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藥材:火麻仁

中藥材:火麻仁

藥材名稱:火麻仁

別名:麻蕡,麻勃,麻仁

採收加工:10~11月果實大部分成熟時,割取果株,晒乾,脫粒,揚凈。

藥用部位:種仁

產地: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

科:桑科

原植物:大麻

植物情況:一年生草本

高l-3m。莖直立,表面有縱溝,密被短柔毛,皮層富纖維,基部木質化。

掌狀葉互生或下部對生,全裂,裂片3-11枚,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兩端漸尖,邊緣具粗鋸齒,上面深綠色,有粗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氈毛;葉柄長4-15cm,被短綿毛;托葉小,離生,披針形。

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為疏散的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雄花具花被片5,雄蕊5,花絲細長,花藥大;雌花簇生於葉腋,綠黃色,每朵花外面有一卵形苞片,花被小膜質,雌蕊1;於房圓球形,花柱呈二歧。

瘦果卵圓形,長4-5mm,質硬,灰褐色,有細網狀紋,為宿存的黃褐色苞片所包裹。花期 5- 6月,果期 7一 8月。

火麻仁藥材性狀:果實呈扁卵圓形,長3-5mm,寬3-4mm。表面灰褐色或灰綠色,有細微的白色或棕色網紋,頂端略尖,基部有圓形的果柄痕,兩側有棱,果皮薄而脆,易破碎。種皮暗綠色,胚彎曲,被菲薄胚乳。子葉與胚根等長,乳白色。富油性。氣微,味淡,嚼後稍有麻舌感。

優等品以色黃、無皮殼、飽滿者佳。

火麻仁藥性:

【本經原文】味辛平,主五勞七傷,利五臟,下血寒氣,多食令人見鬼狂走,久服通神明輕身。今名麻勃(花粉),火麻仁(果仁)。

【產地】大麻處處有之,種者尤多,生圓形堅果,中含扁平之仁,即為麻子仁,入葯,其花粉即麻勃。

【性味】麻仁味甘,性平。麻勃味辛,性溫。

【主治】麻仁為滑潤,行血,除風,強壯葯,治大便燥,乳汁少,熱淋經閉。麻勃為除風,通經,健腦葯。

【別錄】麻仁治中風汗出,逐水氣,利小便,破積血,復血脈,乳婦產後余疾,沐髮長潤。

【開寶】主補虛勞,潤五臟,疏風氣,治大腸風熱結澀,利大小便。

【孟銑】取汁煮粥去五臟風,潤肺,治關節不通,發落,產後余疾。

【士良】主潤五臟,利大腸風熱燥結及熱淋。

【日華】補虛勞,逐一切風氣;長肌肉,益毛髮,通乳汁,止消渴,催生難產。

【用量】普通錢半至三錢。

【禁忌】大便溏者禁忌麻仁,患疔腫者忌麻勃,見之致死,用胡麻針砂燭盡為末,醋合敷之,可解。

麻勃藥性——主一百二十種惡風,黑色遍身苦癢,逐諸風惡血,治女人經侯不通。

【附方】

產後秘塞——老人虛秘,麻仁,紫蘇子等分,淘凈研細,再以水研濾取汁,煮粥飲之。

(本事)

月經不通——二三月或半年者,麻仁,桃仁等分,研勻,老酒浸一宿後,日飲一升.

發落不生——麻仁研汁煮粥頻食之。(聖濟總錄)

大風癩疾——大麻浸酒,研取白汁,濾去渣,納瓶中,煮數沸,每飲一杯。(聖惠)健忘——麻勃一升,人蔘二兩,為末,蒸令氣遍,每卧服一刀圭。(范汪)

【容川】麻仁油滑,而無辛烈之性,故但能潤降,不能速下。

味甘,氣平,性滑。入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足厥陰肝經。潤腸胃之約澀,通經脈之結代。麻仁滑澤通利,潤大腸而滋經脈。隧路梗澀之病宜之。

去殼,炒,研用。

【炮製】 火麻仁:除去雜質及果皮。炒火麻仁:取凈火麻仁,照清炒法(附錄Ⅱ D)炒至微黃色、有香氣。

【性味】 甘,平。

【歸經】 歸脾、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 潤腸通便。用於血虛津虧,腸燥便秘。

【用法用量】 9~15g。

【貯藏】 置陰涼乾燥處,防熱,防蛀。

【備註】 (1)常用於體質較為虛弱、津血枯少的腸燥便秘,可配合柏子仁、瓜蔞仁、郁李仁、等同用。

【注意】

1.《本草經集注》:畏牡蠣、白薇,惡茯苓。

2.《食性本草》:多食損血脈,滑精氣,婦人多食髮帶疾。

3.《本草從新》:腸滑者尤忌。【各家論述】 1.《傷寒明理論》:《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麻仁、杏仁潤物也。《本草》曰,潤可去枯。脾胃乾燥,必以甘潤之物為之主。

2.《本草經疏》:麻子,性最滑利。甘能補中,中得補則氣自益,甘能益血,血脈復則積血破,乳婦產後余疾皆除矣。風並於衛,則衛實而榮虛,榮者,血也、陰也。《經》曰,陰弱者汗自出。麻仁益血補陰,使榮衛調和,風邪去而汗自止也。逐水利小便者,滑利下行,引水氣從小便而出也。

3.《藥品化義》:麻仁,能潤腸,體潤能去燥,專利大腸氣結便閉。凡老年血液枯燥,產後氣血不順,病後元氣未復,或稟弱不能運行皆治。大腸閉結不通,不宜推盪,亦不容久閉,以此同紫菀、杏仁潤其肺氣,滋其大腸,則便自利矣。

4.《本草述》:麻子仁,非血葯而有化血之液,不益氣而有行氣之用,故於大腸之風燥最宜。麻仁之所療者風,然屬血中之風,非漫治風也,而其所以療風者,以其脂潤而除燥,蓋由於至陽而宣至陰之化,非泛泛以脂潤為功也。

5.《本草思辨錄》:仲景麻仁丸證,是脾受胃強之累而約而不舒。於是脾不散精於肺,肺之降令亦失,肺與脾胃俱困而便何能下。麻仁甘平滑利,柔中有剛,能入脾滋其陰津,化其燥氣。但脾至於約,其中之堅結可知,麻仁能擴之不能破之,芍藥乃脾家破血中之氣葯,合施之而脾其庶幾不約矣乎。夫脾約由於胃強,治脾焉得不兼治胃,胃不獨降,有資於肺,肺亦焉得不顧,故又佐以大黃、枳、朴攻胃,杏仁抑肺,病由胃生,而以脾約標名者,以此為太陽陽明非正陽陽明也。兼太陽故小便數,小便數故大便難,治法以起脾陰化燥氣為主。燥氣除而太陽不治自愈,故麻仁為要葯。

6.《本經》:補中益氣。

7.《別錄》:主中風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積血,復血脈,乳婦產後余疾。

8.《藥性論》:治大腸風熱結澀及熱淋。

9.《唐本草》:主五勞。

10.《食療本草》:取汁煮粥,去五臟風、潤肺。治關節不通、發落,通血脈。

11.《本草拾遺》:下氣,利小便,去風痹皮頑,炒令香搗碎,小便浸取汁服;婦人倒產吞二七枚。

12.《日華子本草》:補虛勞,長肌肉,下乳,止消渴,催生。治橫逆產。

13.《綱目》:利女人經脈,調大腸下痢;塗諸瘡癩,殺蟲;取汁煮粥食,止嘔逆。

14.《分類草藥性》:治跌打損傷,去瘀血,生新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藥材知識 的精彩文章:

TAG:中藥材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