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朝后妃容貌為何普遍偏丑?

清朝后妃容貌為何普遍偏丑?

在普通人的想像中,皇帝有權網羅天下的美女,後宮的顏值自然不會差,然而,由於清代獨特的八旗制度,宮廷選取御用女性並不以長相為主要標準,清代的後宮,上至皇后,下到宮女,都是從旗人女子中挑選出來的。

清太祖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的過程中,創立了八旗制度,以黃、白、紅、藍四色旗幟為標誌,組成鑲黃、鑲白、鑲紅、鑲藍、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八旗,清入主中原後,旗人又有八旗和內務府包衣三旗的區別。

據1653年順治帝的諭旨,皇后、妃子都應從滿洲官員、外蒙古貝勒等高層人士的女兒中選拔產生,八旗官員的女兒只要年滿十四至十六歲,都必須參加三年一度的選秀,這種制度之後一直延續,且逐漸加以完善。

清初將八旗和包衣三旗的女子都稱為秀女,但挑選的方法和她們在宮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八旗秀女,每三年挑選一次,由戶部主持,可備皇后妃嬪之選,或者賜婚近支宗室;包衣三旗秀女,每年挑選一次,由內務府主持,其中雖然也有一些人最終被逐漸升為妃嬪,但承擔後宮雜役的,都是內務府包衣之女。

到了清代後期,包衣三旗的應選女子就不再稱為秀女,而在挑選宮女時,就明確地說「引見包衣三旗使女」了。所以說,能夠成為清廷后妃的,主要是八旗秀女。

當然,秀女們要走進紫禁城高高的宮牆,也並不簡單,必須經過一道道的考察。要嚴格審查旗屬與年齡,不在旗的想參加選秀,勢比登天;在旗的想逃避選秀,也是自討苦吃。即使能進入後宮的選拔程序,容貌也不是中選的首要條件,最為重要的是門第。

在後宮選拔中,女青年們須根據所在旗色依次乘車入宮,車上會專門標示出她們的門第出身,進入皇宮後,再分成五人一組接受皇帝或皇太后的選閱,被看中者就要「留牌子」,牌子上記錄著參選女性的旗籍、家庭和年齡,供選拔者參考。

在清朝統治者的選秀標準中,「品德」也和「門第」一樣是重中之重,相比之下,容貌往往不是最主要的考量標準,比如葉赫那拉·靜芬,其相貌十分平庸,但因為是慈禧太后的侄女,最終成為了光緒的隆裕皇后。

宮廷審美與民間審美有所區別,妃子相貌不一定要好看,但要端莊,符合「富貴」、「吉利」之相,尤其對於更看重門第、品德的清朝來說更是如此,「小臉」、「尖下巴」因此都遭到了嫌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兀兀窮年 的精彩文章:

TAG:兀兀窮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