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國已經裝備了14架的蘇-35戰機 性能到底怎麼樣?

我國已經裝備了14架的蘇-35戰機 性能到底怎麼樣?

在2003年迪拜航展上,俄羅斯正式公開了蘇-35項目。時間快進到2017年,在當年11月的迪拜航展開幕時,這種戰鬥機已進入俄羅斯和中國空軍服役,並在接受敘利亞戰火的考驗。

就在2017年迪拜航展開幕前的幾個星期,蘇-35S最終完成了俄羅斯空天軍(VKS)的國家試飛。蘇-35S「紅58」號(註冊號RF-81746)在迪拜航展上做了精彩的飛行表演,UFO式的過失速機動震驚世界,同時傳出阿聯酋有意購買這種「側衛」家族最新改型的消息。

俄羅斯官方並沒有對該消息做出具體評論,只是說「仍在談判中」。從航展期間俄羅斯負責國防工業的副總理羅戈津來到迪拜,會見阿聯酋武裝部隊最高指揮官阿勒納哈揚來看,俄羅斯對這次採購相當重視。

蘇-35S對於阿聯酋來說具有很強的競爭力,雖然阿聯酋空軍的幻影2000-9即將接受上級,但從長遠看仍要尋求後繼機。此外在2017年12月初,以色列宣布「強大」(F-35A「閃電II」)戰鬥機實現初始作戰能力(IOC),讓阿拉伯國家感受到相當的壓力(由於以色列的反對,美國政府禁止向阿拉伯國家出口F-35),蘇-35S顯然是最快速的解決方案。為了拉攏阿拉伯盟友,美國空軍副參謀長史蒂芬·威爾遜在航展開幕前表示美國政府已在考慮向中東盟友提供F-35戰鬥機,緊接著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又宣布了一份價值16.5億美元的阿聯酋F-16E/F「沙漠戰隼」升級合同。

蘇-27M因為時間太早性能改進有限,大量設備、功能和性能指標都處於未完成的驗證甚至是紙面階段

蘇-35的前世今生

早在1988年,蘇霍伊就推出了蘇-27戰鬥機的重大改進型蘇-27M,但由於蘇聯的解體和隨後俄羅斯的經濟困難,蘇霍伊只能把該機的銷售寄希望於外銷市場,並在20世紀90年代初賦予該機蘇-35的外銷編號,但無人問津(蘇霍伊曾向我國推銷過該機,但當時該機的航電和推力矢量技術並不成熟)。蘇-27M最引人注目之處是為「側衛」家族引入了一系列新改進,如全新的三翼面鴨式氣動布局、相控陣雷達和推力矢量發動機。所有這些改進後來都被應用在蘇-30MKI及其衍生型上。不過蘇-30MKI是伊爾庫茨克工廠的產品,在俄羅斯國有資產私有化的大潮中,該工廠成為私人公司也就是現在的伊爾庫特公司,成為國有阿穆爾河畔共青城飛機製造廠最大的競爭對手。我國進口的蘇-27SK和蘇-30MKK/MK2都是共青城廠製造的。

第二架蘇-35原型機的碎片迷彩,在俄羅斯的冬季森林上空偽裝效果很好

為了讓共青城廠擁有一種能與蘇-30MKI抗衡的產品,恢復出口競爭力,蘇霍伊公司及其合作夥伴自行出資在2003年啟動了全新的蘇-35研製項目,當時該項目完全基於出口目的。2008年2月19日,第一架蘇-35-1原型機901號首飛,接著902號原型機在2008年10月2日首飛。

無心插柳

雖然新蘇-35原型機在早期試飛中表現搶眼,但仍沒有吸引到國外客戶。最後俄羅斯國防部在2009年8月莫斯科航展期間伸出援手,訂購了48架蘇-35S。俄空軍當時預計在未來至少要升級10個戰鬥機團,每個團需要36架戰鬥機,如果全部換裝第五代戰鬥機顯然過於昂貴,因此需要裝備比蘇-57(PAK FA)更簡單更便宜的戰鬥機。由俄空軍要求新戰鬥機的航程不低於3000公里,於是就排除了輕型戰鬥機,最後共青城的蘇-35和伊爾庫特的蘇-30SM一道成為蘇-57戰鬥機的補充。

2011年5月3日,俄空軍的首架蘇-35S-1原型機也是第三架蘇-35原型機在共青城首飛。航電集成問題大幅拖延了蘇-35的試飛進程,這也是為什麼直到2017年下半年該機才完成第二階段國家試飛的原因,也就是說直到此時蘇-35S才完全達到合同規定的要求。2017年10月2日,俄國防部簽署了蘇-35S的認可文件。

全新結構的蘇-35成為了第一款超過14.7米翼展限制(15.3米)的蘇-27改型;不僅擁有三個2噸級掛點、8噸總重的外掛能力,而且實現了西方標準的6000小時壽命

蘇-35S在完成國家試飛前就已經開始交付。2014年2月12日,第一批12架蘇-35S在隆重儀式中被交付給第一個俄空軍作戰部隊——共青城附近澤姆齊空軍基地的第23戰鬥機航空團。2015年7月海參崴的第223戰鬥機航空團成為第二個接收蘇-35S的一線部隊,然後是2016年12月芬蘭邊境附近卡累利阿貝索維茨空軍基地的第159戰鬥機團。

2015年12月,俄國防部增加訂購了50架蘇-35S,使該機的訂購總數增加到98架。第二批蘇-35S中的前10架於2016年11-12月抵達貝索維茨,其中4架被立即派往敘利亞,接替部署在赫梅明空軍基地的4架蘇-35S。截至2017年12月,俄空天軍共接收68架蘇-35S,裝備了澤姆齊空軍基地的兩個中隊、中央角空軍基地和貝索維茨空軍基地的各一個中隊,還有一些飛機在阿赫圖賓斯克以及利佩茨克空軍基地的試飛評估中心。

第一滴血

在2015年11月一架蘇-24被土耳其F-16擊落後,俄空天軍從2016年1月下旬開始持續向敘利亞部署四架蘇-35S以加強護航能力。蘇-35中隊的飛行員也被輪換派往敘利亞,以獲得寶貴的實戰經驗。

除R-27和R-73空空導彈外,駐敘利亞蘇-35S還裝備了新型的R-77-1中距彈,偶爾還能看到該機掛載250千克無制導炸彈執行對地任務。雖然俄國防部聲稱蘇-35S在戰鬥中投擲了空地制導彈藥,但並沒有看到相關照片。蘇-35S在敘利亞通常會在翼尖安裝「希比內」干擾吊艙。

俄空天軍向敘利亞部署蘇-35S一方面是為了鍛煉隊伍,讓該機飛行員在複雜作戰環境下積累實戰經驗,另一方面也是為蘇-35S做活廣告,而且這可能還是主要目的,因為俄空天軍上一代攻擊機和直升機包辦了在敘利亞的大多數任務。

共青城將在未來三年完成蘇-35S的交付,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俄國防部的後續訂單和外銷訂單,蘇-35將在2020年後停產。

但計劃趕不上變化,由於「第二階段」蘇-57項目的拖延和超支,俄國防部可能會採購更多蘇-35S來填補空缺。此外共青城廠要想生存下去,每年至少要生產20架戰鬥機。也就是說如果蘇-57無法做好投產準備或者蘇-35出口訂單不足,俄空天軍購買更多蘇-35S看似已經不可避免。

中國倒是不怕俄羅斯「再不買就煩死你」的架勢,但購買蘇35有益於對兩國的蘇-27協議划上完美的句號,符合兩國利益。

經過十年的漫長談判後,中俄兩國終於在2015年11月簽訂了24架蘇-35SK戰鬥機的採購協議,蘇霍伊終於迎來了期待已久的第一個蘇-35出口合同。據說俄羅斯一直要求我國購買至少48架蘇-35SK,但該機的吸引力顯然沒有這麼大。

在2016年的最後日子裡,俄羅斯如約交付了首批4架蘇-35戰鬥機

前四架蘇-35SK於2016年12月抵達中國,2017年俄方又交付了10架,最後10架將在2018年抵達。這些飛機都以標準配置交付,未來可能會集成國產裝備和武器。從照片上看,我國蘇-35SK僅在垂尾航行燈上和俄軍自用型不同。

蘇-35的第二個出口客戶是印尼,該國政府在2017年夏批准了購買11架蘇-35SK的協議。蘇-35的下一個出口訂單可能來自阿聯酋,估計數量為12至24架。其他潛在客戶如利比亞和委內瑞拉已經放棄採購。利比亞在2009年曾表現出購買12架蘇-35的濃厚興趣,但隨後爆發的國內動亂打消了一切可能性。

2017年8月,俄羅斯國防部副部長尤里·鮑里索夫在俄羅斯電視台的一次採訪中表示:「在敘利亞戰役中蘇-35S的表現最為出色,該機即使與第一階段的蘇-57相比也豪不遜色。」事實上蘇-35和第一階段蘇-57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機身,後者是一種隱身戰鬥機,其氣動布局為了超音速巡航和超音速機動進行了優化,並有內置彈艙。除此之外這兩種戰鬥機都在同一個工廠製造,使用相同的生產設備,共享相同的工裝,遵循相近的生產標準,甚至發動機也幾乎一樣都是「產品117」。目前蘇-57原型機正在測試新一代的「產品30」發動機,將顯著增強飛行性能,而這種發動機也能很容易地安裝在蘇-35上。兩種戰鬥機在航電上的主要區別是蘇-57裝備了N036「松鼠」有源相控陣雷達,而蘇-35裝備的是N135「雪豹」無源相控陣雷達。此外,兩中戰鬥機的武器幾乎完全相同。

產品117S的壽命比Al-31F大幅提高了2~2.7倍,如第一次大修時間提高到1500小時,此後的大修間隔時間也從500小時提高到1000小時,依據使用條件能達到1500~4000小時的設計壽命,這對俄制發動機來說也是重大飛躍

飛控上蘇-35也表現上佳。背部減速板的取消意味著它的襟副翼、平尾等控制面能夠實現非常複雜的自動配合

事實上蘇-35是與蘇-57平行進行的,通過共享發動機和航電技術來降低研製成本。這兩種戰鬥機安裝的發動機都是留里卡AL-41F1,也就是蘇-27 AL-31F發動機的重大改進型,唯一區別是蘇-35的AL-41F1S(「產品117S」)具有獨立的發動機控制系統,而蘇-57的AL-41F1(「產品117」)則通過飛控系統進行控制(飛火推一體化)。AL-41F1S的最大軍用推力是8800千克,加力推力14000千克,應急推力為14500千克。蘇-35S的內油為11500千克,比蘇-27多了22%,所以依然無需外掛副油箱。

蘇-35的主要改進體現在集成在KPrNO-35瞄準導航綜合系統上

蘇-35的「大腦」是KPrNO-35(KPrNO是俄語瞄準導航設備複合體的縮寫)航電套件,其俄軍自用型是KPrNO-35S,該系統通過由兩台Baget-53計算機組成的中央計算機系統進行控制。蘇-35的航電系統是蘇霍伊設計局獨立集成的,這對蘇霍伊戰鬥機來說是頭一遭,過去蘇霍伊戰鬥機的飛行控制和航電系統都由儀錶設計局負責集成,一般是羅曼斯科耶儀器設計局。蘇-57的航電也採用了類似的蘇霍伊主導方式。

蘇-35的全玻璃座艙,可以看到兩個尺寸很大的多功能顯示器

蘇-35的座艙內有兩台15英寸MFI-35多功能顯示器和一台KAI-35平視顯示器(HUD),全部由羅曼斯科耶提供。飛行員左膝處有一台小型羅曼斯科耶MFPI-35M顯示控制面板,用於顯示武器狀態、發動機數據和飛機系統等次要信息。平顯下方的一個小型顯示器用於顯示定位和導航數據。

「雪豹」-E是一種X波段的多模被動相控陣雷達,相控陣天線安裝在雙軸電液驅動的平台上

俄羅斯戰鬥機一般具有三種空空瞄準感測器:雷達、紅外搜索和跟蹤系統(IRST)、頭盔瞄準具(HMS),蘇-35也不例外。季霍米羅夫儀器製造研究院研製的N135雷達是Sh135「雪豹」系統(出口型是「雪豹」-E)的核心,該系統還包括「希比內」-M電子對抗套件和敵我識別系統(IFF)。N135「雪豹」雷達是蘇-30MKI N011M「豹」雷達的進一步發展型,是一種無源相控陣雷達。敵我識別系統的有源相控陣天線位於機翼前緣,據說有探測隱身飛機的能力。與「豹」雷達相比,「雪豹」具有更寬的工作頻率範圍,更大的搜索角度(左右+/-125°)、更遠的探測距離(具有更強大的發射器),並提高了抗干擾性能。雷達孔徑足以分辨出50公里距離上編隊目標的數量,據報道「雪豹」-E此時能夠分辨出50-100米間隔的單個目標。「雪豹」在邊跟蹤邊掃描模式下能同時跟蹤多達30個空中目標,並對其中八個保持精確連續跟蹤,足以引導8枚主動雷達制導中距空空導彈同時實施攻擊,或同時引導兩枚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實施攻擊(需要對目標進行持續照射)。在空地模式下,「雪豹」能同時攻擊4個地面目標。

「雪豹」-E雷達可同時探測和跟蹤30個空中目標,並對其中的8個目標發起攻擊

「雪豹」有個有趣的設計特點,那就是所謂的「遠程探測」模式,用峰值功率掃描狹窄扇區。在這種模式下下,雷達可探測到350-400公里距離上戰鬥機大小的迎頭目標或150公里距離上的類似尾追目標。

蘇-35機頭的光電感測器

蘇-35的OLS-35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具有共用光學模塊的中波紅外和電視攝像機、激光測距儀和目標指示器。反射鏡掃描方位角+/-90°,俯仰角-15/+60°,可在90公里距離上發現蘇-30大小的尾追目標,在35公里距離上發現類似迎頭目標,可同時跟蹤四個空中目標。蘇-35還可掛載KOEP-35瞄準吊艙執行對地任務。與蘇-30MKI的萬國航電相比,蘇-35完全採用俄羅斯製造的航電,不受西方國家出口限制。該機一開始裝備烏克蘭阿森納公司製造的Sura-M頭盔顯示器,在俄烏交惡後也改成了俄制系統,也就是機電自動裝置設計公司(Elektroavtomatika)的NSTs-T頭盔瞄準具。該瞄準具原本是為雅克-130教練機研製的,很快就派生出了用於戰鬥機和蘇-35的NSTs-T-04改型。

蘇-35的機翼前緣有獨特的大型L波段條形天線,官方說法是敵我識別天線,這隻能是障人耳目的說法。合作式(也稱問答式)敵我識別天線用不了那麼大,非合作式直接用雷達,或者用識別發動機葉片特徵的辦法判斷對方的飛機型號,或者用高精度掃描成像,也不是這樣的大型線陣天線。

蘇-35機翼前緣的L波段天線不宜用作跟蹤或者火控,但適合用於搜索隱身戰鬥機

蘇-35在生產中持續引入細微改進,如兩個(共六個)干擾彈發射器從尾椎上方移到下方;尾椎末端被塗上一層類似橡膠的材料,可能是吸波材料;風擋玻璃除冰系統從電熱改為酒精噴霧器;進氣口底部的防護格柵也有所改進。

攻防兼備

蘇-35具有一套非常精密的自衛系統。俄制戰鬥機常用的L150(SPO-23)「粉彩」雷達告警系統在蘇-35上增加了毫米波接收模塊以提高精度。

導彈逼近告警感測器安裝位置

蘇-35S前機身上的感測器:單孔的導彈逼近告警感測器、雙孔的激光告警感測器、以及進氣道下方的瞄準吊艙

蘇-35的SOER(俄語「電光偵察系統」的縮寫)警告系統包括六個紅外SOAR(俄語「導彈攻擊探測站」的縮寫)導彈逼近告警感測器,一個前視感測器安裝在機鼻紅外搜索與跟蹤裝置旁,一個後視感測器安裝在座艙後的機背,機鼻兩側各有一個感測器面向兩側,最後兩個感測器位於機鼻下方的鼓包上,一個前視一個後視。這些感測器能發現10公里距離上的攜帶型防空導彈和30公里距離上的空空導彈,或者50公里距離上的大型地空導彈。該機的SOER激光子系統具有兩個安裝在機鼻兩側的SOLO(俄語「激光照射探測站」的縮寫)激光告警感測器,可探測30公里距離上的激光測距儀照射。這些感測器與「希比內」-M電子對抗套件自動連接。蘇-35還配備了UV-50干擾彈發射器,在兩台發動機尾噴管之間的尾椎上安裝了六套14發50毫米BV-50發射器,蘇-35早期型的所有六個發射器都是向上發射的,後期批次的最後兩個發射器改成向下發射。

RVV-BD

蘇-35強悍的外掛能力

蘇-35S在作戰中除了掛載R-27和R-73導彈外,還掛載了最近才服役的的R-77-1中距彈

在進攻方面,蘇-35的12個掛架能掛載高達8噸的武器和吊艙。該機裝備的新型空空導彈有新近服役的R-37M遠程空空導彈、R-77-1中距彈和R-74M格鬥彈。其中最有意思的是R-37M,因為蘇-27/蘇-30家族之前並沒有裝備過這種級別的導彈。R-37M(出口型是RVV-BD,俄語「遠程空空導彈」的縮寫)在2011年由米格-31首次試射,在2014年初通過國家驗收測試。該彈最大射程為200公里,據報道其主動雷達制導引導頭可鎖定至少40公里距離上的5平方米雷達截面積目標。蘇-35可掛載四枚R-37M,兩枚掛在發動機艙之間的機腹掛架,另兩枚掛在翼下內側掛架。蘇-35的空地武器包括新型Kh-31PM和Kh-58USh反輻射導彈、Kh-35U和Kh-59M2A反艦導彈、Kh-38M空地導彈、250千克/500千克/1500千克制導炸彈等。

蘇-35的矢量推力參與機動控制

總體來說,蘇-35不僅機動性超群,還擁有良好的多用途能力,並且與蘇-57共用大量技術,為裝備老式「側衛」戰鬥機的國家提供了一種可靠的後繼機解決方案,具有很高性價比。但是在戰鬥機隱身化浪潮的今天,該機在出口市場上要面對隱身戰鬥機的衝擊,不僅是放開出口限制的F-35,還有我國沈飛的FC-31「鶻鷹」。從這點上來看,作為最後「側衛」戰鬥機的蘇-35可謂生不逢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空軍之翼 的精彩文章:

TAG:空軍之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