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牛頓有沒有被蘋果砸中?

牛頓有沒有被蘋果砸中?

鄭渝川(書評人)

《牛頓的蘋果:關於科學的神話》

(美)羅納德·納伯斯、科斯塔·卡波拉契主編

馬 岩譯 中信出版集團

牛頓的名字,總是跟落地的蘋果聯繫在一起。這則軼事其實有很多疑點,美國科學史學家、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科學史與醫學史的希爾代爾榮休教授羅納德·納伯斯、《劍橋科學史》作者之一的羅納德·納伯斯與瑞士日內瓦大學研究院、國際期刊《科學與教育》主編科斯塔·卡波拉契主編的《牛頓的蘋果:關於科學的神話》一書挑戰了這個大眾最為熟悉的科學故事。

書中考證指出,牛頓是在臨終前才數次談起蘋果軼事的,這則故事被同時代的人們聽到之後,首先想到的是隱喻。西方傳說中,亞當和夏娃之所以會從伊甸園裡墮落,是因為被蛇誘惑吃了蘋果。牛頓因此被看成又一個亞當,要再一次帶領人們找到真理規律。換言之,牛頓很可能並沒有被蘋果砸中過腦袋,他說出蘋果的故事,其實也是在傳遞這一隱喻。

實際上,即便蘋果砸中牛頓腦袋的事情確實發生過,他也是在20年後才出版了萬有引力理論。有趣的是,牛頓同時還涉足了數學、天文學、光學、鍊金術研究。他是在年輕同事的催促下,才在1687年出版了《數學原理》。直到19世紀,隨著蘋果的故事開始廣泛流傳,牛頓才被科學史作家塑造為科學巨匠。

《牛頓的蘋果:關於科學的神話》一書邀請了全球26位來自於生物學史、醫學史、化學史、地質學史、科學與宗教關係史等多個領域的大家撰寫文章,逐一挑戰從古希臘到20世紀流傳甚廣的「科學神話」。所謂「科學神話」,指的是傳播和歷史記錄嚴重不符的故事——一般情況下,是由學界評價不高的科學史家以及熱衷炒作的通俗傳記作者,將科學如何發展、怎樣得出偉大發現的成果「授予」一個或幾個科學家,無視相關科學成果的得出往往是因一個科學研究階層的長期努力。「科學神話」很得大眾歡迎,因為這與政治、軍事歷史敘述中常常採用的英雄史觀相合。

本書也談到,誇大甚至捏造個別的偉大科學家的造詣和貢獻,還帶來了一種致命誤解——科學發明是少數偉大人物在長期孤獨的研究中得出的。這種的誤解對於吸引青少年加入科研,激發興趣沒有半點好處。而且,年輕的研究者也確實容易因此變得自傲,拒絕與團隊、組織建立合作。事實上,牛頓之所以會得出重要的科學發現,跟當時英國活躍著一批同樣擁有驚人創造力的科學家團隊,以及英國商業革命、殖民冒險後建立了全球貿易網路有關。以後者為例,牛頓通過貿易公司、傳教士、天文學家和其他領域的學者通報的信息,才得以掌握天文學等多個學科的轉換數據。英國的全球貿易網路對於達爾文發現生物進化的證據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至於21世紀的科研,更加不可能由個人長期閉門造車地進行。

「從古希臘直到科學革命,科學始終缺席。」全書開篇即挑戰了這個在科學史上幾乎成為了「定論」「共識」的說法。它完全是錯誤的——古羅馬時期,之後中世紀的中東和北非地區,還有歐洲部分地區,科學研究仍在持續,特別是中世紀時期的阿拉伯和波斯學者,還有文藝復興之前的西歐地區,大學大量湧現,培養出數量驚人的科學研究者。「哥白尼不是中世紀黑暗中的孤獨天才,也不是義大利的古文明成就了他。他是大學培養出來的成千上萬的學者之一,是大學把希臘、阿拉伯、拉丁等科學中的知識點重新整合教給了他們。更重要的是他們懂得要批判地繼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成都晚報 的精彩文章:

TAG:成都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