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30歲前想走上管理崗位,該如何提升領導力?

30歲前想走上管理崗位,該如何提升領導力?

在知識付費圈,說起讀書社群,除了羅振宇的「羅輯思維」,吳曉波的「每天聽到吳曉波」,應該就是樊登的「樊登讀書會」了。從央視主持人轉型領導力認證講師,樊登已經教過十年領導力的課程。有人說,「EMBA就是一群沒有掙到錢的人教一群已經掙到錢的人怎麼掙錢」。但樊登認為,「這個現實又低智商的社會就是喜歡簡單聯想,聽起來有道理的粗話常常可以獲得最大多數的擁躉。」因為,張良並沒有創業,但他可以教劉邦當皇帝;德魯克只是個旁觀者,卻給了斯隆很大幫助。在2014年創辦了「樊登讀書會」的知識分享平台,不到三年的時間,發展了將近300萬會員。

他一直篤信他所講授的領導力課程是有效的。

現在,樊登的團隊在上海,他一個人在北京。幾乎兩個月才去一次公司,主要是和CEO(首席執行官)以及高管團隊吃個飯,開個會。他說,自己的主要工作是讀書、養生和旅行。團隊以90後為主,CEO年紀稍微大一點,1986年出生的。但是,就是這樣一群從沒有過創業和在大公司工作經驗的孩子,創造著每年1000%的發展速度。而且最重要的是,快樂!

他是如何做到的?

「這一次我沒有親力親為,而是依從德魯克說的,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激發他人的善意。我相信團隊中的每個人都不願意成為被奴役的打工者,我所要做的只是讓他們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成為自己的主人的。」學習的方式或許是其中重要的原因。愛因斯坦說「持續不斷地用同樣的方法做同一件事情,卻期望得到不同的結果,這就叫荒謬」!只有換方法,讓價值觀升級,才有可能破局,走上另一條道路。今天我們推薦的這本書,就是樊登的新書《可複製的領導力:樊登的9堂商業課》。

書摘:

30歲前想走上管理崗位,該如何提升領導力?

知乎上最近有個熱門話題:「30歲還沒有走到管理層的人,後來都做了什麼?」很多年輕人談到職業規劃時,都將升職加薪晉陞高管,作為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殊不知管理崗位必備的領導力要如何學習。

那麼,一個普通員工如何才能具備領導力呢?俗話說「天上不會掉餡餅」,即使偶爾掉個餡餅下來,你的嘴也需要比別人的嘴張得大才能吃到。這兒的嘴大可能包括你的能力和為這件事做的準備,要知道鏈家的中介小伙兒在淡季時都要守著,這樣才會在旺季時一手握房源,一手給熟悉的客戶打電話推薦。提升領導力也是這樣,需要一個循序漸進、次第修鍊的過程。

我認為領導力的提升成長至少需要以下四重修鍊。

建立信任

當你還是一個普通員工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質保量完成領導分配的任務,贏得領導的信任;工作中與同事友好相處,贏得同事的喜愛;為客戶提供優質的服務,贏得客戶的肯定。只有不斷增進與大家的關係,形成良好的個人工作環境,你才能獲得升遷的機會。本職工作是一個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大家不要羨慕三國里的龐鳳雛,天天喝酒吹牛,一個月的政務半天就能搞定,那是人家足夠有本事,換你試試。要知道侃侃而談容易,行之於實處時各種想不到的困難都來了,所以腳踏實地,把本職工作做得足夠出色,就能為自己爭取到更多的機會。

雖然本職工作是升遷的必要條件,但是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擁有管理者的意識和覺悟也是非常重要的。我經常將剛上任的管理者分為兩類:

(1)一類感覺很棒,有很強的成就感。

(2)一類感覺很痛苦,工作還不如原來做普通員工時順利。

以上兩種心理變化,區別在於第二類還沉浸在執行者的角色中,頭腦中對於管理者定位中「通過別人」的核心精髓並沒有深刻理解。

建立團隊

到了這個階段,團隊管理者的角色定位開始顯現。我們的很多工作需要儘可能通過員工完成,為員工能力提升創造一切便利,而不是越俎代庖,事事參與。要知道,事事操心的諸葛孔明,最後的結果就是活活累死。話雖這樣說,但是中國的老闆最常見的管理錯誤就在於事事操心。一個常見的現象是中國的老闆都非常勤勞,整日起早貪黑,忙忙碌碌。相比之下,員工反而感到無所事事。

如果管理者一直用自己的意志管理團隊,團隊就會對其產生很強的依賴感。我的建議是:管理者一定要學會放手,讓團隊自我進化,讓成員自己成長,哪怕開始時出現一些損失、錯誤,也要容忍。

建立體系

為什麼有的人帶團隊,只要他不在,團隊就亂成一團麻;而有的人帶團隊,他可以自由出差、出國進修、呼朋訪友?這就涉及管理者成長的第三個階段——建立體系。體系就像是一個精確運行的機器,一旦建立起來,就會自然運轉下去,不會因為個別因素而停止。既然是機器,必然要有運行規則,這就是體系中標準建設的內容。

(1)制定標準

我們經常說:管理體系就像是一個黑箱,判斷好壞的重要標準是輸入產品和輸出產物。如果輸入的是一流人才,出來的卻是三流結果,這個管理體系就有問題;如果輸入的是三流人才,出來的是一流結果,這就是運轉良好的管理體系。在管理體系的標準建設方面,麥當勞的案例值得借鑒。

麥當勞的招聘條件很一般:員工需要具備初中以上文化,店長需具備高中以上文化。從輸入的角度來看,麥當勞輸入的都是普通人才。然而在幾年之後,這些普通人才都會被培養成標準的管理者,成為人才市場的搶手貨、各獵頭公司的目標。

如果足夠細心,我們會發現,標準化已經滲透到麥當勞企業的方方面面。不僅是人才培養體系,麥當勞在其他方面的標準化程度同樣極高:拖地的標準是反向畫八字,切麵包的標準是橫截面氣孔直徑不超過一毫米,牛肉餅的標準重量是28.96 克,排氣扇的標準是每隔半個月換一次……在麥當勞的運營中,標準化是最核心的競爭力。麥當勞最重要的資產不是它的產品,而是它的門店。它的大多數門店已實現高度標準化,我們看到產出的是香噴噴的標準化食品,其實本質上是標準化的團隊!這些標準通過連鎖加盟的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增值空間。麥當勞的團隊日常就是按標準做事,一切按標準走,這一點恰是大多數中國企業都做不到的。

被稱為「創業教父」的美國人邁克爾·格伯,曾提倡大家做連鎖加盟。連鎖加盟的模式非常好,來錢快,有很多中國人在連鎖加盟領域混得風生水起。但是他們的模式跟麥當勞的模式並不一樣。為了掙錢,他們做出一套標準後就將其賣掉,然後再去做另一套標準。實際上,如果能夠像麥當勞這樣,在一個領域內紮下根,把所有細節的標準都做到盡善盡美,我們也可以一輩子一直賺這個標準的錢。

(2)引進技術

標準的研製相對簡單,執行起來卻困難重重,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擾,特別是人為因素。人是主觀的,執行標準的時候難免不夾帶私心。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中國有一個組織叫「績效改進協會」,倡導用技控代替人控。人控的意思是事事由人掌控。相反,技控是指引進機器,取代人的部分工作,保證標準的堅決執行。比如說餐廳規定薯條需且僅需炸5 秒,經過技術設計,炸薯條的機器在恰好5 秒後彈出薯條,不多也不少。

還是以麥當勞為例。麥當勞規定在漢堡製成15 分鐘後,如果無法賣出就必須扔掉。那麼麥當勞的餐廳經理怎麼知道超沒超過15 分鐘呢?他們的操作流程是:漢堡製成之後放入保溫箱,放入的瞬間開始計時,15 分鐘後保溫箱開始報警,通知餐廳經理該批次的漢堡過期了需要丟棄。

人是不確定性的最大來源。有句老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所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採用機器控制和新技術是為了避免人自身的局限性,完成標準化的流程。從體系建立的角度講,由技控代替人控無疑是大勢所趨。

建立文化

不知何時起,企業文化成了企業家聊天格調的標誌,要是沒在企業文化上下功夫,或者沒鮮明特點,都不好意思張嘴。一些知名企業的文化被大家津津樂道,其中華為的文化非常典型。

1998 年誕生的《華為基本法》可謂華為另一張名片。2014年,任正非在多個場合提出「讓聽得見炮聲的人呼喚炮火」,完美詮釋了華為的「下沉文化」:讓終端人員進行決策,而不是老闆自己拍腦袋、一言堂。在華為,任正非已經成為精神領袖,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在很多中國企業家眼中,構建企業文化是大公司才有的特權。事實上,無論公司的規模多大,都可以建立屬於自己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企業價值觀、信念等精神因素的結合。一旦建立,對於長期持續健康發展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互聯網時代,每一位知識工作者,都是管理者。領導力已不再是某些人的專屬能力,而成為每一個人生存、發展所需的硬技能。如果你想在這個時代搶佔先機,活得體面而富有尊嚴,那麼:領導力便是你的人生必修課!

內容簡介:

互聯網時代,每一位知識工作者,都是管理者。

領導力已不再是某些人的專屬能力,而成為每一個人生存、發展所需的硬技能。領導力不是天生的基因帶來的能力,而是一系列可操作、可模仿、可踐行的工具:溝通視窗、目標管理、傾聽反饋……「樊登讀書會」發起人樊登博士首部作品。100 000+用戶親測有效,北大總裁班、清華MBA、海爾、蘇寧等都推崇的團隊管理法則。

名人推薦:

腳踏實地好好練練基本功

陳春花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從管理幅度的有限性來說,任何管理都是團隊管理。雖然團隊的層次不同,但團隊管理的內容仍然離不開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等。作者能夠以自己創業的親身管理經歷撰寫這本書,尤其是在強調基礎管理的部分,的確有其獨到之處。請讀者藉助這本書,腳踏實地好好練練基本功吧。

傅 盛 /獵豹移動CEO/

作為社會化的智慧生物的人,我們是具備很強的自我改造能力的,只要堅信方法論的有效性,構建起自己的科學思考邏輯,我們完全可以用自己對自己的刻意練習,去實現很多看起來傳奇的能力。這本書想講的也是這個道理,領導力其實並不是某些人天然具備的一種天賦,也不是一種不可意會的藝術,而是人人都可以通過方法去掌握的一種能力,和語文、數學本質上沒什麼區別。

贈書活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職場 的精彩文章:

TAG:職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