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紫光閣沒有地溝油:它見證了三百年中國的盛與衰

紫光閣沒有地溝油:它見證了三百年中國的盛與衰

1月7日晚,網上爆出疑似PG ONE粉絲群聊截圖,截圖內容顯示,多名粉絲誤以為「紫光閣」是一家「中餐飯店」,並提出「去投訴衛生問題」。第二天,「紫光閣地溝油」一詞在微博的「實時上升熱點」中展示了十多分鐘,但由於搜索量不足最終未能登上熱搜榜。無論結果如何,「紫光閣地溝油」已經足夠炸出另一番討論,畢竟,很多人似乎並不清楚紫光閣是什麼。」


紫光閣究竟是什麼地方?

從其誕生時間長短來看,紫光閣是中央國家機關黨建宣傳網網站名,於2001年正式開通。網站由中央國家機關工委主辦,以機關黨的建設和相關內容為主題,旨在利用信息網路技術,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傳遞中央國家機關黨建信息,交流探索機關黨建經驗和規律,推進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

時間再往前推,《紫光閣》還是中共中央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主管的雜誌,創刊於1993年10月。創刊以來,《紫光閣》雜誌記錄共和國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分析國家宏觀政策的出台背景,為提高黨員幹部隊伍和公務員隊伍素質服務。

不過,紫光閣怎麼聽都像是一個建築的名字。沒錯,作為建築,它的歷史還要向前追溯。紫光閣位於北京中海西側,始建於明代正德年間,初為明武宗朱厚照跑馬箭射之地,名曰平台。

紫光閣沒有地溝油:它見證了三百年中國的盛與衰

不過今天我們所見的紫光閣,大體上是乾隆二十五年和乾隆四十一年重修時的原貌,體量宏偉高大,閣面闊七間,前抱廈間面闊五間,是兩層重檐樓閣。閣前有四百餘平方米寬敞的平台,白石欄子,雕龍望柱。閣後建武成殿,並以抄手廊與紫光閣相聯結,形成了一個典雅、肅穆的封閉院落。 乾隆對修葺紫光閣十分重視,對紫光閣的陳設布置作了精心的安排。而它的存在,也見證了晚近中國以來的風雲歲月。


紫光閣往事

位於北京中海西岸的紫光閣,古稱太液池之濱。據史料記載,明代正德年間為一個四方平台,每年五月,明朝皇帝在此觀龍舟吃粽子,看御馬監的勇士彎弓騎射。清高士奇的《金鰲退食筆記》有載:「台高數丈中作團頂小殿,用黃瓦,左右各四楹,接棟稍下,瓦皆碧。南北垂接斜廊,懸級而降,面若城壁……」

後來廢台建閣,到崇禎時面貌已大不一樣,「閣甚高敞,樹陰池影,蔥翠萬狀,一佳景也。」名稱也變為紫光閣。

紫光閣在建築等級上遜於皇宮,但也是重要建築之一。閣面闊七間,前抱廈間面闊。屋頂用翡翠綠琉璃瓦,比一般綠瓦顯得晶瑩剔透。屋頂採用廡殿式項,前抱廈間則是卷棚歇山歇頂,在閣中腰又圈以綠腰檐。後面武成殿又是綠瓦歇山頂。整個樓閣的屋頂錯落有致,顯得十分富麗、莊嚴、玲瓏和美觀。紫光閣門前有寬敞的平台,面積約四百餘平方米,以白石欄杆圍以欄板。望柱雕龍,經過多次翻修,現在仍遺存有康熙年間雕刻的望柱頭。

到了清朝,「紫光閣」舊名得以沿用,門前空地還種植桃杏,春暖花開,芳香滿園。康熙皇帝曾重修紫光閣,每逢八月十五,會在此舉行比武射箭。比賽後,康熙賞賜優勝者金牌和銀牌,上刻「旗勝」二字,最優者得金牌。皇太后也曾在這裡避暑消夏。按清朝典制,每年新正皇帝例行賜外藩和蒙古王公宴。過去多在南海豐澤園,從乾隆廿六年以後,就移往紫光閣,直到清末。

紫光閣沒有地溝油:它見證了三百年中國的盛與衰

乾隆年間,出征西北、西南,屢戰屢捷。乾隆說這是「十全武功」,並自譽為「十全老人」。為了炫耀他的「武功之盛」,「文治之隆」,於乾隆二十五年下令重修紫光閣,在閣內繪功臣圖,刻御制詩。是年,平定伊犁回部獲勝,拓地兩萬餘里。首繪大學士傅恆及定遠將軍兆惠以下一百功臣圖於閣上,其中五十人由乾隆親手寫贊,其餘五十人命儒臣擬撰。

紫光閣沒有地溝油:它見證了三百年中國的盛與衰

1776年,乾隆平定大小金川大功告成,決定將紫光閣擴建為功臣閣,紀念為國家開疆拓土的功臣,陳列功臣畫像和相關戰史。一年後,改建完工的紫光閣便是如今所見的上、下二層樣式,後殿稱為武成殿。從此,紫光閣就成為了皇家軍事博物館,裡面懸掛著大學士定西將軍阿桂、定遠右副將軍戶部尚書豐升額等一百功臣圖於閣內,總計功臣像280幅。

紫光閣沒有地溝油:它見證了三百年中國的盛與衰

乾隆皇帝手書匾額

紫光閣內,正面壁間懸掛平定碑伊犁及平定回部告成太學碑文,左壁為伊犁全圖,右壁為回部全圖。東西廊壁懸掛平定兩金川告成太學碑文、兩金川全圖及告捷凱歌十首。閣上收藏得勝靈纛及俘獲兵器,正中繪平定西陲凱宴圖,左壁繪西陲獻馘圖,右壁繪平定伊犁郊勞圖。

紫光閣沒有地溝油:它見證了三百年中國的盛與衰

閣後有武成殿,乾隆題額「綏邦懷遠」,左右有配聯,上聯「兩階干羽欽虞典」』下聯「六律宮商奏採薇」。左右壁門張掛「開惑論」、「西師詩」。東西廡各十五間,內中陳列乾隆詩石刻三十六塊(現存三十塊),共刻詩二百二十四首。此後,形成一種制度,每逢正月十九日,皇帝邀請功臣進殿,設宴款待,隨即開放紫光閣,君臣共覽,炫耀武功。紫光閣到了清代同治、光緒時,曾一度做為皇帝接見外國使節的場所,但國勢日微,已不足道了。

1886年,慈禧決定擴建西苑三海。當時正努力興建鐵路的李鴻章為了贏取慈禧的支持,提議建造一條御用鐵路,讓從未見過鐵路和火車的慈禧親身體驗。鐵路的起點,就定在紫光閣。1888年,這條全長1.5公里、專供慈禧乘坐的小鐵路落成,稱為紫光閣鐵路。

紫光閣沒有地溝油:它見證了三百年中國的盛與衰

慈禧每天上午散朝後,就同光緒及大臣乘坐小火車去吃午飯和睡午覺,這節小火車也成了往返於皇家辦公室和御用食堂之間的擺渡車。為顯示等級,慈禧和光緒乘坐的車廂用黃綢窗帷,而其他車廂則是紅綢和藍綢窗帷。

這條鐵路運行了十餘年。到了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之後,對這條鐵路進行了破壞,拆毀了大部分路段。而紫光閣的門前,也插上了八國聯軍的旗幟,出現了荷槍實彈的外軍。

紫光閣沒有地溝油:它見證了三百年中國的盛與衰

紫光閣內的功臣像和陳列文物或遭破壞、或被搶掠,全部損失殆盡。如今功臣像留存在國內的,只有天津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兩幅。近年,紫光閣功臣像在海外屢有發現,如加拿大皇家安大略省博物館、德國柏林國立民俗博物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均有收藏。這些已發現的功臣像與原有的相比,不過是極少數,以後或還有可能再被發現,但大多數可能已毀於戰火了。

紫光閣沒有地溝油:它見證了三百年中國的盛與衰

之後民國建立,繼而軍閥混戰,紫光閣在幾十年里也基本無人過問,建築殘破不堪,1938年還曾被雷擊毀一角。紫光閣的由盛而衰,也是三百年來中國由盛而衰的縮影。


重獲新生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在周恩來總理的指示下,紫光閣進行了重新修繕,作為我國領導人接見和宴請外賓的場所。

紫光閣沒有地溝油:它見證了三百年中國的盛與衰

左起:朱德、毛澤東、陳雲、周恩來在中南海紫光閣前

在每晚的新聞聯播中,常會提及紫光閣。港澳特首赴京述職的場所,也正是此處。

紫光閣沒有地溝油:它見證了三百年中國的盛與衰

1993年,國家機關工委主辦的時政類月刊《紫光閣》創刊,如今已成為重要黨刊。此外,人民大會堂宴會廳東門廳也名為紫光閣,是國家領導宴請年輕俊傑的場所,寓意紫氣東來霞光朝元。不論是哪裡的紫光閣,都沒有地溝油半點容身之處。

那塊刻有乾隆諭旨的石碑,一度曾因「破四舊」的原因被棄掉,後來也是在周總理的親自過問下,將碑找回立於原處。

紫光閣沒有地溝油:它見證了三百年中國的盛與衰

周總理把這塊碑概括為「下馬必亡」碑。一國之青年,若忘卻上馬騎射的尚武精神,則其國危在旦夕。

如今的生活,也許不再如此希冀青年尚武,但青年該有的學識總應保留。最起碼,在投訴「紫光閣地溝油」之前,查查紫光閣有何來頭,對於這些自詡走在互聯網時代前沿的年輕人來說,並非什麼難事吧。

整理自:



鄧海春:中南海紫光閣史話;

談資有營養:紫光閣是宴請外賓的,不是請這群腦殘粉的;

網路資料綜合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