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施一公請辭清華大學副校長,將全職執掌西湖大學

施一公請辭清華大學副校長,將全職執掌西湖大學

施一公。攝影|張沫

記者 錢煒

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經多方渠道證實,中科院院士、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已於近日請求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此消息已經得到施一公本人的證實,但他表示,在辭去副校長之後,他將繼續保留在清華的教授職務。他同時表示,這是為了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正在籌建中的西湖大學,「腳踏兩隻船」也不符合他一貫的做事風格

西湖高等研究院由施一公、饒毅、潘建偉、錢穎一等10人於2015年發起,是西湖大學的前身與籌建依託主體,由施一公擔任院長。2017年3月,西湖高研院完成第一批博士生的招生工作,8月,浙江省政府正式批複成立西湖大學(籌)。

2017年12月7日,根據施一公在《浙商》年會上的發言,西湖大學將於2018年正式成立,定位為:「小而精、高起點和研究型、有限學科:聚焦科學技術」。目前,位於杭州雲棲小鎮的西湖大學校園建設工作已進入快車道,首期約30萬平方米的校舍將於2020年底前完成。西湖大學將於今年進行公示。

施一公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繼續擔任清華大學副校長,既是對母校的不負責任,也不利於他為西湖大學的教職團隊做出榜樣。同時,他非常感謝清華大學多年以來對他的培養、支持與關懷。

2008年,施一公辭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的工作,全職回到國內,2009~2016年期間擔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2015年起出任清華大學副校長至今。在他的治下,清華生科院有了長足進步,在結構生物學領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回國以來,施一公的經歷並非一帆風順:2010年,他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在《科學》雜誌發表《中國的科研文化》一文,批評了中國科研文化的弊端;2011年,在第一次參選中科院院士時,施一公的落選引起社會上的種種議論;2013年,他再次申報中科院院士並於當年12月當選。

施一公於1967年出生於河南省鄭州市,1987年保送入清華大學生物系,1995年獲得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物理學博士學位。

2015年12月11日,施一公當選為《中國新聞周刊》「影響中國」2015年度科技人物,並出席了當天的頒獎典禮。很少公開發表談話的他在發表獲獎感言時說:「我覺得從海外回來水土不服是正常現象,這也是融入的過程,既是我適應國內,也是我參與改良國內學術生態的過程。回國8年了,我已經完成了這樣一個過程。」

清華大學是中國頂尖的高等院校,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2017年9月公布的2018年「世界大學排名」中,清華大學位居第30名,是排名僅次於北京大學的中國高校。在教育部科學技術司發布的最新《2016年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彙編》中,清華大學的年度科技經費高達50.79億元,排名全國第一。

施一公從清華辭職轉而全身投入西湖大學的運作,他的這一選擇,必然考量了自己回國十年來的經歷,以及國內政治經濟環境的發展趨勢。有分析人士認為,對施一公離開體制不必過度解讀,這是人才的正常流動。對於施一公而言,體制內也許未必是大展手腳,施展抱負的最好平台。另一方面,美國的一流大學如哈佛、耶魯與普林斯頓等都是私立大學,從中國目前新時代的改革大潮和長遠發展趨勢來看,中國本土也應該生長出優質、頂尖的民辦高等教育機構。

對於中國教育,施一公一直有著自己的看法。在 2017 年 11 月的一次演講中,施一公表示,在一個社會在受教育機會比較少的情況下,人口眾多,又受非常濃厚的東方文化影響,怎麼樣鼓勵創新是一個社會性問題,不是一兩個人、一個部門能解決的,需要一個社會的思考和整個文化的改變才能夠實現。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中國新聞周刊」(ID:chinanewsweekly)。「科研圈」將持續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研圈 的精彩文章:

一份報告縱覽人工智慧的23個技術方向

TAG:科研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