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身 > 跑步會掉肌肉嗎?跑者究竟需要怎樣的肌肉

跑步會掉肌肉嗎?跑者究竟需要怎樣的肌肉

跑步會不會掉肌肉這個話題困擾了很多人,有人會說,你看馬拉松運動員那麼瘦,說明他們肌肉並不發達呀,的確如果將短跑運動員與長跑運動員放在一起,兩類人的體型差異一比就出來了,短跑運動員肌肉發達,而長跑運動員身材瘦削。很多推崇力量訓練的人,也會說少跑步,因為跑多了會掉肌肉。那麼跑步真的會掉肌肉嗎?

一、特定的運動造成了特定的肌肉類型

我們對於肌肉的理解往往就是肌肉發達才是有肌肉的表現,那麼真正肌肉發達的人只有一類——健美運動員或者健美愛好者,同時,由於室內健身房健身主要以肌肉力量訓練為主,很多健身房教練就是大塊頭的肌肉型教練,他們會給會員不斷說練有氧,練跑步會掉肌肉,就產生了「跑步會掉肌肉」的說法。

其實,對於絕大多數普通大眾來說,並不十分追求過於發達的肌肉,而是追求健康,在實現健康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肌肉力量訓練,但不等於一定要把肌肉練成健美運動員那樣,才叫健康。對於運動員同樣也是如此,運動員只有足夠強壯才能勝任訓練和比賽,但對於多數項目(健美除外)的運動員,過於發達的肌肉反而會限制運動員最需要的能力——爆發力,因為過於發達的肌肉往往意味著笨拙。

事實上,肌肉變成什麼樣子是由訓練方法所決定的,訓練方法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肌肉形態,如果你總是進行耐力性運動,或者總是進行肌肉耐力訓練,那麼肌肉中一種成分——慢肌纖維就會變得比較發達,遺憾的是慢肌纖維發達並不表現為肌纖維很粗壯,所以你看上去肌肉並不發達,但慢肌纖維毛細血管密度高,線粒體數量多(線粒體是肌肉的能量工廠),特別適合長時間中低強度運動,也就是說正是由於慢肌纖維血管密度高,氧氣可以源源不斷地運輸到肌肉,並且及時將代謝廢物排出肌肉,所以慢肌纖維才能維持長時間運動而不疲勞。

而如果你總是進行6-12次重複次數或者次數更少的肌肉力量訓練,那麼你的肌肉中的另外一種成分——快肌纖維就會變得比較發達,而快肌纖維的發達就會表現為肌纖維很粗壯,所以你看起來肌肉發達,這是由快肌纖維的特點決定的。他們形狀粗壯,但相比慢肌纖維,他們毛細血管密度低,線粒體數量也比較少,所以快肌纖維只能適合短時間、大強度運動,代謝廢物堆積會造成他們很快疲勞。

馬拉松運動員看上去的確是很瘦削,但他們並不是真正的瘦,他們的瘦有兩個原因。一是他們脂肪含量很低,脂肪對於長時間跑步來說,是一種很大負擔,只有較低的體脂百分比,較輕的體重才能在跑步中獲得優勢;第二,馬拉松運動員經過常年訓練,形成了瘦長纖細的肌纖維特點,也就是前文所說的慢肌纖維比例高,快肌纖維比例低。但他們與普通人相比,仍然肌肉看上去比較發達,所以說,馬拉松運動員肌肉弱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其實他們肌肉並不弱,只不過他們形成了適合馬拉松運動的肌肉特點。

而對於那些健美運動員來說,讓他們去跑步,跑起來一定很吃力。原因就在於健美運動員的肌肉類型表現為快肌纖維比較發達,快肌纖維雖然收縮速度快,但容易疲勞,另一方面,過大過重的肌肉也會增加跑步時身體的負擔。

二、跑步跑多了,會導致掉肌肉嗎?

那麼我們回到「跑步會掉肌肉」這個問題,有人說跑步會消耗蛋白質,而構成肌肉的主要物質就是蛋白質,所以跑步會掉肌肉。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運動時主要供能物質是糖和脂肪,蛋白質供能比例極少,只有在長時間大強度運動中,才會消耗少量蛋白質,這是其一。即使真的消耗了一定蛋白質,也即消耗了一定肌肉,可以通過運動後飲食來補充蛋白質和修復肌肉,經過這個過程,肌肉將變得更加結實和發達,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第一次跑馬後肌肉反應很大,而當我們再次跑馬時,肌肉反應就會明顯減輕。因為通過跑馬,讓你的肌肉得到了刺激和強化。

因此,跑步消耗肌肉的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如果真要說消耗肌肉,力量訓練才是最消耗肌肉的運動,健美愛好者不正是口口聲聲說先通過力量訓練消耗肌肉蛋白,再通過休息和營養,補充蛋白質,修復肌肉,讓肌肉變得越來越發達的嗎?為什麼不說力量訓練消耗肌肉呢?難道就該健美愛好者訓練後該吃蛋白質,跑者跑步後就不能吃、不該吃蛋白質嗎?

那麼原本一個肌肉發達的人改變自己的運動方式,把力量訓練改為耐力運動,他的肌肉會逐步消失嗎?會的,但沒有那麼誇張。

如果原本熱愛力量訓練的人從此改變運動方式,開始練習跑步,那麼他粗壯的快肌纖維會因為缺乏足夠力量訓練刺激,逐步退化,比如表現為胳膊和腿的圍度變小,但不會因此變得骨瘦如柴,他還是會比一般人看上去更加肌肉發達,但同時他的慢肌纖維會變得發達,由於慢肌纖維本來就不以粗壯顯發達,所以這個人就會給人感覺「掉肌肉」了,但事實上他並不是真正肌肉萎縮下去了,而是他改變訓練方式了,肌肉類型發生了變化,也即肌肉生長的方向發生了改變。

也許跑友會問,慢肌纖維和快肌纖維可以相互轉換嗎?比如經常進行耐力性運動,快肌纖維可以變成慢肌纖維嗎?反之經常從事力量性運動,慢肌纖維可以變成快肌纖維嗎?

關於這一點,尚有爭議,有人說快慢肌比例是由先天決定的,不能相互轉換,所以有些人天生耐力好,但也有科學家經過實驗發生快肌和慢肌之間可以相互轉換,所以有些人經過訓練提高迅速,有些人提高緩慢,因為你的快慢肌之間轉換能力不同。用這個人來繼續舉例的話,如果原本肌肉發達的他經過耐力訓練,變得精瘦精瘦的,那麼很有可能是他的快肌纖維變成了慢肌纖維,而如果這個人經過耐力訓練,雖然的確是瘦了一點,小了一圈,但仍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那麼很有可能他的快肌纖維沒有轉換成慢肌纖維,只不過快肌因為力量訓練不足,而發生了相對的退化。

真正意義的掉肌肉只有一種情況,那就是長時間卧床或者嚴重缺乏運動,才會發生肌肉萎縮。所以「跑步掉肌肉」這種說法本來就是似是而非的誤導性說法,與其說「跑步掉肌肉」不如說「跑步改變了肌肉類型」。

三、運動愛好者不要糾結跑步掉不掉肌肉,多元化的運動適合大多數人

我們看到的奇怪而又有趣的現象就是:長期在健身房健身的人士受教練影響,排斥耐力性運動,而跑者似乎同樣也很排斥到健身房做力量訓練。

按照西方對於運動的解構,運動可以分為力量性運動、耐力性運動、柔韌性運動(也即拉伸)等等,從健康體適能角度而言,最好是既要做一些耐力性運動,主要發展心肺耐力,也要做一些力量性運動,可以幫助提高功能能力,當然運動之後還需要做做拉伸。把力量、耐力、柔韌都做好,基本可以實現所謂的多元化運動。而多元化的運動無論是對於提升運動樂趣,改變運動枯燥性,避免單一重複運動可能造成的身體局部傷害,都是大有裨益的。力量訓練結合有氧運動也被認為是減肥的最佳運動方式之一。因此,我們提倡力量運動結合有氧運動。小編要在這裡點贊這樣一類跑者,他們一方面堅持室外跑步,一方面辦張健身卡堅持做力量訓練,這樣做就對了。

四、跑者需要怎樣的力量訓練

我們一直強調跑者要加強力量訓練,因為缺乏力量是導致跑者發生傷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跑步是一項長時間耐力運動,如果肌肉力量,特別是肌肉耐力比較差的話,那麼在跑步後半程就容易出現因為肌肉疲勞,而發生關節壓力增加、甚至抽筋等表現。這也是許多跑者在跑步後程出現關節疼痛的重要原因。

力量訓練對於提高跑者的運動表現,改善跑步經濟性,預防運動損傷,促進傷痛康復都是十分重要的。即便是專業馬拉松運動員,在備賽期也是需要做一些力量訓練的,只不過專業運動員有較低的體脂百分比、嫻熟的跑步技術、良好的專項力量,這些保證他們不受傷,而以上三者多數跑者都是不具備的,所以大眾跑者需要更多的力量訓練來保證自己不受傷。

對於大眾跑者而言,進行力量訓練該注意些什麼呢?

1

第一,動作一定要規範,錯誤的訓練動作不僅達不到運動效果,還會導致關節受傷;

2

第二,跑者進行力量訓練通常不必追求大重量,做一些12-16次重複次數的肌肉耐力練習,更加符合跑步耐力性運動的需求;

3

第三,在安排訓練時,最好將力量訓練和跑步分開。

也就是說如果今天是跑步,那麼今天就不要再做力量訓練了,如果今天安排了一次力量訓練課,那麼今天就不要再進行跑步了。因為有研究表明,耐力和力量是一對相互拮抗的素質,耐力的提高往往意味著力量素質的下降,而力量的改善往往意味著耐力的下降,為了明確訓練目標,最好不要將力量訓練和耐力訓練放在同一天進行。當然,跑友看到這裡,千萬不要產生誤會,覺得練力量會導致耐力下降,這裡所指的力量是指運動員所進行的大重量、重複次數少的高難度專業力量練習,對於大眾而言,力量訓練只會讓你跑得更快更好更穩。只要不要力量訓練和耐力訓練放在同一天進行,二者的拮抗效應其實是很小的。

五、總結

不要再聽信「跑步掉肌肉」的說法了,跑步不會掉肌肉,跑步只是讓肌肉變得更加適合去跑步。對於跑者而言,適當的力量訓練是十分重要的,其目的不是讓你變成一個肌肉十分發達的人,而是讓你跑得更快更穩不受傷。

你可能還喜歡:

想要跑得快,你必須加強這個最容易被忽視的部位的訓練

懂心率才是跑步達人:如何找到跑步適宜心率

跑步如何才能不枯燥——試試這種訓練方法

空腹運動減肥效果更好嗎

——end——

「輕如羽 跑無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慧跑 的精彩文章:

TAG:慧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