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春秋人物:華元

春秋人物:華元

華元是宋戴公五世孫,華督曾孫,華生御事之子,出生於宋國都城商丘,春秋時期宋國大臣,官至大夫,成為宋國六卿之一。歷事昭公、文公、共公、平公四君,堪稱「四朝元老」。長期任右師,掌握國政。集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刺客、人質、戰將於一身,在強敵如林、諸侯紛亂的時代,為宋國獨撐一方大廈。

一、大棘之戰,厚此薄彼

大棘之戰開戰時,華元殺羊犒賞士兵,他的車夫羊斟沒有吃到羊肉羹汁,所以怨恨華元。等到兩軍交戰,羊斟說:「前天的羊,是你作主;今天的打仗,是我作主。」就驅車衝進鄭軍軍中,因此宋軍戰敗,鄭軍得以活捉華元。後來,宋文公用一百輛戰車、四百匹毛色漂亮的良馬,從鄭國贖回華元。戰車和良馬還沒全部送到鄭國,華元就自己逃回宋國。

二、爭一時之氣,挑起楚宋戰爭

楚莊王十九年(前595年),楚莊王遣申舟使齊而沒有借道。華元認為申舟這樣沒有提前借路就經過宋國,是把宋國國土當作楚國國土看待,如同宋國已經滅亡一樣,殺了申舟楚國就會攻打過來,那麼也一樣是會滅亡的,兩樣都沒有區別,於是華元將申舟殺死。再加上宋國與鄭國的戰爭仇恨,而指使鄭國出兵的正是楚國,在同年的九月,楚莊王就以挑釁為理由,圍攻宋國。

九月圍城,宋國國都糧草耗盡,死亡氣息瀰漫,國破家亡指日可待。

三、孤身犯險楚軍大營求和

宋國快不行了,華元對宋文公說:「已經到了這個地步,晉國是沒指望了。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困死在這裡,現在,就讓我鋌而走險,到楚營里走一遭吧!」於是,在漆黑的半夜,華元孤身一個人,只帶了一把匕首,用繩子把自己從城樓上掉下來,化裝成一個小兵,摸到楚營這邊來了。

華元趁入夜天黑的時候,偷偷潛入楚軍主將子反的帳營。用非常強硬的語氣對子反說:「我國的君主要我明確告訴你,我們的糧食和柴草已經空盡了。但是如果你想我們就這樣被迫與你簽下「城下之盟」的話,那麼就算把我們殺死也絕對辦不到。只要你們能將軍隊退到三十里外,宋國就聽從楚國的命令。」

子反告訴楚莊王。楚莊王問:「城中情況怎樣?」華元說:「劈開人骨頭當柴燒,互相交換子女來烹食。」楚莊王說:「多誠實的話啊!我軍也只有兩天的軍糧。」因為華元的誠實,楚國終於罷兵解圍而去。

四、行賄楚國

古有四大名琴,它們分別是齊桓公的「號鍾」、楚莊王的「繞樑」 、司馬相如的「綠綺」、蔡邕的「焦尾」。據說其中的「繞樑」是華元獻給楚莊王的禮物。「繞樑」的典故出於《列子》,說的是周朝韓國有一個著名的女歌手韓娥,在去齊國的途中盤費用光,萬般無奈之下,於雍門賣唱求食。她的歌聲凄美動聽,催人淚下,使聽者無不痴迷感動。韓娥離開之後三天,人們彷彿還聽到韓娥的歌聲回蕩在屋樑之間,令人回味。而此琴以「繞樑」為名,可見其音質之優美世所罕見。

華元留楚期間,了解到楚莊王愛琴如痴,就千方百計將 「繞樑」琴弄到了手中,遂將此琴獻給了楚莊王。華元送琴可謂用心良苦,目的是親近楚莊王,增進楚宋的關係,穩定安定局面。果不出華元所料,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樑」以後,整天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有一次,他竟然連續七天不上朝,把國家大事都拋在腦後。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楚莊王說:「君王,您過於沉淪在音樂中了!過去,夏桀酷愛『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樑』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他無法抗拒「繞樑」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樑」絕響了。

或許,九月圍城的慘痛經歷讓華元意識到了楚國的強大,華元一直致力於楚宋的結盟。華元作為人質留楚期間,通過公子側結交了公子嬰齊,與嬰齊十分要好。一日,聚會之間,論及時事,公子嬰齊感嘆道:「今晉、楚分爭,日尋干戈,天下何時得太平耶?」華元說:「以愚觀之,晉、楚互為雌雄,不相上下,誠得一人合二國之成,各朝其屬,息兵修好,生民免於塗炭,誠為世道之大幸。」嬰齊聽後,覺得十分有理,轉而問華元:「此事子能任之乎?」華元說:「元與晉將欒書相善,向年聘晉時,亦曾言及於此。奈無人從中聯合耳。」第二天,嬰齊把華元的話告訴了公子側。公子側說:「二國尚未厭兵,此事殆未可輕議也。」

五、華元弭兵

晉國、楚國兩大國之間連年征戰,各自損失極為慘重。宋卿華元得知晉、楚兩國有謀求媾和之意,就主動出來斡旋,促成晉、楚結盟。華元不但與晉國執政卿欒武子是好朋友,也和楚國令尹子重交好。華元在知道晉楚互派使臣之後,就在這一年的冬天,「如楚,遂如晉,合晉、楚之成。」華元奔走於晉、楚之間,以調解兩國的關係,終於促成晉楚和平相處。

其時,經過華元的努力,公元前579年五月,晉國的卿士燮與楚國公子罷、許偃在宋國的西門外會盟,史稱「宋西門之盟」(也稱「華元弭兵」) ,促成了秦晉結好。簽訂的合約是:「凡晉、楚無相加戎,好惡同之,同恤災危,備救凶患。若有害楚,則晉伐之;在晉,楚亦如之。交贄往來,道路無壅;謀其不協,而討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墜其師,無克胙國。」盟成之後,衛、魯、鄭等國國君赴晉受命(《春秋·成公十二年》記載:「夏,公會晉侯、衛侯於瑣澤。」瑣澤,晉地。)同年秋,晉遣[谷阝]至聘楚,「且[氵位]盟」;冬,楚亦遣公子罷聘晉,「且[氵位]盟」,相互承認盟約。十二月,晉厲公和楚公子罷盟於赤棘(晉地)。宋西門之盟一時得到了貫徹執行。

晉、楚兩國能坐下來談休兵停戰,是有各自緣由的。晉國不但有國內矛盾,它所領導的中原諸侯國集團中的秦國和齊國,也有起來同它爭位的意向。所以晉國想從楚國的對抗中脫身出來。楚國的日子也不好過。楚國的強敵——吳國在晉國的扶植下開始崛起,鬧得楚國不得安寧。晉、楚兩國都出現了麻煩,停止兩國長期的敵對成了共同的願望。

六、討伐盪澤

宋國發生了一次內亂。宋共公死了,司馬盪澤想要削弱公室,於是殺了公子肥。華元要討伐盪澤,可能引起同為宋桓公之後的魚、盪、向、鱗各族的反擊,所以華元認為自己無力討亂,嚴重失職。無奈之中,華元只好逃亡到晉國避難。

左師魚石想要華元回來。魚石考慮到華元功勞很大,也得國內民心,怕華元藉助晉國的力量再打回宋國,到時候宋桓公的後人在宋國就徹底完了,於是打算把華元勸回來。

華元到宋國,立刻討伐盪氏,得到國人的支持。盪澤被殺之後,魚石、向為人、鱗朱、向帶和魚府跑到睢水邊上住下了。魚石等人開始認定華元攝於他們的勢力,不敢討伐盪澤。後來怕華元進一步對魚、向、鱗族下手,於是也學華元奔晉的手法,跑到睢水,想要挾華元與自己定下盟約,保證不損害他們的利益。華元親自出馬請五人回國不成後,遂下定決心驅逐五人,所以有了掘睢水阻擋五人和派人守城的行為。五人要挾不成,想再回國已經晚了,迫不得已只好逃奔楚國。華元重新任命了賢明的大夫治理宋國。

七、為人寬容

宋國大夫華元率軍與鄭國作戰,兵敗被俘,得脫後回到宋國,又去監築城牆,被築城百姓嘲笑,說:」睅其目,皤其腹,棄甲而復。于思于思,棄甲復來。「華元讓司機說:「牛則有皮,犀兕尚多,棄甲則那?」百姓說:「從其有皮,丹漆若何?」華元說:「去之,夫其口眾我寡。」

八、歷史評價

司馬遷《史記》:「君子譏華元不臣矣。」真的如此嗎?縱觀華元一生,都在為宋國奔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團之翼 的精彩文章:

TAG:水團之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