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想喝茶?沒那麼簡單!

想喝茶?沒那麼簡單!

要想喝上一杯好茶並不是容易的事,除了要選擇正確的茶具和茶葉外,還需要有正確的泡茶步驟。

煎茶道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最早記述於唐代,有「吃茶」之說。流行於宋代。

法門寺出土的金質茶具,展現了唐代人「吃茶」的情形。茶葉經烘乾後碾成粉末,和水一起煮,在煮茶時有時會加入鹽等調料,喝茶時與茶葉一起喝下,所以又叫「吃茶」。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鬥茶道

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嘗,特別是要吸掉茶麵上的湯花,最後鬥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鬥茶的最後勝利。

工夫茶道

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餘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後來在安徽祁門地區也有盛行。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

泡茶的基本步驟:

1.溫具

用熱水沖淋茶壺,包括壺嘴、壺蓋,同時沖淋茶杯,隨後即將茶壺、茶杯瀝干。溫具的目的是提高茶具溫度,使茶葉沖泡後溫度相對穩定,不使溫度過快下降,這對較粗老茶葉的沖泡尤為重要。

2.置茶

按茶壺或茶杯的大小,往泡茶的壺(杯)里置入一定數量的茶葉。置入茶葉後,可以觀賞壺(杯)里的茶葉形狀與顏色。如果用的是白色蓋碗,則茶色與白色相映成趣,極具觀賞價值。

3.沖泡

置茶入壺(杯)後,按照茶與水的比例,將開水沖入壺中(茶與水的比例大致是1:50)。沖水時,除烏龍茶沖水須溢出壺口、壺嘴外,通常以沖水八分滿為宜。如果使用玻璃杯或白瓷杯沖泡,可以著重欣賞細嫩的茶葉,沖水也以七八分滿為度。沖水時有「鳳凰三點頭」的講究,就是將水壺下傾上提三次,這既是主人向賓客點頭致意,也能使茶葉和茶水上下翻動,使茶湯濃度一致。

4.春風拂面

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沫兒,把浮在上面的茶葉去掉,為的是在喝茶時不讓漂浮的茶葉進入口中。

5.封壺

蓋上壺蓋,用沸水遍澆壺身。目的是保存茶壺裡茶葉沖泡出來的香氣。

6.分杯

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方便加茶。

7.玉液回壺

將壺中茶湯倒入茶海,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茶海又稱為公道杯,取分茶公道之意。

8.分壺

將茶湯分別倒入每個客人的聞香杯中,茶斟七分滿,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9.奉茶

奉茶時,需要用茶盤托著送給客人,放置客人右手前方。奉茶的時候,主人還須用空餘的手做出請茶的姿勢,此時客人可用右手食指和中指併攏彎曲,輕輕敲打桌面,以表謝意。

10.聞香

這是客人開始獨自感悟的步驟,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茗杯中,輕嗅杯中余香。最好能做陶醉狀,以示對主人所泡之茶的欣賞和讚歎。

11.品茗

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不可急於飲用,而是先觀色察形,接著端杯聞香,再啜湯賞味。賞味時,應讓茶湯從舌尖沿舌兩側流到舌根,再回到舌頭,如此反覆二三次,以留下茶湯清香甘甜的回味。一杯茶應分三口輕啜慢飲。

看起來一杯好茶真的是來之不易,這麼多步驟,只為了讓茶的香味能完美的展示出來。

一杯好茶,來之不易,願你在品茗時能夠感受到茶道獨特的魅力。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