴格的檢驗。瞬間構思能力越強的人把生活中的機遇和契機變為攝影創作靈感觸機的可能性就越大,成功的機會也越多。

曹娟(江蘇)《穿越火線-Across fire》

二、攝影藝術創作構思的現場性

攝影創作對於拍攝現場,有著極為明顯的依賴關係:蜿蜒壯觀的《巍巍長城》(何世堯攝)只能鳥瞰:霞光璀璨的《東方紅》(袁毅平攝),只能在北京八月清晨攝取《斗惡霸地主》(齊觀山攝)反映農村裡的老貧農怒火中燒的憤激之情,只能出現在說理鬥爭會上。「天時、地利、人和」諸方面的因素和攝影創作的關係都十分密切。因此攝影創作構思,必須從現場條件出發,並受到現場條件的制約。從某種意義上講,攝影創作構思的過程就是對現場特定的對象進行觀察,比較,選擇和提煉的過程。「高度的智慧是從觀察得來的。」(車爾尼雪夫斯基語)攝影家的創作智慧也需要在形象的觀察中培育。有人把照相機比作「身體以外的眼睛」,有的把攝影稱為「獵影」這些都是為了說明現場形象觀察的重要。我們曾經在相當長的時期里,把「坐在家理想畫面」當成攝影構思的普遍規律,其結果只能是主觀臆造:現在又有人主張不加褒貶和思考的抓拍,結果使作品流於「自然主義」。

創作實踐證明,在攝影創作過程中,不論題材的發掘,主題的孕育,奢華,還是攝影藝術的造型處理和形象的瞬間把握,都離不開現場的深入觀察《生命在於運動》(利麟攝)的拍攝就是通過形象觀察而後深化主題的。離開了富於典型特徵的皓髮童顏的老者形象,健康長壽的主題無從體現:離開了老小競賽的生動場面,作者的認識也無從啟迪和升華。通過觀察發現題材,再通過觀察,思考和選擇。使認識逐步提高,主題逐步深化,形象的藝術處理也更加完善,這是攝影創作中極為普遍的規律。攝影藝術的構思,和其它藝術形象的構思一樣,也離不開想像和聯想。現實生活紛紜複雜,拍攝現場的情況往往是瞬息萬變,攝影創作過程中需要估計,需要預想,更需要隨著客觀形式的發展變化,不斷的改變和完善構思。既要善於適應和充分利用現場條件,也要善於突破現場條件的局限,變不利為有利。只有這樣,才能在拍攝現場,當注意力處於高度集中狀態的時候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具有十分清晰的分析力和敏銳的判斷力,既不致因現場情況的突變而茫然不知所措,也不致因一味等待預想情況的出現而坐失良機。

蔣聚榮(海南)《儀式-ceremony》

三、攝影藝術創作構思的科學性

攝影藝術是建立在科學技術成果之上的現代造型藝術,一位曾為美國《生活》畫報工作過二十年的知名攝影記者這樣說「技術+藝術=給人深刻印象的照片」。攝影藝術的創作過程,是攝影技術和藝術技巧全面控制的過程,攝影不是純粹的對現實生活的再版,它體現著攝影者對鏡頭前面所展現的事物的一種自我的選擇與認識,反映了他對客觀場景經過「處理」後的結果,受攝影者的見解和創造力的支配,這種處理。包括攝影技術和藝術技巧的眾多方面。攝影藝術是藉助光學、化學、機械學和電子學所提供的物質媒介作為表現手段的。攝影藝術的語言和現代科學技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藝術家總是以一定「藝術語言」來感受、體驗和思維的,因此攝影創作的構思必須在攝影家所使用的器材和掌握的攝影技術、技巧的限制下進行。離開了攝影技術和技巧的藝術表現的可能性,任何巧妙的構思都無法實現。

隨著攝影事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攝影藝術已經具有驚人的表現力,擁有極其豐富的表現手段。許多優秀作品的構思,都和一定的攝影藝術、技巧的創作性運用分不開。離開了特定的物質材料和技法,《清風朗月岳陽樓》(潘德潤攝)的獨特構思不可能形成,也無法實現。

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是攝影創作所遵循的美學的基本觀點。內容決定形式,這只是就作品思想內容的主導作用而言,並不意味著只要有了內容就有了形式,更不能因此而忽視或否定藝術形式的相對獨立性。獨特的生活感受離不開相應的形式,而藝術形式的探求又和某種技法的運用分不開。攝影構思包括相應技法的選擇和應用,有時從不同手法特點出發,進行構思,通過深入觀察,創造性地選擇合適的表現對象,也可能拍攝出成功的作品。如《燦爛的回憶》(王志平攝)、《長城之夜》(鮑昆、凌飛、李川攝),都是創造性地運用夜間加色片多次閃光照的技法拍攝成功的,形式和內容達到了和諧統一,賦予了圓明園殘跡和古老的長城以浪漫主義色彩,引人遐想。

劉艷華(遼寧)《鬧春田-Traditional Custom》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來自網路的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本期文章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攝影作品欣賞》推廣的內容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我們立即處理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攝影作品欣賞 的精彩文章:

無量山冬櫻花,驚艷了這個冬天

TAG:攝影作品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