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雞湯怎麼餿了?

雞湯怎麼餿了?

沒錯,我這裡說的就是心靈雞湯。

這個詞兒,看似國產。國人有喜歡喝雞湯的傳統,這是女人坐月子的不二之選。事實上,這個詞卻是真真正正的泊來品。

曾經有個美國大叔(傑克·坎菲爾德(Jack Canfield)),做了大半輩子的發財夢,可到了四十多歲還是負資產。有一天福至心靈,決定寫勵志書,也不知道要勵誰的志?書由一個個的小故事組成,拿今天的話就是雞湯文彙編。書名呢?想到他最愛喝的奶奶給熬的雞湯,就叫《心靈雞湯》吧——「心靈雞湯」誕生了。

「雞湯」上市,大獲成功。大叔發了。然後繼續熬湯,從大叔熬成老爺爺,熬了八十鍋好雞湯——八十本《心靈雞湯》系列書。雞湯賣到了全世界,有肯德基的地方就有心靈雞湯(這話是我說的)。老爺爺終成億萬富翁。現在他的官方身份是:世界頂級勵志大師。

鄭重聲明,不是廣告

這個故事好勵志哦!

要問他怎麼這麼能寫?當然是商業化運作了。注意:商業化!商業化!!商業化!!!他老叔組織了一個寫作班子,又向廣大群眾徵文講雞湯故事,貢獻故事的人還得簽字畫押保證這個故事是真的。

90年代之後美國大叔的雞湯系列也一本本地進入中國市場,中國人民也給美國大叔貢獻了不少銀子。這些書現在還在銷售。

這之後「心靈雞湯」成了一類文、一類書的俗稱。

而「雞湯文」一詞的流行,則要拜社交媒體所賜,尤其是微信的普及。雞湯文最適合網路時代的碎片化閱讀,最適合朋友圈的分享。

一段時間當中雞湯文可是朋友圈的主力啊,大夥一說出話就滿嘴的雞湯味。雞湯文那就是刷屏利器,吸粉神器。有多少10+的閱讀量就是靠它刷出來的。

可是好景不長,微信普及這才幾年啊,雞湯文就從大夥隔三差五被感動地流淚,到了一個個一臉的嫌棄。就好像那碗好喝的雞湯已經餿了。

這是為什麼?

人生迷茫,人心浮躁不安,就要尋求指引,尋求慰籍。也是由於浮躁,讓我讀幾本書找答案,哪有那閑工夫啊?趕緊教我一招,要立竿見影,馬到成功,脫胎換骨,立地成佛。雞湯文就有這功效,三五分鐘看完一篇,已經感動的稀里嘩啦,涕淚橫流了。句句說到我心裡了,說的太對了,說的太好了,太勵志了,太感人了,太、太、太什麼了。深度好文啊!這麼好的東西我哪能獨享呢,趕緊發到朋友圈。這跟拜大師拜活佛實際上是一個道理。

可是過了兩天,依然故我。沒關係,又一碗雞湯來了。再一次勵志,再一次感動,再一次稀里嘩啦。就像這個大師不靈,我再拜一個一樣。

八次十次,三十次五十次以後呢?有人的確改變了,但那是極少數,是偶然觸動了一個開關,就真的變了。大多數人呢?不僅依然故我,還落下個病——雞湯反胃。那些格言金句,也成了祥林嫂的阿毛。真正的好文章也躺槍,被當成雞湯被嫌棄了。

看你嫌棄不嫌棄?

我們看看這些雞湯文究竟有些什麼口味的。

有商業勵志味的。(被)出場的必須是商業大佬,什麼比爾·蓋茨、喬布斯、巴菲特,馬雲、馬化騰……。可是雞湯文不會告訴你世界上有個東西叫概率論,也不會告訴你那些成功典範是不是捧著「成功學」成功的。

告訴你一個秘密:成功學大師的成功是自己的成功,不是幫助別人成功,他們都是靠成功地販賣成功學成為成功學大師的。忽悠越多的人相信成功學,大師就越成功。但信徒是不能成功的,那樣就妨礙了成功學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大家如果喝一鍋雞湯就成功了,那後面的七十九鍋雞湯還賣給誰呀?

有人生導師味的:常登場的有白岩松,李開復,余秋雨(現在有點過氣了),于丹姐姐不能少。他們常說的是理想、情懷。你困惑於眼前的苟且,他指給你詩和遠方。等你拿最後的銀子買了一本《我的心得:痛並快樂著文化苦旅的世界因你而不同》,才發現眼前苟且的一碗飯都沒了,那碗心靈雞湯喂不飽肉體的肚子。

有幽遠智慧味的。出場少不了禪師和徒弟,上帝和信徒,還可以拉上非洲的古老宗教,美洲的古老傳說。不過內容和宗教無關,儘管時不時地會跩幾個宗教術語。這種類型通常要打擊一下你的智商,當然不能直接打擊,讓徒弟和信徒來扮演你。看完讓你醍醐灌頂:對呀,我怎麼沒想到?過後你卻發現,那些美美的比喻,智慧的對話,沒有解決你的實際問題,也沒有讓你智慧如禪師如上帝。

心理疏導味的。出場的常是一個一個的小故事,要是能配上漫畫就更好了,關鍵是一定要以金句結束,一定要!比如:「人對了,世界就對了」,「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學會傾聽是一種能力」,「父母的愛伴隨著我們一生,哪怕他們已經年邁」,……。不過這些真的幫不了什麼忙。下次你還是會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還可以有其他各種口味,不必一一列舉了。

既然統稱雞湯,總有些共性。它們是感性的,不必講理性,更不必講邏輯,變成一篇論文誰還看啊?它們觀點先行,再編個極端的故事,好像就證明了這個觀點,但不過是得到了你情緒上的認同。它們簡化曲解經典,兩萬多字的《老人與海》能概括成百來字的勵志文。它們給你講情懷,從來不告訴你情懷的代價。它們用詩化語言講些你早已明白的大道理,卻騙得你好像第一次知道了真理。它們告訴你什麼是對的,但沒法告訴你怎麼樣才能做到對。

它們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轉移視線,是各種精心打扮過的阿Q精神。它們不在於有沒有道理,而在於話說的是不是很美。它們用一堆包裝打扮過的正確的廢話,引起你的共鳴。共鳴完了就完了,什麼問題也沒解決。當成美文欣賞當然沒問題,可要認為這種文章會幫你成長,那你可真的就成長不了了。

而雞湯文之間還會互相打架的。

今天你看了一篇勵志文,告訴只要你比別人努力,你就能成功。你馬上恨不得一天工作25個小時。明天你又看了一篇智慧文,告訴你一天忙的不著家,你已經失敗了。你不陪父母,是為不孝;不陪愛人,不懂情調;你不陪孩子,是對下一代犯罪;你不去旅遊,是對不起人生。你一隻胳膊打了雞血,一隻胳膊注射了安定。

愛子之心終於讓你抽出時間陪陪孩子。一篇雞湯說,你要和孩子交朋友,要滿足孩子的願望,要快樂教育,要賞識教育,舉出若干的例子。另一篇雞湯說,你要嚴厲,要苦其心志,餓其體膚,由著孩子是對孩子不負責任,舉出若干的例子。

雞湯文看的越多,腦子越亂。

雞湯餿了,真的餿了。

可是我們當年(說是當年,也不過就是前兩年),怎麼就那麼喜歡雞湯文呢?前面說了,人生迷茫,人心浮躁不安。可這不過是個病症,把雞湯文當葯了,結果葯不對症。

其實我們本來就是雞湯灌大的。我們的上學時的課文,自己寫的作文,大半帶點雞湯味。不是雞湯也得解釋成雞湯。主旋律、正能量是必須的。「你怎樣理解……?」這樣的題目也是有標準答案的。我們早就在學校讀雞湯文讀成習慣了。

沒有紮根的人文教育,沒有系統的人格養成,沒有學會思考。沒有教育出成年人。

傳統教育下十四歲就自覺成人,當今教育下快三十了還被當成孩子。這怎麼能一樣呢?孩子嘛,總是要別人替他思考的。

企圖從雞湯文中得到答案,結果總是失望。何況雞湯文的寫手和我們受的是同樣的教育,自己也沒活明白。更何況越到後來,雞湯文越是一種商業化的產品。按照一定的套路編,目的就是引流吸粉。

這兩年雞湯太密集了,也變質了,終於厭膩了。

當然不是說情懷不重要,但情懷是要長期培養的。當然不是說成功不重要,但首先要真的明白什麼叫成功,這需要三觀做基礎。當然不是說智慧不重要,但取得智慧要大量的閱讀,長久的歷練。

要想活明白,就先放下已有的知見,從頭閱讀經典吧。你閱讀雞湯文的時間加起來,或許可以認真讀完多部經典了。

為什麼要你放下已有的知見,因為你已長期被雞湯浸泡了,中雞湯毒了。如果硬要把《論語》讀成雞湯,那就真的沒救了,就一輩子熬雞湯賣雞湯吧。

寫到最後,我惶惑了。這篇文章會被人當成雞湯文嗎?你要是轉發此文,千萬別加那四個字——深度好文。

往期鏈接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的所有原創作品,放棄版權,向一切人自由分享。

隨意寫隨筆,雜亂書雜談

追尋貴族的精神世界

甘於小民的市井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