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寧化過去到底是座怎樣的小城?竟讓他一次次的追憶不已……

寧化過去到底是座怎樣的小城?竟讓他一次次的追憶不已……

作者簡介:嚴明清,寧化一中七五屆高中畢業,曾任寧化縣委辦副主任,宣傳部長,明溪縣委辦主任,常委,縣委副書記。

老 城 印 象

嚴明清

隨著年齡的增長,鄉戀的情懷日益濃烈,故鄉老城的模樣時常走進甜蜜的夢鄉。那條河,那座橋,那城牆,那街巷,那老屋……依稀的故園,涌動瀰漫在縹緲的記憶里。

那條河

寧化古稱黃蓮峒,建縣於公元725年,距今有1292年的歷史。縣城叫翠城,翠城有一條河,曰「翠江」。翠江以「翠」冠名,名副其實。只要上游不下雨,河水碧綠,澄澈透明,自西向東,日夜奔流。她像一位慈祥的母親,用甘甜的乳汁無私地哺育著翠江兩岸世代的兒女。從早到晚,她呈現給人們的是張擇端筆下《清明上河圖》上那一片繁榮的情景。

如今翠江邊的橫街

天剛蒙蒙亮,老城的北岸就漸漸熱鬧起來。晨霧中隱隱約約的幾個水嶺開始出現匆匆忙忙的人群,在高高低低的腳步聲中,母親河開啟了嶄新的一天。我家居水門巷,位居水門口的那個水嶺,每一天的每一幕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里。清晨,男女老少挑著水桶來到河邊,顫顫悠悠地把一擔擔清冽的河水挑回家,盛滿水缸,用它滋潤一天的生活。上午,各色不同年紀的女人在河邊的台階上,摩肩接踵,擺開一溜壯觀的長龍陣,洗衣浣紗,摘蔥洗菜,然後在愉悅的歡聲笑語中,提籃攜桶,次第而歸。夏日的午後,這裡是孩子們天然的游泳場:河面上人頭攢動,有的仰著游,有的「狗爬沙」,有的屁股朝天「鷂子翻身」,有的「打水仗」,直到夕陽西下,落日的餘暉灑在江面上,在「半江瑟瑟半江紅」的美景中,依依不捨地爬上岸。這時,一隻竹排在漁翁的駕馭下,從上游飄然而來,二三隻鸕鶿佇立排頭,晚霞中一幅「漁舟唱晚」的水墨丹青又潑灑在江面上。

水門巷水嶺的對岸是一大片河灘。河灘里匯聚了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鵝卵石。它們在陽光的照射下,黃澄澄、金燦燦。這裡最熱鬧時要數農曆的八月十八耕牛交易會。每年這天,商賈雲集,閩贛兩省有數千頭牛跋山涉水,趕赴這裡展開交易。遠遠望去,一片牛的海洋。秋陽下的河灘里,看牙口的,講價錢的,加上「牛牙婆」的嚷嚷,人聲鼎沸。如此盛大的場面,足見農耕時代,耕牛作為農業生產的重要生產資料因素,何等重要。

母親河豐沛的水資源孕育了魚米之鄉,而又是他把豐富的物產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全國各地,乃至供奉到朝廷。我們看到,吃水滿滿、鼓足風帆的大船載著一袋袋大米,順流而下,漕運到外埠口岸,河龍貢米在宮廷的廚房成為香噴噴的御膳;我們聽到,一聲聲高亢激昂的船工號子響徹雲霄,放排工人劈波斬浪,把一根根碩大的原木水運到四面八方,建起宮廷大廈、瓊樓玉宇;我們望見,江流中燈火闌珊,一船船布匹、瓷器、食鹽逆流而上,日夜兼程地行進在返鄉的河道上。古往今來,翠江母親河跳動的是一條商品流通的殷殷血脈。

那座橋

為了城內的通衢,在老城的母親河上有一座別開生面的橋,名曰「壽寧橋」。它一橋三跨,平拱結合。一跨為石制花崗岩麻石拱橋,階梯橋面,條石護欄。具有仰視藍天,俯瞰碧水的通透特質,又有曲拱如虹、婀娜多姿的曲線美感。兩跨為木質廊式平橋,厚重的青瓦,堅實的樑柱,坐卧咸宜的圍欄,既彰顯了廊橋沐風櫛雨、不懼烈日嚴寒的實用功能,又突出了橋樑設計古樸大方、美麗端莊的華夏個性。在石拱橋頭,矗立著一座四層結構的巨型牌樓,它飛檐斗拱、高大雄偉、氣勢恢宏。它與拱橋纖細乖巧的綽約風姿相得益彰、渾然一體。看到這裡,人們震撼了!拱橋、廊橋、牌樓,這是有別於世界最具中國民族特色和民族風格的建築設計,它們在壽寧橋珠聯璧合了,而且結合得那樣完美、相映相輝。見此,誰不稱道,這是中國建橋史上巧奪天工的精品;誰不讚譽,這是世界罕見的絕代佳作。誰不為設計者過人的智慧而折服呢?

老壽寧橋

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壽寧月夜」的天作之合。中秋佳節,天高氣爽;皓月當空,翠水茫茫。入夜,一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天上,它那玉盤般的倩影卻倒映在水的中央。橋在月色中,月在橋之下;月移橋影,橋攬明月。月色朦朧,涼風習習,迷離中忽然傳來「壽寧月夜共舉觴,人間宮闕賦華章」的吟唱。這時,您彷彿看到一生坎坷的東坡居士在此美景中慨嘆:「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您彷彿聽到了臨了為了捉月而去的謫仙人《把酒問月》:「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一代建築大師成就了「壽寧月夜」,「壽寧月夜」成就了一代文豪和詩仙的聚會。

那城牆

根據黃瑞儀先生《寧城軼事》記載:「寧化城內,四面築建城牆,有三萬五千八百(石朶),九匹城門,八把鎖。」我看到的老城城牆,早已是一個支離破碎,只剩斷壁殘垣的遺址。對它我沒有考證過,在腦海中只有那兒時的一縷縷淡淡的記憶。

根據對記憶中幾處城牆遺迹的拼接和鄉里鄉鄰常說的城門名字,想像中它應該是以北山為天然壁壘,東起北山東側往上東門、下東門、水門口、南門、西門至北門,最後在北山西邊閉合。它的西南面是河,由孕育翠江兒女的母親河,用她生命的軀幹承擔起護城河的神聖使命,築起一道憑河禦敵的天然屏障。北山巍巍然,山上建有一座警報樓,樓層西邊高東邊低。這時的北山就像一頭猛虎,昂首挺胸,虎視眈眈地洞察著城內外的一草一木。倘若登頂南山,鳥瞰全城,北山和城牆連體構築,「虎踞龍盤」的寓意就顯而易見了。

警報樓在往日的禦敵作用我不曾領略,但小時候卻耳聞目睹了它在火災預警中的神奇功能。無論城內城外、白天黑夜,只要出現火警,它會在第一時間報警,而且先敲鐘後響警報和先響警報後敲鐘是不同的,它有城內、城外的區別。

城牆是非常堅固的。我們看到老城河岸那道殘存的城牆至上世紀中葉,雖歷經歲月的洗禮、洪水的肆虐卻容顏不改、傲然挺立。從許多百姓在廢棄的牆基上挖地種菜曬穀子的情況看,城牆的牆基也是非常厚實的。至於城門,從五十年前尚存的下東門就可管中窺豹:城門圓拱形,由碩大的花崗岩條石干砌而成,堅如磐石、牢不可破。用過去那種火炮轟擊,無異於蚍蜉撼樹。水門口的城門建在城牆與河道的連接處,標高比其他城門更低。街道往下至城門,還有數十個花崗岩台階,打開城門就可接近水面,它是為整座城池的水上戰略攻防和水上運輸設計的。

炮是禦敵的重器。老城在東面的城牆邊上建了一座炮台,現在紅旗小學的位置。之所以建在此處,或許是北有山的壁壘,西和南有水的屏障,而東門外則是含「百擔丘」在內、以農田為主的開闊地,無險可守。炮陣地在此,只要來犯之敵進入射程,炮的神威就會讓他們聞風喪膽、有來無回。

以城牆為紐帶,北山、警報樓、城門、護城河還有炮台連為一體,構築了一座城池有效禦敵的攻防系統。老城有了它,進可攻、退可守,虎踞龍盤,固若金湯。

那街巷

老城內,有街有巷,網格式錯落有致。

老城的巷子以南北走向為主,從郭頭街至下東門,大的巷子主要有:賣雞巷、太平巷、賴家巷、水門巷、城隍巷、方家巷,等等。老城的地勢與全國趨同,從西北向東南傾斜,因而小巷兼顧排水,都有明渠暗溝。水門巷在諸巷中居中間,所以它的排水量最大,排水溝為明渠,從北山至水門口魚貫而出。小巷為人行道,二至三米,中間用花崗岩麻條鋪築,路肩輔之以鵝卵石。每天晌午十一點和傍晚五點以後,一個叫老吳、一個叫「柚生李」的老頭就會挑著腌制的蘿蔔和藠頭,敲著竹筒漫遊在小巷中。此時,各家各戶便燃起了炊煙。

如今的城隍巷

如今的紅色巷

把各條巷子串起來的是與母親河並行的一條大街。這是一條自西向東、從郭頭街至下東門的一條主要商業街。沿河一排房子,房子不高,兩層居多。街的另一側,就是前面曆數的巷子和依巷而建的老式民宅。

大街寬十餘米,兩邊有許多單位和店鋪。大街順流而下,緊靠郭頭街的是縣政府;大橋頭先是文化館後有百貨公司、橋頭廣場和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畫;水門口附近有工商聯;往下有衛生院(基督教堂)、人民銀行、老戲院、老黨校。店鋪有糧店、食雜店、飲食店、縫衣店、書畫店、文具笛子店、打麵店、豆腐店、打鐵店,還有後來的修車店,等等,無不關乎民生。

寧化一中老照片

大街統領的各條巷子里也有許多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布局。賣雞巷裡有城關一小、法院、公安局、縣中隊,右拐經花心街通往複興鄉;太平巷有老電影院,右拐橫巷裡有雨傘社和城關幼兒園;賴家巷有城關公社,巷尾左邊與花心街相連,右邊通往縣一中;水門巷有「細廟前」、「石鼓廟」,巷尾在寧化一中與賴家巷殊途同歸;城隍巷巷口有中山鄉,巷尾有城隍廟和緊鄰的武聖廟,巷中左拐有防疫站;方家巷通往城關三小和東門炮台與觀音角相連。

掩卷而思,老街舊巷歷歷在目;舉目遙望,華宇新樓換了人間。

那老屋

老城的房子,就在那東西一條街、南北數條巷的格局中,相依相偎地矗立著。站在北山,舉目遙望,青磚黑瓦,鱗次櫛比。如遇淡淡的晨霧,旭日初升,裊裊炊煙中,那雲蒸霞蔚的小鎮風情,也會在口哨版「斯卡布羅集市」那悠揚空靈的樂曲中,讓人們如痴如醉。

看那北山下不遠的中山堂,規制不大,卻落落大方。設計上,一層坐北朝南、二層坐西面東的大膽朝向換位;一層青磚黑瓦、二層亭台樓閣的精美建築立面;一層雍容富態、二層玉樹臨風的一層半構架;開一代「中式禮堂」設計之先河。巧哉,美哉!

中山堂坐落在花園裡,背後是平坦開闊、綠草如茵的一中體育場,右側有一口老井。整座樓房和老井被一大片菜地和鑲嵌在菜地里的數十個池塘簇擁著。它左邊的一片池塘是相鄰城隍廟的「南山倒影」,著名的「寧化八景」之一。它把遠在十里之遙的南山倒影攬在懷裡,影影綽綽、隨風蕩漾。正面和右邊的池塘也把藍天白雲分割成一塊塊,倒影在各自的碧波里。當中山堂成了一中的音樂樓後,這裡早晚琴聲悅耳,白天歌聲悠揚。於是,花園裡有了綠水青山、藍天白雲、亭台樓閣,空中還飄蕩著音樂的旋律。如遇風調雨順,花果飄香,鶯歌燕舞,花園裡就變成了老城的世外桃源。

跳過花園裡,放眼翠江河岸,如今的中醫院對面有一座老戲院。這是老城一處較大的公共場所,有一千餘個座位。這裡也是寧化越劇團最早的梨園。早晨練功、晚上演出,一早一晚,翠江河畔有了秦淮河那吳儂軟語的流淌。

其實,老城的大厝在上世紀建國初期不少都成了群眾社團的活動場所。諸如總工會、工商聯、文化館、老電影院……據九十幾歲高齡的迎春老人講,老電影院不算站票就有680個位置。不能磨滅啊,老城的老屋大厝為新中國的百廢待興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當然,老街上那一個個密密匝匝的小門店在服務百姓的生活方面,它們那一應俱全的服務業功績我們就能視而不見嗎?打鐵店噴濺的火花,孕育的是刀和斧、犁和耙,沒有它們,能有節日盛典慶祝豐收那漫天的禮花嗎?

城關老宅

老城的房子,大的「九井十三廳」,小的「四扇三直」。無論大小,它們精美絕倫的藝術價值永遠像音樂凝固在老城,它們庇護老城芸芸眾生的生命火花與日月同輝。

慈恩古塔老照片

牛星古塔老照片

月是故鄉明,家是故鄉親。無論身在何處,歲月的年輪如何增長,老城舊事總是激蕩著胸臆,揮之不去。寫了那條河、那座橋、那城牆、那街巷、那老屋,還有北山腳下的三官廟、藥王廟、財神廟、光嚴寺、朱子閣、火帝廟和北山之巔的鎮武樓;還有那城外鼎足而立、共同扼守翠江的慈恩塔、青雲塔、允升塔,那繁榮興盛、人流如織的塔下街。它們還是那樣清晰可見,讓我繾綣難眠。

(2017-12-13於廈門金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寧化在線 的精彩文章:

TAG:寧化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