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叫東街口?福州這些地名的由來,你知道幾個?!

為什麼叫東街口?福州這些地名的由來,你知道幾個?!

原標題:為什麼叫東街口?福州這些地名的由來,你知道幾個?!


每每經過福州的大街小巷時


你是否想過為什麼要叫這個名字呢?


由來是什麼呢?


東街口

東街有著悠久的歷史。唐代始名左通衢,宋代改名鳳池坊,明代俗稱東街通衢,也稱左通衢,由此定今名。我們現在所說的東街口一般都是指靠近八一七路(東百)這邊的路口。



雙拋橋


傳說昔日有王氏男子與陶氏女子相好,父母不同意此門婚事,兩人便於月夜在此橋投河自盡殉情自殺。不過標準的說法應該是說此橋原名「合潮橋」,原先下接兩條河流,與之前的另外一座橋「發苗橋」合稱「雙拋」。



塔頭


塔頭路和塔巷不同,並沒有古塔,而是與動詞的「搭」有關。說的是明末戚繼光率兵抗倭到達塔頭橋頭的時候,領頭舉帥旗的士兵的頭被倭寇砍了下來,但沒有砍斷、還連著皮掛在那裡(是不是有點恐怖哇),但是他依然舉著旗幟向前沖。他的無畏行為鼓動了士氣,士兵們奮勇殺敵、勢如破竹,最終取得了勝利。為了紀念「搭頭殺倭寇」這一動人事迹,便將此地命名為「搭頭街」,最終諧音為「塔頭街」。



西禪寺


西禪寺作為福州的五大叢林之一,位於西郊怡山之麓,福州大學的旁邊。西禪寺始建於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梁,隋末損毀。於唐朝重新修建,寺名先後從「清禪」到「長慶」,再到最終與東南北禪寺對應的「西禪寺」,不再易名。


溪口


溪口指的是「鱔溪口」,傳說在閩越王王郢時,在這裡住有一條長達三丈的大鱔,王郢號「白馬三郎」 的三兒子,騎著一匹白馬和這條大鱔搏鬥,最終人、馬、鱔同歸於盡英勇犧牲。後人為了紀念白馬三郎,便修建了「白馬王廟「,同時將此地命名為「鱔溪」。


新店


自元代起,這裡成為了市區通往連江和羅源的重要通道,這條新路兩邊擁有眾多店鋪,俗稱「新店」,以區別於擁有店鋪的舊路。



南公園


南公園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是平南王耿精忠的私人園林「耿王莊」。後來耿精忠謀反失敗,此園也被毀滅。之後的閩浙總督左宗棠將這個廢棄的園林改成了「桑園」,左宗棠死後這裡還修建了一座「左公祠」。至於名稱改為「南公園」,還是要拜之前在「十四橋」里提到的許世英所賜啦。



五一廣場

五一廣場從宋代至清代都是練兵場,史稱「南校場」。到了1929年改成了體育場,1968年開始改建廣場,1970年5月1號建成,為了紀念這個時間就把名字改成了「五一廣場」。



于山


戰國時期有一個少數民族「于越族」來山上居住,於是就把他們住過的這座山叫做「于山」。



鼓樓


作為福州最重要的中心區的名字,鼓樓當然就更著名了。鼓樓始建於唐元和十年(815年),號稱「全閩第一樓」,為威武軍門。內置滴漏器計時和鼓角打更,成為全城最為矚目的城樓。


屏山


屏山的「屏」取得是「屏障」、「屏風」的意思,也就是形容這座山的形狀。屏山附近古迹眾多,包括著名的歐冶池和華林寺。


左海公園

我們通過左海公園來講「左海」。「左」是古時的「東」,「左海」也就是「東海」。這說明福建的位置在東海之濱,至於「左海」這個詞開始作為福州的別稱則是始於清朝的嘉慶年間。



鼓山


鼓山是福州著名的旅遊勝地,因為在它的頂峰有一塊像鼓一樣的巨石,每逢颳風下雨便會發出類似打鼓的聲音,所謂的「石鼓名山」就是這個意思。


旗汛口


清朝的時候北京旗營抽調官兵和家屬,南下進駐福州城。旗汛口就是兵營的大門口。


道山路


道山路因烏山上的「道山亭」而得名,烏山是道教勝地,上面還有紀念八仙呂洞賓的呂祖宮,山腳下還有紀念白玉蟾真人的白真人廟。



倉山

倉山古名瓜藤區,俗稱藤山;明朝洪武年間,有鹽商在江南橋(也就是相當於解放大橋的中洲島到倉山的這一段)南面的山上建立了鹽倉,名叫「鹽倉前」,藤山也隨之改名為倉前山,簡稱倉山。


西營里


我們由西營里這個地名來衍生開來,講一下福州地名中帶「營」的地名的總體來由。福州自唐朝以來戰事不斷,五代十國的閩國時期、明朝嘉靖年間的戚繼光抗倭時期、清順治的八旗入閩時期都有大量軍隊駐紮城內,直接催生了許多帶有「營」字的地名。可惜很多帶「營」的地名的歷史已經無從考證了,實在可惜。



仙塔街


仙塔街可真有住著神仙的寶塔么?並非如此,的確是有塔,是建於梁乾化年間的丁戊山安福寺的崇慶塔,這座塔俗稱「新塔」,在清末的時候毀滅。仙塔自然就是新塔的福州話諧音啦。


吉庇路


吉庇路則是「三坊七巷」最南邊的一條巷。吉庇巷的歷史典故也是頗有趣味:說的是朱熹的學生鄭幸之以典元的身份出任江西安撫使,政績卓著,鄰居們便稱呼此巷為「及第巷」。「及第」諧音「吉庇」,由此得到了這條巷的名稱。


佬葯洲街


佬葯洲街在台江農貿市場附近,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古街。佬葯洲街俗稱「老鴰洲」,因為這裡曾經是一片沙地,是烏鴉的棲息地。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說原稱是「老鷹洲」,福州話中老鷹稱為「佬葯」,由此得名。不管是烏鴉還是老鷹,都說明了這裡曾經的地理情況——是一片沙洲。


國貨路


國貨路的定名,說的是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洋貨充斥福州市場,導致民族工業紛紛破產,一批愛國之士號召大家「支持國貨抵制洋貨」。吳養賢先生在南公園內集資建立了「福建國貨促進大樓」用以陳列國貨,同時在路邊樹立了一座「請用國貨」的石碑。


中亭街


我們知道解放大橋的前身是宋朝頭陀王法助奉旨建造的「萬壽橋」,也就是俗稱的「大橋」。建成後在中洲島上建了一個亭子叫做「中亭」,後來又在北邊築了一座「泗洲亭」,由於交通方便,很快就形成了繁華的中亭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州小魚網 的精彩文章:

原來這些名人都是從福州走出來的!陳凱歌居然也是?

TAG:福州小魚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