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懋勤軒掌故:從民國珍貴老報紙看民國漢字簡化運動

懋勤軒掌故:從民國珍貴老報紙看民國漢字簡化運動

原標題:懋勤軒掌故:從民國珍貴老報紙看民國漢字簡化運動


民國24年8月21日教育部11400號令:1909年起,錢玄同等學者便公開提出漢字簡化倡議與相關文章。1932年,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編的《國音常用字彙》出版,收入了宋元以來的大多慣用簡體字。1934年1月,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第29次常委會通過了錢玄同的《搜采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呈請教育部施行。1935年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郭沫若、胡愈之、陳望道、葉聖陶、巴金、老舍、鄭振鐸、朱自清、李公朴、艾思奇、郁達夫、胡蜂、林漢達、葉籟士等學者聯合各大雜誌社發起手頭字運動以進一步推動漢字簡化進程。1935年8月21日,中華民國教育部發布第11400號部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手頭字第一期字彙》所收的300字大部分被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頒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所採用。亦即錢玄同所編《簡體字譜》中2400字中的324個,這是政府第一次大規模推行簡化漢字。但當時戴季陶等文化元老強烈反對。1936年2月5日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訓令「簡體字應暫緩推行」。《第一批簡體字表》被收回廢止。(圖為民國24年8月24日,雲南日報刋載此令的增刊一份。)此後受抗戰與內戰影響,漢字簡化運動未能繼續推進,直到解放以後此項目在大陸得以完成。


下圖即當時雲南日報關於漢字簡化的增刊一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藝會 的精彩文章:

東漢人眼中夫差西施伍子胥范蠡長啥樣?東吳博物館銅鏡為證

TAG:樂藝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