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遏制兒童玩手機上癮,投資方寫信敦促蘋果行動

遏制兒童玩手機上癮,投資方寫信敦促蘋果行動

如何控制兒童使用智能手機,引導他們正確使用手機不再只是家長的難題。當地時間8日,兩大投資方公布了一封寫給iPhone製造商的公開信,稱少年兒童使用智能手機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呼籲蘋果研究解決這個問題,遏制兒童越來越嚴重的手機上癮。他們不僅拋出論點論據,還拿出提議,如此大費周折,投資方到底為了什麼?

注意力降低、自殺率升高……投資方拋出「實錘」施壓

這封公開信的發表人,是紐約對沖基金Jana Partners和加州教師退休基金CalSTRS。據報道,這兩家投資人共持有約20億美元的蘋果股份,不到總股份的1%。

雙方代表認為,家長在管理兒童玩手機的時間一事上扮演著重要角色,但蘋果作為生產商,同樣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在帶有潛在危險性的電子產品越發普遍的時代,蘋果作為美國科技巨頭之一,應該成為帶頭人,幫助家長監管未成年人正確使用電子產品,否則就是在違背公眾意願。

據公開信報道,美國青少年平均在10歲拿到第一部智能手機,除去發送簡訊和打電話的時間,每天在手機上花費超過4.5個小時。接近80%的青少年每個小時都會檢查自己的手機,而且,超過半數青少年表示對手機產生依賴感。

兩位投資方還與多名專家和活動分子聯手,包括兒童健康方面醫生、作家、心理學家等等,拿出了不少數據和研究成果等「實錘」: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與英國媒體與兒童健康中心發現,在2300名教師中,超過75%的教師表示學生在學習時集中力下降。

《iGen》作者、心理學教授特文格(Jean Twenge)的研究表明,每天在電子設備上花費5個小時以上的美國青少年的自殺概率,比每天只花費不到1個小時的青少年高71%。特文格表示,「i世代正處於幾十年來最嚴重的心理健康危機的邊緣,而很多問題可以追溯到他們的手機。」

在沒有電子設備的環境下,兒童在同感測試中表現更佳,更易感知他人情緒,利於社交能力培養。

美國心理聯盟統計,在超過3500名家長中,58%擔心社交網路給孩子帶來身體和心理的傷害,48%表示控制兒童玩手機的時間就像一場「持久戰」。

蘋果如何改變,才能滿足投資方期許?

在公開信中,投資方還向蘋果提出了一系列建議,比如在內部成立專門團隊和崗位來研究兒童手機上癮問題,研發可以幫助家長限制或更好地引導孩子使用電子設備的工具。他們還提出,可以在手機初始設置中增添一個選項,讓家長填寫兒童的年齡,並且可以接收到從使用時長到使用的社交軟體等任何孩子使用手機的信息。

其實,在防止用戶過度沉迷手機一事上,蘋果已經有過嘗試。2017年6月iOS11測試版系統發布時,蘋果上線了「駕駛勿擾」(Do Not Distrub While Driving)模式。這一模式在感應到汽車行進或與汽車藍牙連接時自動開啟。開啟後,手機會保持靜音,屏幕保持黑屏。如果有人發送信息,他們會收到一條自動回復告知他們持有人正在開車。但目前,蘋果公司尚未對公開信做出回復。

不盯營利盯社會責任,投資方眼光很長遠

對於這封呼籲關注電子設備對兒童影響的公開信,也有一些反對之聲。同樣為投資者的投資公司總裁Ross Gerber直言,「我們就是要給能使人上癮的東西投資,因為它們才賺錢。」如果沒有這一特性,類似蘋果、Facebook等科技公司又是如何在2017年增加了6300億美元的市值?

確實,投資人不關心營利問題反而關心社會責任並不多見,但據《福布斯》報道,投資者要求公司承擔更多社會責任,比如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低碳減排等等,是近年來華爾街興起的一大趨勢。有一些投資方擔心,電子設備和社交網路引起的心理健康擔憂可能最終會導致監管反彈,發展迅速的科技公司將會像酒類、煙草和賭博公司一樣引起政府的管控。

就像Jana Parters和CalSTRS 在公開信中所寫,「為現有的顧客提供更多選項,並保護好未來可能成為領導者、發明家以及新消費群體的下一代,這對所有股東都會帶來更多長遠價值。」不知道已經對電子設備上癮的成年人,看到這裡又作何感想?

曾幫助研發初代iPhone的Tony Fadell認為社交網路本身的設計就是為了讓用戶停留更多的時間,並呼籲矽谷行動起來,對抗未成年以及成年人的手機上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Weekly周末畫報 的精彩文章:

TAG:iWeekly周末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