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書?關於「讀書」那些事

書?關於「讀書」那些事

昨夜應師姐之邀,將與大一三個參加讀書報告的小師妹交流讀書心得。希望我跟她們談談擇書與讀書的一些想法。夜深入睡於床上左思右考,得其大概。中午上完課後,匆匆就食,連忙回到宿舍記之。至傍晚但完成「擇書」與「方法」兩部分,第三部分「意義」篇則在今夜交流後繼續之。

一、擇書

萬事開頭難,讀書也是如此!讀書就像結婚一樣,最重要的就是選擇一個正確合適的對象。

曾國藩在《聖哲畫像記》中說:「書籍之浩浩,著述者之眾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盡飲也,要在慎擇焉而已。」曾國藩講究「擇書」說,以「本根」之書為主,」,「文周孔孟,班馬左庄,葛陸范馬,周程朱張,韓柳歐曾,李杜蘇黃,許鄭杜馬,顧秦姚王」,「後嗣有志讀書,取足於此,不必廣心博騖,而斯文之傳,莫大乎是矣」。

毛澤東在1915年9月6日致蕭子升的信中說:「昔人有言,欲通一經,早通群經。今欲通國學,亦早通其常識耳。首貴擇書,其書必能孕群籍而抱萬有,干振則枝披,將麾則卒舞。」由此可見「擇書」之重要。關於如何選擇一本好書,我認為我們可以從三方面下手。

第一,選出版社。以我自己為例,因為我立志要當一名「國學大師」,所以基本上古代的經典書目都是我的閱讀範圍。如果大家需要閱讀古典書籍的話,最好看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其次商務印書館、三聯書店和人民出版社也不錯。其他一些出版社也有那種大家校注的,我們可以注意一下,比如錢穆先生的《莊子纂箋》由九州出版社出版,雖然出版社不甚出名,但是先生治庄前後幾十餘年,遍觀百家,博採眾長,邊寫邊改,終成一家之言。像中華書局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大都是精選中國學術文化的「最要之書」。舉凡哲學、歷史、文學、宗教、科學、藝術等各類基本典籍,只要是公認的國學經典,皆在此列。並且所選圖書均代表當代最新學術水平的「最善之本」,即經過精校精注的最有品質的整理本。其中既有傳統舊注本的點校整理本,如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也有獲得學界定評的新校新注本,如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總之,不以新舊為別,惟以善本是求。

第二,選著作人。我這裡強調的是原著的整理者或譯註者,而不是古書的原作者。像古代的典籍,由於歷史和我們自己水平的原因,我們現在大多看的都是後代人的注釋本,像什麼正義、注、疏、章句等。當然等我們達到了一定水平,就可以讀原著,進而分析之、辨正之。在選譯註者的時候,一般都選那種學界公認的權威人物。比如我在讀了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後,接著便讀了他的《孟子譯註》,接著又買了他的《春秋左傳注》,如此「以人看書」,鏈條式讀下去。

第三,選內容。清代畫家鄭板橋論讀書:當則粗皆精,不當則精皆粗。讀書要求精求當。「求精」是指讀精品書,經典書;「求當」則指所讀之書要適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其次,內容方面我們也要盡量做到博觀,不僅要讀專業書,還要讀非專業書;不僅要讀經典書,還要讀大眾通俗書。因為每一本書都是作者的人生,我們很可能在那些「不重要」的書中,找到一個啟發性的觀點。

如果大家讀的書是白話文,我認為不用太關注出版社與作者。白話文著作只需要做到內容經典,像每個作家的代表作就可以。對於出版社的要求,只要不是盜版的就可以,因為我們從小學習白話文,對於白話文著作應該有辨析的能力。

此外,我們在讀外國名著的時候,最好選取學界公認的權威人士翻譯的書,如楊絳的《堂吉訶德》,傅雷的《人間喜劇》,傅東華的《飄》。如果你的外語好,最好直接讀原著,因為什麼東西都是原汁原味最好。我一直認為翻譯就是「再創造」,它已經本國化,但是本國化的翻譯才是好的翻譯,如果直譯,很可能語句不通,語義不明。特別對於詩歌一類,最好不要讀翻譯的作品,朱光潛在《詩論》中說:不管是翻譯中國詩歌,還是翻譯外國詩歌,都是不能翻譯的。像英文詩翻譯成漢語還好,但是漢語詩是基本不能翻譯成功的。比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其中「依依」與「霏霏」是帶有感情的,是不能翻譯出來的。

以上就是關於「擇書」的部分,選好了書,就該開卷讀書了。

去閱讀別人的靈魂,把文字的溫度嵌進靈與肉,將寂寞的辰光換成享受的時刻。書讀多了,容顏自會改變!千里馬有它的馴養之道,讀書亦然!

二、方法

(一)觀其大略,不求甚解,擷取精華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三人(石韜、徐庶、孟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諸葛亮讀書不死記硬背,而是泛讀大概,擷取精華,掌握實質。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說自己:「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他讀書注意抓住重點,著重領會書中深含的旨意,不死摳個別字句。

(二)提要鉤玄

韓愈在《進學解》中提出:「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對記事性質的歷史書籍,閱讀時提綱挈領地將書中的主要內容抽出;對理論方面的書籍,閱讀時則要注意抓住它的精髓。

(三)舉一反三,八面受敵

蘇軾在《又答王庠書》中提出「書之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盡取,但得其所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此雖似迂鈍,而他日學成,八面受敵……」他認為人的精力有限,每次讀書應該在一個問題上集中精力,其他問題也用同樣的方法進行研究,從而各個擊破。像我們在高三複習的時候就是採取的這種方法,比如數學講圓錐曲線的時候,分為圓、橢圓、雙曲線與拋物線四個專題,我們把這四個專題的知識點和題型都記下並做了個遍,當我們再做這方面的題時,大都是換湯不換藥,迎刃而解。

(四)計字日誦,集腋成裘

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記載歐陽修「今取孝經論孟六經,以字記之……若日誦三百字,不過四年半可畢」,這裡歐陽修給我們強調了三點:堅持不懈,積少成多,有計劃。

(五)「三餘」法

漢代著名學者董遇的「三餘」是指「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雨者晴之餘」強調我們讀書要善於抓住空閑時間。

(六)行萬里路

《亭林先生軼事》記載顧炎武:「出門,則以一騾兩馬,捆書自隨。過邊塞亭障,呼老兵諧道邊酒壚,對坐痛飲,咨其風土,考其區域。若與平生所聞不合,發書詳證,必無所疑而後已。」這裡主要強調我們要重視生活實踐,用實踐來檢驗書本上的內容,不要過分相信書上的「隻言片語」,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是也。

三、意義

我們在討論讀書的意義之前,首先應該想到的是,我們為什麼要讀書?這在不同的人、同一個人的不同階段答案是不同的。

官家子弟,可能是為了學而優則仕,繼承本家的傳統;

富家子弟,可能是為了掌握更多的管理學知識,繼續從商;

貧家子弟,大部分可能為的就是有朝一日,學有所成,出人頭地。

這裡就牽扯到兩種「讀書」:其一指上學以及由此獲得的學歷;其二特指看書這一行為。

我們這裡主要講的是第二種。其實第一種與第二種也有許多交叉點,因為你想要獲得學歷,學習某種專業知識,則必須把相關書籍吃透。

我不知道我們抱著這樣的目的讀書,到底是好還是壞。然而,網友卻說:把讀書跟成功結合到一起,是一種極其功利主義的思想。讀書的目的,不在於讓你取得多麼偉大而卓越的成就,更重要的在於,當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倍受挫折的時候,給你一種內在的力量,讓你安靜從容的去面對。讀書如此,信仰也如此。

很不幸的是,在我讀大學之前,幾乎就把讀書當作一種工具。很少想到其他方面。我想通過努力讀書,考取一個名牌大學,找一個體面的工作,然後找一個自己喜歡的「白富美」。讓自己的生活富足,給自己的父母爭光!讀書——獲得學歷,對自己來說只是一個憑藉,一個跳板,一張門票。

大概很多人都討厭長大吧!因為長大,就表示你要承擔責任了。我真的對自己長大是又愛又恨。恨我沒有了小時候的天真、活潑與可愛。愛我有了自我意識。讓我懂得:我不是為任何人而讀書,我是為自己的人生讀書。我不斷的讀書只是為了學習知識,只是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如果能力允許,我還希望「兼濟天下」。

最初引導我往這方面靠近的緣由,就是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特別是他的人生三境界,讓我知道,一個真正的人要有極高的境界。人生幾十載,不能只停留在「動物」的層面,不能只知道滿足基本的物質需求。要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是的,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知道你是誰?你該往哪裡走?對每次人生岔路的決定從不後悔!

從書本本身來看,我認為我們之所以喜歡讀一本書,不外乎兩個方面。其一內容,其二形式。內容與形式我自己設定了一個概念。

形式就是一切我們所聞、所見、所聽的表現方式;

內容就是一切表現形式背後所隱含的思想感情。

我認為書本在形式方面吸引我們的有:一個恰當的修辭,一種幽默或深沉的語言風格,一種參差或整齊的文字格式,一種抑揚頓挫的音律,……像聞一多的「三美」主張,在我看來都屬於形式美。至於在內容方面吸引人的則是:文字描述背後的感情與思想。在這裡我們要特彆強調將文字虛化,將文字看成「無」,文字只是一個載體。《老子·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這個「道」、「大」就是文字;「有物」則是思想與感情。我們讀一本書,歸根結底都或多或少與我們的感情與思想有關,並且尋找共鳴產生之處。王國維說: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是的,繪畫美與意境美的歸宿就是表達情感。我們看葉芝的《當你老了》:

當你老了,頭白了,睡意昏沉,

爐火旁打盹,請取下這部詩歌,

慢慢讀,回想你過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們昔日濃重的陰影;

多少人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

愛慕你的美麗,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個人愛你那朝聖者的靈魂,

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

垂下頭來,在紅光閃耀的爐子旁,

凄然地輕輕訴說那愛情的消逝,

在頭頂的山上它緩緩踱著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間隱藏著臉龐。

這首詩分三段,三段共組成一個畫面:天上星星眨著眼睛。地下爐火旁,一個頭髮花白的老嫗睡意昏沉,打著小盹。恍惚間回到那個青春爛漫的年齡,自己風華正茂,圍在身邊的翩翩少年絡繹不絕。他們或愛慕我美麗的容顏,或欣賞我優美的舞姿,或沉醉於我那甜美的歌聲。只有一個人愛我那朝聖者的靈魂,願與我攜手到老,尋找真實的自己。

我們被這首詩感動的不是它的文字,也不是那「溫馨」的畫面,而是這背後那拳拳深情。至於那些憂國憂民的思想,在我看來也屬於情感方面。無非個人情感與社會情感,小情感與大情感的區別。

對於真正的「思想」,我則認為是那種哲學意義上的思想,是帶有普遍性質的。像尼采說的:對待生命,你不妨大膽一點,因為我們始終要失去它。是啊,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你將怎樣對待你的生命完全取決於你自己。當我們讀那種哲學性書籍的時候,往往會感受到思想的魅力。這種普世性質的思想,讓我們從自己過渡到家庭,從家庭過渡到社會,從社會過渡到不同的社會,從一個國家過渡到全世界,從世界過渡到宇宙。因此我們的人生境界也就達到了馮友蘭所說的「天地境界」。

至於讀書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這也是一個因人而異的問題。周國平說:讀書能給我們帶來精神上的享受,讀書能豐富我們的內心,讀書能延長我們的壽命,讀書能改變我們的容顏,讀書能惠及我們的子女。

而我則在此基礎上強調,讀書能教會我們做人。

《論語·學而篇》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先進篇》則說孔門四科依次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可見孔子強調「做人」大於「讀書」。我們靜下心來仔細一想,難道不是嗎?我們讀書的終極目的不就是讓自己更像一個「人」嗎?楊絳在一次採訪中談到什麼是「好的教育」!她說:「好的教育就是父母潛移默化的熏陶,我對現代教育知道的不多。從報上讀到過美術家韓美林作了一幅畫,送給兩三歲的小朋友,小孩子高高興興地回去了,又很快把畫拿來要韓美林簽名,問他簽名幹什麼,小孩說:『您簽了名,這畫才值錢!』可惜呀,這麼小的孩子已受到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價值觀的教育難道不應引起注意嗎?」

讀書正是一種好的教育!讀書就是一個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過程。拿起你的書吧,許多年後,當你再次回首,我相信,你一定不後悔今日的決定!

23:02

15.12.16

上官清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