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忍痛求和還是放手一搏: 蔣介石決定拒和、應戰

忍痛求和還是放手一搏: 蔣介石決定拒和、應戰

原標題:忍痛求和還是放手一搏: 蔣介石決定拒和、應戰


淞滬戰場上中國軍隊力圖「先發制人」,但在開戰之初因何未能取勝?


作者:楊天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南京大學民國史中心客座教授、中國現代文化學會常務副會長,季我努學社顧問,季我努沙龍講演嘉賓。

上海處於東海之濱,距當時的中國首都南京不過300公里。1932年5月的中日《淞滬停戰協定》規定,中國在上海只能由「保安隊」維持秩序,而日軍則可在上海公共租界及吳淞、江灣、閘北等地駐兵,建立據點。為防止日軍自上海入侵,南京國民政府於1934年起密令修築上海周邊工事,在吳縣、常熟等地,利用陽澄湖、澱山湖構築主陣地——吳福(蘇州—福山)線,在江陰、無錫之間構筑後方陣地——錫澄線,同時在乍浦與嘉興之間興建乍嘉線,以與吳福線相連。其後,又在龍華、徐家匯、江灣、大場等地構築包圍攻擊陣地,並且擬有《掃蕩上海日軍據點計劃》。盧溝橋事變發生,蔣介石為加強上海防務,接受何應欽推薦,任命張治中為京滬警備司令。張受命後,即命所部化裝為保安隊入駐上海虹橋機場等處。7月30日,張治中向南京國民政府提出,一旦上海情況異常,「似宜立於主動地位,首先發動」。蔣介石同意張治中的設想,複電稱:「應由我先發制敵,但時機應待命令。」



張治中


日本海軍積極主張向華中地區擴張。7月16日,日本海軍第三艦隊司令長谷川清中將向日本海軍軍令部報告:局限戰將有利於中國兵力集中,造成日方作戰困難,「為制中國於死命,須以控制上海、南京為要著」。8月7日,米內海軍大臣建議杉山元陸軍大臣向內閣提出,為保護青島和上海日僑,應迅速準備派遣陸軍赴華。次日,長谷川清得到指示,為因應事態擴大,實施新的兵力部署。9日,上海日本海軍特別陸戰隊西部派遣隊長大山勇夫中尉攜帶士兵齋藤要藏,以汽車沖入虹橋機場,開槍射擊中國保安部隊,中國保安隊當即還擊,將大山等二人擊斃。日軍乘機在上海集中兵艦,以陸戰隊登陸,要求中國方面撤退保安隊,拆除防禦工事。海軍中央部通知第三艦隊稱,除武力外,別無解決辦法,將在陸軍動員之後20天開始攻擊。10日,日本內閣會議同意派遣陸軍。長谷川清命在佐世保待命的艦隊開赴上海。12日,陸軍省決定動員30萬兵力分赴上海與青島。

保安隊是上海地區僅有的中國部隊。蔣介石認為,撤退保安隊,上海將與北平一樣為日軍佔領,決定拒絕日方要求,同時下令準備作戰。11日,蔣介石得悉日艦集中滬濱,決定封鎖吳淞口。同日,命張治中將所屬八十七師王敬久部、八十八師孫元良兩師自蘇州等地推進至上海圍攻線,準備掃蕩在吳淞和上海的日軍,拔除其據點。當時,日本在上海的海軍特別陸戰隊總兵力不超過5000人。12日,國民黨中常會秘密決定,自本日起,全國進入戰時狀態。何應欽在會上表示:「和平已經絕望」,「如果他稍有動作,就要打他,否則,等他兵力集中,更困難了」。



淞滬會戰


張治中原定於13日拂曉前開始攻擊,但蔣介石因英、美、法、意四國駐華使節等方面正在調停,要張「等候命令,並須避免小部隊之衝突」。同日上午9時15分,日本陸戰隊水兵衝出租界,射擊守衛橫浜路東寶興路段的中國保安隊,中國軍隊還擊。10點半,商務印書館附近的中國軍隊與日軍發生小衝突。同日黃昏,八字橋附近日軍炮擊中國軍隊,中國軍隊以迫擊炮還擊。日軍並以坦克掩護步兵攻擊八十七師陣地,日艦連續炮擊上海市中心。14日拂曉,張治中奉蔣介石令,發起總攻。同日,中國空軍出動,轟炸日第三艦隊旗艦及在虹口的海軍陸戰隊本部。淞滬之戰爆發,意味著中國在華北之外,又開闢了第二戰場,名副其實地進入「全面抗戰」。很快,淞滬戰場就成了中國對日作戰的主戰場。


戰爭初起,中國方面以優勢兵力進攻日軍在滬各據點,雙方在上海虹口、楊樹浦等處進行巷戰。15日至18日之間,中國軍隊進展至閘北、虹口、楊樹浦之線。20日夜,推進至匯山碼頭,將日軍壓迫至黃埔江左岸狹隘地區,同時包圍日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等據點。但是,日軍在上海的據點大都以鋼筋、水泥建成,異常堅固。8月17日,張治中向蔣介石報告說:「最初目的原求遇隙突入,不在攻堅,但因每一通路,皆為敵軍堅固障礙物阻塞,並以戰車為活動堡壘,終至不得不對各點目標施行強攻。」這種攻堅戰要求中國軍隊必須配備相應的重武器。張治中報告說:「本日我炮兵射擊甚為進步,命中頗佳,但因目標堅固,未得預期成果。如對日司令部一帶各目標命中甚多,因無燒夷彈,終不能毀壞。」僅有的三門榴彈炮,一門因射擊激烈,膛線受損;一門膛炸;一門不能射擊。這種情況,自然無法克敵制勝。


戰前日方的準備


中國軍隊當時是否完全缺乏攻堅武器呢?並非。關鍵在於何應欽沒有想到,蔣介石也沒有想到。11月20日,蔣介石檢討說:「緒戰第一星期,不能用全力消滅滬上敵軍。何部長未將所有巷戰及攻擊武器發給使用,待余想到戰車與平射炮,催促使用,則已過其時,敵正式陸軍,已在虯江碼頭與吳淞登陸矣。敬之(指何應欽——筆者)誤事誤國,實非淺尠。」


蔣介石對張治中的指揮不滿意。8月20日,陳誠向蔣介石提出,華北戰事擴大已無可避免,敵如在華北得勢,必將利用其快速裝備南下直撲武漢,於我不利,不如擴大滬事以牽制之。蔣介石對陳誠的這一戰略思想沒有表示肯定或否定,僅答以一定要打。同日,軍事委員會將江蘇南部及浙江劃為第三戰區,蔣介石兼任司令長官,顧祝同為副司令長官,陳誠為前敵總司令。張治中被任命為淞滬圍攻區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張發奎被任命為杭州灣北岸守備區第八集團軍總司令,守衛上海左翼浦東。這些舉措,說明蔣介石開始重視上海戰場,但是,蔣當時還沒有在上海長期作戰的思想準備,對這次戰爭的艱難與嚴酷也還缺乏認識。當日日記云:「本日滬戰頗有進展,南口陣地已固,此心略安。對英提案運用其能實現,使倭得轉圜離滬,以恢復我經濟策源地,以今日戰況或有退卻可能也。判斷情報,倭寇陸海軍意見紛〔分〕歧,政府內部不一致,已陷於進退維谷之勢也。」次日,日本拒絕英國調停,蔣介石感到事態嚴重,「憂心倍增」。22日,蔣介石下令成立第十五集團軍,以陳誠為總司令,守衛上海右翼長江江岸。


出自《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1》,重慶出版社 2015年9月。

編輯:桂強


歡迎訂閱季我努學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