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高傑圍攻揚州,偷襲黃得功,江北四鎮各藏心機

高傑圍攻揚州,偷襲黃得功,江北四鎮各藏心機

【崇禎十七年五月】

鎮帥不聽話

南京弘光政權成立之初,就設立了江北四鎮,做為南京的屏障。不過,四鎮的統帥,一個比一個不聽話。

東平伯劉澤清,字鶴洲,相貌不錯,「白面朱唇,貌頗美」,山東曹縣人,早年在遼東效力,任守備,崇禎六年升任總兵官,轄地主要在山東一帶。

崇禎皇帝活著時,身為山東總兵官的劉澤清就已經不聽號令,當然更不會把南明小朝廷放在眼裡。

廣昌伯劉良佐,字明輔,大同左衛人,《明季南略》中說他和高傑一樣,原本是李自成的部下,在高傑之後投降官軍,平時喜歡騎一匹花馬,外號「花馬劉」。

揚州文昌閣

《明史》中說,靖南侯黃得功是遼東開原人,號虎山,早年喪父,最早在遼東當兵,做過經略大人的親兵,崇禎九年以後升總兵官,主要在江淮一帶剿匪。

《明季南略》卻說他是鳳陽靈璧人,「貌偉,鬍髯兩頤倒豎,膂力絕倫」,這種鬍鬚倒豎的樣子很像猛張飛,又說他早年間只是一個趕驢的人,不知道哪種說法是實。

興平伯高傑,字英吾,米脂人,外號翻山鷂,原本是李自成的部下,後來與李自成的夫人邢氏私通,帶著她投奔官軍,受到孫傳庭器重。

《豫變紀略》記載,崇禎十六年秋天,李自成進入陝西之後,高傑逃往山西,升任總兵官。在澤州,高傑才知道督師孫傳庭已經遇難,命令將士們全體縞素,悼念孫傳庭。

《甲申傳信錄》中說,高傑在山西的軍紀極差,派兵把守澤州城門,婦女和財物都不許出城。從富紳之家勒索七萬多兩銀子,又到處搜索騾馬,然後跟隨監紀同知鄭之俊南下,回到河南。

明軍的軍餉供應,是有一套成熟的制度和體系的,比如一支明軍到達某個地方的第二天,才會有軍餉供應,就是《明史》中所說:「卒至之明日,汛地既定,而後乃給餉。」

問題在於,經過多年的戰亂,整個國家機器已經殘破不堪,地方和整個國家的財政已經破產,根本無法保障軍隊的糧餉供應。官軍只好自己想辦法,逼餉或者搶擄。

高傑的部隊也是一樣,從山西到河南再到江北,高傑的軍隊「沿途大掠」,影響極為惡劣。

揚州的亂局

江淮一帶比較富庶,高傑、劉澤清等人都想找一個好地方駐守。

高傑原本想率軍進入揚州,但揚州人聽說過他的壞名聲,不歡迎他,緊閉城門。

揚州百姓敢於這樣做,也和當時整個的社會氛圍有很大的關係。崇禎十七年四月,李自成在山海關大敗之後匆匆撤離北京。一時之間,河北、山東的許多地方處於權力的真空狀態,各地方「據城自保,結寨聚義」。

現在,揚州人也要保衛自己的城市,登城死守。高傑在城外殺人、搶掠,四月二十八日開始圍困揚州。揚州城裡一位名叫鄭元勛的進士認識高傑,願意為雙方調解,卻被揚州人殘忍處死。高傑大怒,下令加緊攻城。

除了揚州,臨淮、六合等地也出現類似的情況,劉澤清和劉良佐都像高傑一樣,率兵與當地人對抗。

太僕少卿萬元吉認為,出現這種局面,軍民雙方都有責任:軍隊缺少紀律約束,百姓越來越乖張,「民以兵為賊,死守不容;兵以民為叛,環攻弗釋」。

大學士史可法只好親自出馬,劉澤清、劉良佐等人接受調解,高傑卻把史可法留在自己的軍營中。史可法曾經想答應高傑駐守揚州,但黃得功不答應,認為自己身經百戰,立過大功,卻守在廬州那個窮地方。高傑原本是一個降賊,也沒什麼功勞,憑什麼把揚州給他?

史可法只好折中一下,把距離揚州四十里的瓜洲分給高傑,那裡地方稍小,但有城有水,可以自衛。史可法自己駐在揚州,同時讓黃得功移駐到儀真。高傑接受了這個條件,心中卻對黃得功生出不滿。

土橋之戰

在四鎮的安排上,史可法煞費苦心。四人當中,黃得功最為可靠,所以讓他鎮守儀真,這裡比較靠近南京。不太聽話的高傑和劉澤清就被安排在偏北的地方。

儀真

當時,登萊總兵官黃蜚率兵前往江南,擔心高傑半路上搗亂,請求黃得功幫忙,以防萬一。黃得功就帶著三百騎兵,從揚州出發,前往高郵迎接,結果在土橋這個地方突然遭到高傑人馬的伏擊。

伏兵來襲時,黃得功正在吃飯,亂箭如雨一般射來,黃得功慌忙跳上馬背,揮舞手中鐵鞭打倒幾十人。混戰當中,他的馬撲倒在地,趕快換乘部下的馬繼續廝殺。但寡不敵眾,隨從的三百人全部被殺,黃得功自己縱馬跳入一片破屋當中,僥倖脫身。

在伏擊黃得功的同時,高傑派出大隊人馬殺向儀真,顯然是想徹底搞死黃得功。黃得功逃回去,與大隊人馬會合,準備與高傑決一死戰。

史可法大力調和,正趕上黃得功的母親去世,史可法親自前去弔唁,藉機勸說黃得功。又讓高傑拿出一千兩銀子,並賠償黃得功的戰馬。黃得功吃了大虧,咽不下這一口惡氣,卻只能顧全大局。

本節參閱:《明季南略》、《綏寇紀略》、《明史》

江變(之十七)於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於左 的精彩文章:

南京推立新君,左良玉撫胸痛哭,誓死效忠

TAG:於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