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繼業:學生聚會感悟

李繼業:學生聚會感悟

同學的情誼永不變

 因為有你

多情流星 

00:00/00:00

近年來,原商都中學的學生們頻頻聚會。每次聚會,都會見到許多離別數十年的學生,他們雖然老了,但打開記憶的珍藏冊,曾經青春的容貌,還是能漸漸地與現在的他們聯繫起來。逢到這時,我的感情的潮水便奔涌不止!

四、五十年的漫長路程走過了,時代究竟給予了這一代人什麼?他們缺失的是什麼?得到的是什麼?為什麼會失去和得到?歸結起來,還是那句話,時代造就人。無論誰,都離不開歷史的沖刷和淘洗。在時代的急流澎湃中,盡其所能就足了,個人沒有或很少能夠自由選擇什麼,脫穎而出的佼佼者自然不會太多,大多數人還是普通的勞動者,名人名家只是少數,平凡者是多數。這是社會發展應當遵循的規律,教育也一樣,總是在不平衝的發展中前進,培育出人才絕對會有區別。我們既讚歎少數傑出人材,更讚美大批普通勞動者,因為他們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

這一代人,在半個多世紀的漫長歲月中,蹉跎歲月的磨練,鑄就了他們那一代人的胸襟和品格,這便是登高遠望,豁達大度,樸實、誠厚、吃苦耐勞。

他們在曾經的年代裡磨礪,在糠菜半年糧的日子裡成長,可以說經受了各種鍛煉,受到了各種考驗。在平凡的歲月里,坦然地面對人生,為共和國的發展進步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他們是我最佩服的一代學生。我和他們在不同年齡的層面上,沿著同一條路,一起走來。雖然看問題的視覺不同,感受也有所區別,但情感是共同的,也是相通的。

今天,讓我常常回味的是,那段難忘的的學校生活,與凝聚在其中的師生情誼。這個情誼,是他們在學生時代,由老師們給予的道德教育和知識傳授鑄就的,是老師們以身示範,身傳言教的結果。幾十年以後,當師生們重新相聚在一起的時候,同學們從不同角度憶及當初受到各種教育,和這些教育對自己人生道路的影響,深深地感受到,正是這種影響,讓他們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使他們一直踏實地走到今天。

期間,大家清醒地意識到,中華傳統的倫理道德教育永遠不能丟,這種教育貫穿於五千年中華文化而無終極,它是中華傳統道德教育的內核。丟失內核的教育是無為的教育。因此,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牢牢地把握。同時,也讓我進一步明白了,還是知識越多越好。當年,我們當教師的一心想多教給學生一些知識,這種無私的給予,既包含了做教師的良知,也是教師學識和功底所使然。

當然,師生相聚,大家憶及更多的是,四、五十年前,教師給予學生的知識和道德教育......我們在有說有笑中,也不乏傷感。過去雖苦,已經過去了,現在甜,卻已日漸西下。只有珍惜為重。看著今天的這些學生們,我最強烈的感覺仍然是,秉承中華傳統美德,拋棄東西方文化或經濟碰撞產生的、不和諧的東西,批判形形色色的對教育的不利傾向,應該是一個始終堅持的課題。以德育德,是人才培養的靈魂,換來的是學生更多的尊重。當然,知識的傳授,絕對不可忽視。這是人才培養的根本。授道解惑,對於教師來說,除了具有滿足學生求知慾望的學識儲備,還得會「授」會「解」,苦練基本功。

記得一位同行講,要做一位好教師,起碼要做三年基本功。一年憝悉教材,二年吃透教材,三年駕馭教材。僅掌握教材就需要磨礪三年。這樣,才能將教材轉化為營養,通過傳授,讓學生吸收。倘若學生掌握了知識,會運用知識和技能,那麼,他們的心田就會漸漸豐滿起來。學生成長,老師高興。而要做好這些,離不開教師的良知、道德和知識修養。事實說明,做教師容易,做一位好教師很難。回首昔日的校園生活,我們確實盡心儘力,把我們的所有,全力給予了自己的學生,甚至一點都不剩,儘管這樣,有時還覺得不夠。給予,是一種人格的力量,是一種良知的驅動,是一種道德的奉獻。今天,我們與這些學生們重逢在校園,站在他們中間,心裡涌動著的除了一股濃濃的師生情誼,還有一種做教師的驕傲和自豪感。因為我們曾經為他們付出過,關愛過他們,呵護過他們,在他們成長的路途上,有我們的許多汗水與淚水。

現在,無論他們是將軍、專家、教授、導師、作家,還是普通百姓,也無論他們身居國內還是國外,他們的心裡都裝著我們。依稀記得,當年,曾經給過某個學生一點經濟支助,挽救了他的輟學,今天都覺得欣慰;想法促成了一位家庭出身不好的學生復讀,一直讓我感到慶幸;為學生補課,踩著月光回家而無悔;為師生共同排練節目「居里夫人」、「青春之歌」而歡欣;為編寫《草本植物志》冒著酷暑在西山採集標本而愉悅;為學生高考突擊夜戰而興奮……

每每想到這些,記憶的閘門便會立即打開,跟著,那些激動的場景在我眼前徐徐閃過,這時,我便會沉浸在深深的懷念中,為自己找回些許安慰。我為自己曾經給學生們辦過一些小事而感到興奮,也為沒有辦好的一些事而感到遺憾,這些「陳年舊事」,往往在聚會時會被提起。往事雖如煙,但並不完全如煙,有些東西會鐫刻在心裡,永不褪色。苦澀和欣慰,歡快和惆悵,艱難和舒心,在一一向我訴說。聚會,通過老師和學生們的回憶,像一把把木梳把過去的事情都梳理得清清楚楚。

這讓我進一步體會到,教師的內含便是誠實加關愛,教師不光是教師,還要做學生的親人和朋友,這樣,才會在他們心靈深處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跡,一串經常閃耀著火花的印跡!尋常,我常常會不自覺地沉浸在「春繭到死絲方盡,臘燭成灰淚始干」的享受中,默默的,無言的享受,是一種最美的享受。時至今日,我想對我的學生們說的一句話是:一定要保重身體,常回家看看;孝順老人,多關心下一代。與此同時,我也深深地體驗到,耄耋之年,竟然有那麼多桃李環抱,可見我是一個最幸福的人。

如今,我更明白了教育的宏大意義,以及作為一個教師美好的人生價值。現在,我與我的學生多數都已步入了老年階段,雖說夕陽西斜,晚霞也有光輝,而且因為各自的擁有,顯得格外燦爛。何況,用奉獻與無悔划過歲月的地方,每一道印跡里,留下的,都是一種永恆的慰藉與懷念,還有驕傲。於我而言,我一生從教,搞了一輩子教育,擁有那麼多學生,他們都為共和國的繁榮昌盛做出了貢獻,有的甚至是傑出的貢獻。我自感足矣。學生有更多激動的感言,正如高中十八班聚會 ,里快執筆詩一首所云:

揮手惜遠別

不聞杏林喧

丙申得聚首

流景已摧顏

遠樹銜落日

斷弦續滿月

訴與鎏金白(同「杯」)

吾儕正當年(儕:輩)

譯文:

懷著難捨難分的留戀之情,我們揮手作別,

當時,連校園後面那片平日喧嘩的杏林那一刻都沉默了。

當猴年得以重新相聚的時候,

流水般的光陰已經改變了我們的容顏。

遠處,樹木熱情地擁抱著即將沉落的夕陽,

夜晚,圓月為我們接續上斷絕了多年的音訊。

舉起鎏金酒杯,我們大聲說:

我們還年輕,

同學之情還像當年一樣綿長...

作者:李繼業,筆名臘燭。蒙古族。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中學特級教師,2010年著作有《但等燭韻爛時》、2016年著作《晚來染得霜林醉》兩部。有散文、雜文、小說分別刊登於省、市級報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文商都 的精彩文章:

TAG:人文商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