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心中有光明,世界不黑暗

心中有光明,世界不黑暗

《論語·八佾第三》第三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大意】

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遵守禮儀有什麼用?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禮樂又有什麼用?

【雲說】

仁,是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禮和樂,是一個人的外在表現。禮和樂,都要建立在仁的基礎上才有意義。這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說的「誠於中而形於外」的來源吧!

孔子這一要求人的內在思想和外在形式必須相一致的觀點,我覺得對於我們今天的個人素質修養和處世為人之道也是有參考價值的。一個人對別人的禮貌是不是真誠,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那個人是否有誠意。有些學生在學校里尊重老師,但是一畢業後就大罵老師,那樣的禮貌是沒有意義的,只是敷衍而已,是欺騙別人,更是欺騙自己。

人心若沒有了仁,把禮來如何運用呀!人心若沒有了仁,把樂來如何運用呀!

仁乃人與人間之真情厚意。我更願意把此處的「禮樂」理解成外化待人接物或為人處世的表現。

有很切身的體會:待人接物時,心中沒有仁(真情厚意),整個人便會變得虛假,變得巧言令色,變得偽善!有時,連自己都覺得彆扭。

那麼,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有了錢有什麼用?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當了官有什麼用?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出了名有什麼用?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容顏姣好、身材性感有什麼用?

為什麼我們會看到影視劇中那些演正面人物,什麼好父親、好母親、好女婿、好兒媳,將觀眾感動得眼淚稀里嘩啦。而現實生活卻緋聞不斷,因為這是表演。而一個人受了良好的教育、高級的修養和文明的習慣的熏陶後,不用表演,所到之處就是規矩。這種規矩不是裝出來的,而是無意的。有人與無人一個樣的。這就是高貴。

慎獨,這個詞最早出自《中庸》:「莫見(xian,四聲)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在個人獨處的情況下,也要謹慎小心,自覺遵循法度和道德,不要因為別人不在場或不注意的時候而幹壞事。這是儒家所倡導的一種道德修養境界或方法,稱之為「慎獨為入德之方」。

南宋學者朱熹對這個詞作過這樣的說明: 「君子慎其獨,非特顯明之處是如此,雖至微至隱,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處如此,大處亦如此;明顯處如此,隱微處亦如此,表裡內外,粗精隱顯,無不慎之,方謂『誠其意』。」 選自《朱子語類》。

歷史上也出現過一些以「慎獨」出名的人物,名聲最大的是東漢安帝時的荊州刺使楊震。這位以「性公廉,不受私謁」著稱,留下了個「清廉誡四知」的典故。

楊震去荊州赴任,道經昌邑。昌邑縣令王密,是楊震當年舉薦上來的,王密為了表示對楊震當年提挈之恩的感謝,「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楊震拒絕接受,說「我舉薦你是因為我了解你,你這樣做是太不了解我了。」王密說:「暮夜無知者。」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聽了楊震的一番話,「羞愧而出」。後人就把這件事當成「慎獨」的典型,流傳下來。

大凡真正代表人類美好精神的東西,總是能跨越時代、跨越國界、跨越民族和宗教信仰界限的。慎獨,這種高尚的精神情操就是這樣。在法國人寫的一本書上,看到這樣一則故事,與前面說的楊震的故事很相似。

宋代學人陸九淵就明明白白地說過:「慎獨即不自欺。」宋人袁采也說,慎獨即「處世當無愧於心」。這樣,把慎獨與誠實、不自欺欺人、無愧於心相聯繫,就達到了一種相當高的道德境界,它表明了人對遵守道德規範和法度要求的高度理性自覺。

表面上的君子好當,表裡如一、人前人後都一樣的君子難做。「人生而有欲」,這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當世,在物慾橫流,惟利是得的商品大潮中,在缺乏有效監督和制衡的權利場上,人人都面臨著「制欲」的考驗。多少人在這種考驗面前敗下陣來,落個「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下場,這樣的事例舉目皆是,用不著在這裡羅列了吧。如何將「欲」自覺地、理智地控制在道德規範和法度要求允許的範圍之內,並且能「省察於莫見莫顯」之間,連不被人注意的細枝末節也不放過,當個「表裡如一,人前人後都一樣」的真君子,這 就需要有高度的道德修養,過好「慎獨」關。

有個畢業大學生跟我說,一畢業,生活動力沒了。

問他為啥。

他說,從幼兒園開始,老師就鼓勵好好學習。到了小學、初中和高中,都在為學習奔波和努力,上了大學雖有所輕鬆,但仍有習可學。如今畢業,不用學習,覺得一下迷失了。

為什麼?

因為沒有人和我討論學習,面試用不上所學。這些年除了學習、考試,我啥都不會。

聽罷,心裡一震。差點哭了。多無助的孩子!

我們的教育有個怪像,幼兒園小學化,小學初中化,初中高中化。到了大學——幼兒園化。因為,孩子們太需要禮貌、規矩、責任和助人。而這些,都是幼兒園該給孩子的。

作為家長,您給孩子人生的動力和內心的仁德了嗎?如果沒給,而是拚命地讓孩子學習和掌握一門時髦的手藝與技能,您認為是在害他還是愛他?

那天,與《小說月報》副主編劉書棋先生聊天。他說那天辦公室有不速之客不請自來,是一名校大學生。拿出自己小說,說把我這部小說給我發表了,我等著錢花。

書棋兄說編了30年作品,沒見過如此輕狂。或許真有本領?耐著性子禮賢下士。後來那學生的無禮和蠻橫,讓書棋兄放棄對他的閱讀。

是成績讓孩子上了名校,是興趣讓孩子寫了小說。但孩子不會尊敬人。這孩子廢了。

很多城市,很多學校都在學《弟子規》。《弟子規》里說的是,先孝敬父母,再友愛兄弟姐妹、團結同學同事,然後謹慎、誠信、有愛心、懂禮貌,再然後與賢德、智慧的人玩。如果這些都做好,就去學習、考試、比成績吧。

只是想說,高考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習慣。啥習慣?《弟子規》告訴您了。這裡再加上勇敢、智慧、謙虛、合作、助人和與人分享。

這裡有兩份名單。

第一份:傅以漸、王式丹、畢沅、林召堂、王雲錦、劉子壯、陳沆、劉福姚、劉春霖。

第二份:李漁、洪昇、顧炎武、金聖嘆、黃宗羲、吳敬梓、蒲松齡、洪秀全、袁世凱。

哪份名單上你認識的人多一些?

答案揭曉,前者全是清朝科舉狀元,後者全是當時落第秀才。

但凡不注重仁德、善良、習慣、志向以及勇氣,而是只關注學習和一些生存技能,如同不洗澡直接擦香水。您看著辦吧!

怎麼辦?從讀《論語》開始,從每天閱讀、分享開始,我們明白了,夫妻也就明白了,孩子也就明白了,社會和我們的祖國也就明白了。

最後想說,我們有良知,中國便不會沉淪;我們有尊嚴,中國便不會沒有脊樑;我們找准了正確的方向,中國便不會後退。我們的選擇,決定中國的未來;我們的未來,就是中國的希望。無論中國怎樣,請記得:我們所站立的地方,就是我們的中國;我們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我們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我們有光明,中國便不黑暗!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學《論語》很簡單,無需三更眠五更起,堅持誦讀,不斷實踐,而已。

學《論語》也困難,最忌一日曝十日寒,心血來潮,打漁曬網,這般。

片頭提問:王子申

片尾朗誦:張正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建雲說 的精彩文章:

TAG:張建雲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