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打造最強「金鐘罩」 中國海軍反導艦炮武器系統發展揭秘

打造最強「金鐘罩」 中國海軍反導艦炮武器系統發展揭秘

文:POP3

中國海軍艦炮的發展自建國後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一直延續蘇聯的路線,除七九式雙100毫米艦炮為自主研製之外,幾乎都是引進或引進研仿蘇聯的艦炮,在小口徑艦炮上也是如此,小口徑艦炮系列中,25毫米、30毫米、37毫米和57毫米口徑的艦炮原型都帶有蘇聯的基因,其中雖然37毫米艦炮衍生髮展了多個型號如76A型和76F型等,但仍未脫離蘇聯艦炮的影子。這其實無可厚非,新中國建立時,中國的國防軍事工業的基礎幾乎為零,在蘇聯的幫助下才逐步建立起中國自己的國防軍事工業體系。中國走一條引進、仿製、自研的道路無疑是正確的,在此基礎上才逐漸形成並完善了中國的軍事國防工業體制。

中國海軍近程反導艦炮武器系統發展較快並有後發優勢,特別是PJ-11型11管30毫米近程反導艦炮武器系統,在性能指標上完全超過世界各國同類型武器,處於領先地位。1130艦炮武器系統是在PJ-12型7管30毫米近程反導艦炮武器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中國還仿製了PJ-13型6管30毫米近防艦炮武器系統並發展了630艦炮的改進型。在730艦炮武器的基礎上,針對國外用戶的需求,發展了簡配版的730艦炮武器系統;針對陸軍要地防空的需要,研製了陸盾2000近程防空武器系統。

中國海軍052D驅逐艦裝備的730近防炮 鳴謝 situ攝影

在研製出近程反導艦炮武器系統之前,中國海軍艦船對反艦導彈的硬殺傷和攔截能力極其薄弱,此時裝備的各類艦炮武器幾乎沒有能力進行攔截敵反艦導彈,而主要依賴電子戰系統的軟性攔截,當時海軍艦船上主要配置的小口徑艦炮是雙37毫米艦炮武器。雖然當時曾進行了對抗反艦導彈的「雙命中體制」理論的探索和研究,但實際實施的效果並不佳,直至雙37毫米艦炮停產時,該技術也未在海軍艦炮上得到實際應用。艦炮雙重命中體制的原理是在遠距用近炸引信預製破片彈,以炮彈碎片對反艦導彈實施間接命中殺傷,在近距上用硬芯脫殼穿甲彈直接命中對反艦導彈實施毀傷,也就是在艦炮攔截導彈的過程中,既運用間接命中體制,也使用直接命中體制,雙重命中體制理論上可以達到較為理想的反導攔截效果。

中國海軍054A護衛艦裝備的730近防炮 鳴謝 situ攝影

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海軍針對艦船防禦反艦導彈能力薄弱的問題,啟動近程反導艦炮武器系統的研製工作,當時有兩個方案進行競標,一個是西安崑崙機械廠的7管30毫米艦炮方案,一個是鄭州機電工程研究所的6管37毫米艦炮方案。這兩個單位都是國內老牌軍工單位,崑崙機械廠是國內艦炮、航炮和陸軍火炮的研製生產單位,鄭州機電工程研究所則是國內海軍艦炮及導彈發射裝置的專業研究所。在充分比較及綜合評估後,海軍最終採用了7管30毫米艦炮的方案,此武器系統被賦予的型號為「H/PJ12型近程反導武器系統」,項目於1985年7月立項,故也稱之為「857工程」,該艦炮武器系統是中國自行研製的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近程防禦武器系統。

中國海軍730近防炮開火狀態

730近程反導艦炮武器系統具有多目標跟蹤及火控解算能力,可同時打擊並跟蹤多個目標,具有攔截兩馬赫超音速目標能力,主要使用脫殼穿甲彈和榴彈,用於攔截亞超音速反艦導彈和對艦攻擊的飛行器,也可對海面目標實施射擊,後列裝於我國海軍驅逐艦和護衛艦上,並隨軍貿艦出口國外。該武器系統由364搜索雷達、349跟蹤雷達、光電跟蹤儀、7管30毫米艦炮及火控系統組成。730艦炮重量6.5噸,為非穿透甲板式安裝,採用外能源驅動轉管、高壓氣源驅動供彈或停止供彈、電擊發方式工作。供彈方式為無彈鏈式彈鼓供彈,射速分為高、中、低三檔可控,高射速為3800–4200、中射速為2000–2200、低射速為1000–1200發/分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軍事網 的精彩文章:

TAG:新軍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