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著名的《清帝遜位詔書》都有哪些內容,將其比作「光榮革命」是否合適?

著名的《清帝遜位詔書》都有哪些內容,將其比作「光榮革命」是否合適?

/岳忠豪

《清帝遜位詔書》是大清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於1912年2月12日(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所頒布的退位詔書,主要內容是:(1)皇帝將「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2)「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3)「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清帝遜位詔書

清帝頒布遜位詔書,以遜位而非流血革命的方式結束了帝制,確定了立憲政體,故有學者將清帝遜位比作英國的「光榮革命」,將遜位詔書視為帶有憲法性質的綱領文件,這種說法不無道理,但又非全然正確。下面我們就將分析詔書的積極作用及其局限性:

積極作用:對於詔書持肯定態度的學者基本都認為,詔書的最明顯的作用在於在法理上將邊疆滿蒙回藏等少數民族依舊固定在新成立的立憲國體內,避免了政權轉換期間邊疆的分裂傾向。辛亥革命很大程度上講是以宣揚滿漢對立發動的革命,包括隨即引發的各省脫離清廷的活動,都主要是以建立漢人政府為號召的,在這種時刻,一些邊疆少數民族就會思考自己在國家中所處的位置,以及該對革命採取何種應對,很自然地滋生出分裂傾向,列強也會趁機插手.西藏就曾以朝代變易而驅逐當地的漢人,而清帝在臨退位之前用僅剩的權威宣布「五族共和」的原則,這就在法理上祛除了各地分裂的合法性。再加以對於少數民族上層的優待策略,「王公世爵概仍其舊」,最大程度地穩定了邊疆局勢。當然確保邊疆穩定最重要的還是在於中央政府的實力,但即便這樣,遜位詔書還是使得邊疆的分裂「出師無名」,再加之其後對少數民族上層的優待策略,有些分裂則因此而畏而卻步。

孫中山

消極作用:在南方已成立中華民國的情況下,清帝所頒布的立憲政體顯得並不新鮮。但是詔書要求「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這就使得南北雙方對於建立新政府的權力來源問題爭執不下,袁世凱聲明自己的權力來源於清帝的禪讓,南方政府則認為權力來源於革命建立民國的合法性,最後雖然由掌握絕對軍事實力的袁世凱執掌民國,但這也只是暫時的妥協。由於雙方的理念並不一致,這也埋下了日後民國紛爭不斷的禍根。

(袁世凱)

最後,雖然清帝遜位詔書里申明的理念具有一定的進步性和合理性,但也應該看到其局限,清帝作出遜位的決定根本而言在於南方革命形勢的高漲,加之袁世凱又在其中耍了兩面手段逼迫而成。再者,對於邊疆民族的安排,清帝只是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而非「必須這麼做」,詔書頒布之後,邊疆分裂也時有發生,因為維護邊疆統一的根本還在於中央的有力控制。在當時內地人心已朝向民國的情況下,詔書的效用有則有之,但不可誇大。

溥儀

編輯:胡一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