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亞白象在非洲對中國的挑戰

南亞白象在非洲對中國的挑戰

前文見:毛澤東的非洲戰略與「一帶一路」

上一篇說到,從歷史淵源上看,印度與非洲國家都曾作為英國的殖民地,同樣說英語,曾經為了反抗殖民者並肩作戰過,因此在情感上,印度人很容易與非洲人產生共鳴。印度人很容易融入非洲社會,在當地定居和發展,並與國內保持聯繫。因此印度要經略非洲,在非洲找到熟悉當地情況又願意為印度服務的「非洲通」,要比中國容易得多。

印度各公司也在非洲拓土開疆,積極開展業務。能源、礦產通信、黃金珠寶、金融和農產品加工等行業,都是其中的重點。

印度和中國一樣,也是石油消費大國,對石油的消費也在快速增長之中。印度的已探明石油儲藏量比中國還要貧乏,印度石油儲量只佔全球0.4%,嚴重依賴進口。因此中國需要維護非洲產油國的關係,印度也一樣,並與中國產生了競爭關係,從與非洲聯繫的角度來說,印度的地緣優勢比中國強得多。

曾推出世界上最便宜小轎車的印度巨人級跨國集團——塔塔集團(Tata Group),在2015年初宣布將在非洲投資17億美元,提升當地的汽車和酒店業;

印度大型礦產和有色金屬公司——維丹塔資源集團(Vedanta Resources),宣布其在非洲礦產行業已經投資超過了40億美元;

印度通信領域的巨頭——印度巴帝公司(Bharti Airtel)分支機構的Airtel Africa公司,在17個非洲國家進行電信運營。進入2017年後,在非洲有將近8000萬名Airtel Africa用戶。

作為世界頭號黃金消費國,印度與南非、納米比亞、波札那及迦納等黃金產地建立合作,提供技術支持和技能培訓,幫助其發展珠寶黃金產業,並希望能夠建立合資企業。

中國人往往覺得印度人比較懶,但是跟非洲人一比,印度人算是很吃苦耐勞了。常年耕耘之下,印裔往往佔據了非洲的中上階層。

中國的「非漂」的生活感受是這樣的:在非洲買個保險,額,老闆是印裔;租個公寓,房東是印裔;喝非洲紅茶逛珠寶店,背後老闆往往都是印裔。在2015年非洲版福布斯排行榜中,共有4名印度裔上榜。

排在2015非洲富豪榜21位的坦尚尼亞首富,是印度非漂第三代Mohammed Dewji, 今年才40歲,他是METL集團CEO,身價11億美元,非洲女人穿他家生產的康嘎,老百姓吃他家麵粉,炒菜用他家油,成立基金專門資助那些貧困的學生,總之在坦尚尼亞影響很大……作為坦尚尼亞人,他還是政治玩家!

他本人是坦桑議會的議員,屆滿退休後,出資支持了CCM黨的John Magufulli,後者成功競選為坦尚尼亞總統!事實證明,這是這個精明又年輕的政商又一次成功的投資!Dewji這樣的印度裔「呂不韋」,在非洲並非孤例,如果印度政府能夠充分發揮這些大鱷們在非洲的政治經濟影響力,給中國造成的麻煩不容小覷。

印度政府通過配合聯合國在當地行動,以保護當地和平的官方姿態進入非洲,使得各非洲國家百姓對印度有更佳的印象。以聯合國南蘇丹共和國特派團(UNMISS)為例,印度籍聯合國官兵共有2413名,是目前特派團在當地駐紮的維和人數最多的國家。當然,印度的「古道熱腸」背後,是印度的經濟利益。印度公司在2家南蘇丹石油公司及一條輸油管道擁有25%的股權!

根據聯合國維和行動官網介紹,截止到2017年6月30日,印度目前共有7676名軍事人員,其中有760名警察、67名軍事專家、6849名士兵在維護各衝突國的和平。這一總數高居各國第二名,比位居第十二的中國藍盾(2515人)多出三倍。

中國在非洲的維和力量,遠遠落後於印度。因此《戰狼2》反映的中國在非洲軍事力量的薄弱,不僅是嚴峻的事實,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了解了這些背景,就會對中國在非洲的存在有更加清醒的認識。在非洲,既有原殖民地宗主國的巨大影響力,又有印度在非洲盤根錯節的勢力,西方媒體長期以來堅持不懈地對中國進行負面宣傳,使得非洲民間對於中國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友好。

中國在非洲,那可真是在圍追堵截中打出一片天!而中國能有今天的成績,與毛澤東當年對非洲的深遠布局也是分不開的,更加體現出這位偉人卓越的戰略眼光。

印度總理莫迪不僅抵制中國的「一帶一路」,而且想與中國全面競爭,非洲是必不可少的一張牌。

大英帝國存在時,曾制定雄心勃勃的雙C 計劃,即「開羅-開普敦計劃」,目的為建立 一個從北非開羅至南非開普敦,縱貫非洲大陸的殖民大帝國。

印度實際上一直有在大英帝國屍體上「借屍還魂」、實現「大印帝國」的夢想,在非洲這片熱土上,中印的激烈博弈是不可能避免的。

印度相對於中國,弱點在於工業基礎比較薄弱,因此在對非洲進行基建輸出方面力不從心,但這一缺點是可以彌補的。

隨著美國國家頭號戰略轉向遏制中國,日本積極牽線搭橋組織,印度、澳大利亞積極響應,美、日、印、澳四方同盟已經逐漸成形。2017年11月13日,美、日、澳、印四國官員在東盟會議期間單獨舉行四方會議。這是10年前日本提出「四方聯盟」的概念後,這幾個國家首次舉行會議。

在四邊同盟的框架之下,日美澳與印度合作,藉助印度在非洲的影響力,在非洲與中國進行直接競爭,遏制甚至打亂中國的非洲戰略,就會成為擺在中國面前的現實問題。

日美澳要技術有技術,要資金有資金,唯一的缺陷是人力資源成本過高,而印度最不缺的就是人力資源。雖說他們之間的有效聯合還存在許多內在的矛盾,但是這一可能性絕對不容忽視。

如果將非洲看作一系列碎片化的民國軍閥,中國和美國就成了蘇聯和美國當年扮演的角色。印度扮演的角色跟當年的「紅頭阿三」很類似,大英帝國的江湖地位被美國所繼承,印度當年作為英國的助手,如今就成為美國的助手。

可以看出,美國對世界的掌控要比英國更加隱形,但是掌控能力卻比當年的英國要強得多。英國面臨一堆對手,而美國除了面對中國這個「意外驚喜」之外,其他國家都不具備挑戰的實力,或者乾脆淪為跟班。

可以肯定的是,四邊同盟要介入非洲,肯定還是要走一百年前依靠當地買辦代理人的思路。美國的「華盛頓共識」體系,實際上是更加巧妙地實現了大英帝國的種姓制度。美國人是婆羅門,其他發達國家是剎帝利,印度以及各國的買辦階層為吠舍,其他人就委屈點當首陀羅了。當然美國國內也是要區分三六九等,猶太人和少部分白人精英是婆羅門,其他各種族各有階層。印度精英在美國也是如魚得水,大量進入各大公司的高層,美國人延續了當年英國人對印度代理人的信任。

像中國這種挑戰「華盛頓共識」體系的,成功了還好,失敗的話,除了少部分人通過買辦代理人身份能當上吠舍之外,大多數只有首陀羅和賤民的命了。

因此,中國經略非洲實際上也是事關國運,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與文化大家

走一段文旅之路

與民銀旅行

開啟一段心靈旅程

民銀旅行 攜手同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銀旅行 的精彩文章:

TAG:民銀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