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用愛和知識去信仰:佛教

用愛和知識去信仰:佛教

佛教

(一)中國佛教發展概況

中國的佛教來源於印度。佛教的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後被尊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

大約公元一世紀前後,佛教開始傳入中國。東漢明帝曾派入去印度求佛法,抄回佛經四十二章。在洛陽城外修建白馬寺安置西域僧人,成了中國內地第一座佛教寺院,在東漢桓、靈二帝時,西域僧人安世高等來洛陽翻譯佛經,從此佛教各派經典開始被陸續翻譯介紹到中國。

佛教剛傳入中國時,人們只是把它看作神仙方術的一種,只有一些社會上層和少數貴族信奉它,社會影響不大,也沒有漢人出家為僧的。外來僧人也常常依靠巫術、咒語等手段來傳播佛教。三國時,有僧人康僧會來江南傳播佛教,得吳地統治者孫權等人信奉,佛教由此開始在南方流傳。

漢末、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社會陷入了連年不斷的戰禍之中。長期的兵甲相交,使民不聊生,百姓朝不保夕;連那些門閥士族也常常感到世事多變,日月無常。在這種情況下,渲染人生苦難、諸法無常的佛教教義,特別容易被人們接受。因此佛教在這一時期有了迅速的發展。魏晉時期玄學盛行,老莊思想在士大夫中十分流行。此時大乘佛教中的般若學,用玄學的語言,以老莊玄學思想來解釋大乘佛教空宗學說,受到門閥士族和士大夫階層的歡迎,於是玄學和佛學合流,佛教在社會上得到更加迅速的傳播。

東晉時,有僧人釋道安,以當時流行的玄學的義理來解釋佛教教義,並用他所理解的玄學化的佛教教義來指導佛學研究和佛經翻譯,成為當時有名的佛教學者之一。他組織和領導了佛經翻譯工作,提出了一些譯經時應當遵循的原則;他對當時流行的漢譯佛經作了初步整理,編纂了佛經目錄,還為憎侶團體制訂了共同生活的法規儀式,為後世的佛教徒所遵循。

釋道安的第子慧遠長期住在廬山,聚集僧眾,講授佛學,著書立說。他極力調和佛學和傳統名教之間的矛盾,努力協調佛教和封建統治者之間的關係。並提倡死後轉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凈土信仰,被後世尊為凈土宗初祖。他所領導的廬山僧團成為當時中國南方的佛教中心。

公元401年,有西域僧人鳩摩羅什來長安譯經。鳩摩羅什在長安草堂寺先後譯出佛經35部300餘卷。他所翻譯的《般若經》、《法華經》、《大智度論》、《中論》等,對中國佛教的發展影響極大.當時的長安成了中國北方佛教的中心。東晉時,僧人法顯西行印度取經,歷時十幾年,著《佛國記》。

南北朝時代,佛教由於得到統治者的支持和扶助,發展很快。此時印度佛教各派經典基本上都已傳入了中國,中國僧人對佛經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他們各以所學及研究心得傳授徒眾,從而形成了以專門研究某部經淪為主的學派,這些派別的形成和發展為隋唐佛教宗派成立交下了基礎。

南朝僧人竺道生不拘舊說,大膽提出。「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皆能成佛之說。認為一切眾生在成佛問題上都是平等的,包括「一闡提人」(佛教指善根斷絕,十惡不赦的人)也不例外。在宗教修行方面他還主張「頓悟成佛」的說法,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北方,北魏太武帝於公元446年下令滅佛,以表明自己是華夏正統。這是佛教在中國流傳過程中遭到的第一次沉重打擊。但此次滅佛並末徹底實行,太武帝去世不久,佛教又在北方恢復,並以更快的速度發展。

北朝佛教以修功德為主,化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修造寺院,建立佛塔,開窟造像。聞名於世的中國三大石窟(敦煌、雲岡、龍門),都是在這一時期前後開始雕鑿的。

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發展的全盛時期。隋唐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發展。隋唐統治者都十分重視佛教的社會作用,希望以佛教去穩定民心,維護他們的統治秩序。隋文帝統一中國後,對佛教大力護持,曾多次下詔在全國建立寺塔,立寺度僧,組織翻譯佛經。因此隋代三十多年間,佛教在全國發展很快。

唐太宗雖然規定了道先佛後,但縱觀唐代近三百年,實際上採取二教並重的政策。統一全國後,唐太宗下令在發生過戰爭的地方修建寺剎,建立道場。他還親自撰寫《聖教序》宣揚佛法。武則天為了利用佛教幫助她奪取政權,曾諭令使佛教地位在道教之上,還命令僧人開講佛經,廣建寺塔。佛教的發展,觸犯了世俗地主和封建貴族的利益,迅速膨脹的寺院經濟影響了國家的財政收入,破壞了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因此唐武宗在會昌五年下令滅佛。時稱「會昌法難」。佛教經這次沉重打擊,從此一蹶不振。武宗死後,佛教重新恢復,但此時已是唐末,國勢漸衰,佛教也遠非昔日可比。

隋唐時期,中外經濟、政治和文化交流十分廣泛。在佛教方面的交流往來活動也十分頻繁。唐太宗時,玄奘法師到印度學習佛經十七年,回國後翻譯經論75部。唐高宗時,義凈法師赴印度取經,歷時25年,回國後,翻譯經、律56部。不少印度、西域、日本、朝鮮等國家的僧人來華傳播和學習佛教,或中國的高僧前往他國傳播佛教。唐玄宗時,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傳法。

唐代以後,佛教內部各派互相合流,同時,儒、釋、道三教也進一步互相吸收和融合,出現了「三教合一」和「儒佛一致」的思想。宋明理學是中國後期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程、朱、陸、王等理學大師雖然大多有批評佛教的言論,但他們本身卻吸收了不少佛教思想。他們提出的許多基本命題、觀點和論證方法都受到了佛教的影響。因此後人評論理學,有人認為是「儒表佛里」。

元明以後,我國漢族地區的佛教日益衰落,在佛學義理方面幾乎沒什麼發展。整個佛教基本上處於停滯的狀態。

清末民初,有些居士和佛教學者對佛學重新注意,並進行了一些整理、研究工作,使佛學在近代又略有復興的趨勢。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實行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佛教界的宗教活動也開始正常化。佛教內部進行了重大改革,廢除了封建特權和帶有封建剝削性質的制度,成立了中國佛教協會,創辦了中國佛學院。

(二)中國佛教主要宗派

魏晉南北朝時,許多佛教學者從各方面對佛學進行了研究,成立了各種學派,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到隋唐時,外來的佛教已經慢慢演變成為適應中國社會的中國化的佛教了。中國佛教各宗派形成就是佛教中國化的標誌。隋唐時期,中國佛教宗派主要有三論宗、天台宗、法相宗、華嚴宗、凈土宗、禪宗、律宗、密宗等。

三論宗主要因研習《中論》、《百論》、《十二門論》而得名。認為現實世界萬事萬物皆虛妄不實,但世俗的人認為是真實存在,因此必須從事物由因緣而生的原理出發,懂得「真空假有」之理。

天台宗又名法華宗。此宗發揮《法華經》思想,認為千差萬別的客觀世界本來存在於人心一念之中,宣稱世間一切事物都是虛幻不實的(空諦),只能看作一種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諦),這才符合佛教的中道之觀(中諦)。空、假、中三諦互相融通(三諦圓融),都存在於人的一心之中(一心三觀)。法相宗為玄奘和他弟子窺基所創。它以繁瑣、複雜的分析方法來解釋世界萬物的構成和人的認識活動。宣稱世上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由屬於精神性的「種子」變現而成,「種子」本來就儲藏在人的心識之中,因此提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觀點。由於此宗堅持印度佛教瑜伽行派的思想,許多說法不合中國社會人情,且論證繁瑣,經院氣較足,故在社會上不太流行,在唐代流傳了幾十年就遭到冷落,逐漸湮滅不聞了。

華嚴宗以《華嚴經》為主要經典。此宗以「一真法界」(即真如佛忙)為世界萬物和一切事物現象之源。認為世界萬物和紛雜的現象(事)都是由自性清靜的真如本體(理)所派生,「理」體現在一切事物之中,每一事物本身義體現了全部之「理」,所以一切事物互相都「圓融無礙」。

凈土宗主要依據《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經典。此宗宣稱,只要相信阿彌陀佛的神通力量,反覆誦念「南無阿彌陀佛」,死後就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由於此宗沒有深奧難懂的理論和繁瑣複雜的論證方法,教義、儀式都十分簡單易行,所以在社會上,特別是一般民眾中流傳甚廣。

禪宗的實際創始人為慧能。據說他本不識字,以打柴為生。一日聽人誦《金剛經》有感,經人指點,乃投入湖北黃梅弘忍門下,作一名廚房雜工。後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偈,得到弘忍賞識,乃秘密傳以衣缽,為禪宗六祖。後慧能在曹溪寶林寺說法傳戒,創禪宗南宗。經其弟子神會在南陽、洛陽一帶大力傳播,南宗成為禪宗的正統而傳遍全國,後來又有「五家七宗」之分。此宗主張不立文字,認為不需誦經拜佛,也不要進行複雜的宗教修行,只要堅決相信自己本來具有佛性,經過一定的宗教體驗,一旦豁然大悟,就能當下成佛。由於此宗擺脫了經院式的繁瑣理論論證和思辨方法,因此受到士大夫階層的歡迎,在中唐以後,特別是經「會昌滅佛」之後,成了中國佛教最有勢力的宗派之一。其「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思想體系和修行方法,對中國古代美術、詩詞以及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律宗的創始人主要是唐代僧人道宣。此宗以研習及傳授戒律為主,主要依據《四分律》而加以大乘教義的解釋。因道宣常年住終南山,故又稱「南山律宗」。此宗注重佛教信徒在意識、言行以及衣食坐卧等各方面履行種種規定。

密宗又稱瑜伽密教。八世紀時傳入中國。此宗依據《金剛頂經》和《大日經》認為佛與眾生體性相同,眾生如依法修「三密」(身、口、意三密)等法,就可使身、口、意「三業」清凈,與佛相應,即身成佛。此宗儀規複雜,不經一定的入教或傳法儀式不得傳授。

以上為隋唐時期中國漢地佛教的一些主要宗派。此外還有專門研習某部經論的學派,加攝論師、地論師、涅槃師等,以及小乘佛教的成實師、俱舍師。這些學派在南北朝時期曾興起一時,不久便失傳或為別宗所吸收。

除漢地佛教外,藏傳佛教也是中國佛教的一支,主要流傳在藏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公元八世紀時,由印度傳來的密教、漢族地區傳入的大乘佛教與西藏原始宗教「本教」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藏傳佛教。十四世紀,宗喀巴進行了「宗教改革」後,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中最大的一個教派。還逐步確立了活佛轉世制度,達賴、班禪兩大活佛成了宗教領袖。十五六世紀時,藏傳佛教流傳到四川青海、甘肅、蒙古等地,至今仍是我國藏族和蒙古族以及土族、羌族、裕固族等少數民族信奉的宗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從十三世紀起由緬甸傳入中國南部的雲南省,是傣族、布朗族、崩龍族、佤族等少數民族信奉的宗教。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佛教依據一種神秘的神不滅論,以及建立在其上的因果報應、生死輪迴說,把解脫現實世界痛苦的希望寄托在幻想的極樂世界。在哲學上,宣稱諸法因緣和合而成,無常無我,皆是空的、不真實的幻象。認為人生充滿著痛苦,由於因果的作用在六道中輪迴。但人人具有不滅的靈魂,通過戒定慧的修鍊可以超脫生死輪迴,覺悟成佛。主張出世修行。作為古代哲學發展的重要環節,中國佛教哲學提高了傳統哲學的思辨性和超越性,對後來哲學發展特別是宋明理學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佛教藏經的大量翻譯和刊刻印刷,大大促進了中國翻譯工作與印刷術的發展。除了雕版印刷的佛經外,還有石刻的佛經。中國佛教徒把一些重要經典刻在摩崖或石板上加以保存。現存石經有山東泰山、山西太原風峪、河北北響堂山等處,規模最大的則要算北京房山縣雲居寺石經了。雲居寺石經從隋末唐初到清康熙年間共刻經一千餘部,經版一萬五千餘塊。這些石經對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佛教、書法、雕刻藝術等,都是極為寶貴的實物資料。

中國佛教石窟,是中國古老的文化藝術寶庫,是我國古代的優秀文化遺產,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的非凡智慧和傑出的藝術成就。其中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是世界著名的中國佛教三大石窟。敦煌莫高窟位於今甘肅省敦煌縣東南的鳴沙山的斷崖上。全長1618米,現存有壁畫及塑像的洞窟四百九十多個。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這些洞窟內壁畫總面積達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彩雕二千四百多尊。塑像造型生動,壁畫精美,色彩炫麗,引起世界的震驚。壁畫除了宗教內容外,還反映了中國從五世紀到十四世紀的部分社會生活,是研究古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民俗和宗教的寶貴資料。本世紀初又在窟中發現大量古代佛經抄本和文書冊頁等,引起了世界學術界的重視。

今天,研究包括敦煌的雕塑、壁畫和文書在內的「敦煌學」已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正在不斷發展。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的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開鑿,東西連綿約一公里,現存洞窟五十一個,石雕佛像、飛天等五萬一千餘軀,最大的高達十七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龍門石窟位於河南洛陽市南郊的伊河入口處兩岸的龍門山和香山。現存窟龕二千一百多個,造像十萬餘軀。還有碑銘題記數以千計。雕像中以奉先寺盧舍那佛最為精美壯觀,引起世人讚歎。這些雄偉壯麗、精美絕倫的雕像以及大量的碑銘石刻是我國古代美術、書法、雕刻藝術的瑰寶。除三大石窟外,中國佛教又有「四大名山」之說,即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華山。相傳四大名山是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四個菩薩分別顯靈說法的地方,故又稱「四大道場」。

中國佛教已有二千餘年歷史。佛教在中國傳播、發展過程中,與中國傳統文化互相吸收、互相融合,逐步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佛教還對中國的文學、藝術、美術、音樂、舞蹈等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不僅如此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國佛教還傳到了朝鮮、日本、越南等國,並和當地民族文化相結台,對這些國家的思想文化發展也有著一定的影響。藏傳佛教還傳入了現在的蒙古人民共和國和前蘇聯的一些地區。約本世紀初,中國佛教還開始傳入歐美的一些國家。

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