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把原子彈塞進了大炮!那個瘋狂年代的瘋狂「黑科技」

我們把原子彈塞進了大炮!那個瘋狂年代的瘋狂「黑科技」

「火炮乃戰爭之神」這句話在長達數百年間都是陸軍的無上教條,在導彈時代到來之前,火炮是陸軍最具效率的遠程火力投送手段。進入工業時代後,為了提高火炮的殺傷力和射程,一些超大口徑的巨型火炮開始登上戰場。這些巨炮直到核武器誕生後仍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世界上第一門能打原子彈的火炮---美國的M65原子炮。

關於M65「原子安妮」最著名的一張照片

核武器這一「戰略大殺器」出現後,美國三大軍種都想將其控制在自己手中,其中尤以剛獨立的空軍和財大氣粗的海軍為甚,為了爭奪「核大棒」海空軍斗得幾乎你死我活。低調的美國陸軍對於核武器的渴望也一點不差,相比空軍的核轟炸機、海軍的核航母,陸軍決定將巨型大炮作為核武器的投射平台。

合眾國號航母是美國海空軍爭奪「核大棒」進入白熱化的標誌

陸軍研製核大炮的想法以現在的角度來看絕不是最明智的選擇,但放在40年代末卻是無比恰當的決定。當時陸軍最為熟悉的遠程火力投送平台就是火炮,巨型火炮例如軌道炮等都已經有了幾十年的生產使用經驗,而且巨炮可要比核轟炸機和核航母便宜多啦。當然,要想短時間內設計出一款可以發射核彈,而又具備機動能力,造價又要適中的火炮並非易事,美國陸軍決定發揚「拿來主義」。

K5E"利奧波德"列車炮

美國陸軍看上的是納粹德國使用的K5E"利奧波德"列車炮, 這是納粹德國在二戰期間最具效率的陸上巨炮。K5E口徑283mm,炮管長21.54m,戰鬥全重達218噸。K5E在發射CR42混凝土爆破榴彈時最大射程可達61km,而發射火箭增程單則可以打到87km外的目標,這在當時是非常優秀的指標。除了射程大、體量較小之外,K5E列車炮的整體設計很緊湊,包括發射、裝填、牽引等系統一應俱全。

美軍在義大利俘獲的K5E列車炮

1949年1月,T124型火炮的設計工作正式啟動,瓦力福利特兵工廠在兩個月後就完成了初步設計。為了將核大炮系統重量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設計師在K5E的基礎上進行了大幅度縮水。首先是將火炮口徑降低為240mm,炮管縮短為11.71m,然後原本鐵路機動的底盤改為公路牽引,整體減重後,T124型火炮的總重控制在了44.5噸,可以說是脫胎換骨了。

T124型原型炮

相比火炮設計進度的一日千里,核炮彈設計組的情況卻不容樂觀,即便是新澤西州皮卡汀尼兵工廠接手後也是面臨極大的困難。首先當時的原子彈體積較大,要想塞進240mm的炮膛絕非易事,然後核炮彈在發射時需要承受17000轉/分的高速旋轉,所以相關核裝置的強度需要比「小男孩」的高出4000倍。皮卡汀尼兵工程的首席工程師羅伯特·M施瓦茨(Robert M Schwatz,瑞士裔)主持了核炮彈的設計工作,據說此公在五角大樓的一間辦公室內埋頭苦幹15天後就完成了W9炮彈的初步設計。

W9核炮彈

W9核炮彈是典型的原子彈,全長1.38m,直徑280mm,全重高達364kg,爆炸當量1.5萬噸。由於核炮彈直徑遠大於樣炮,樣炮T124的設計被推倒重來,新設計獲得編號T131。在T131火炮進入設計階段時,代號T72的炮架和M249/250的牽引車也在加班加點的推進中。其中M249/250牽引車的設計堪稱絕妙,這其實是核大炮一前一後兩個牽引車頭,兩者都有獨立的驅動和駕駛部分,像兩個火車頭一樣「背馱」核大炮機動,之所以編號不同,是因為火炮前後重心不一使得兩輛牽引車頭的結構也有所區別。

馱載火炮的M249/250牽引車,平頭為前車M249

1951年11月,第一套完整的M65原子炮系統交付美國陸軍,整套M65全長達26m,寬3.12m,全重83.3噸,也是人類歷史上最重的輪式機動火炮。雖然很多地方設計巧妙,但如此龐大的體型還是帶來不少麻煩,比如轉彎半徑驚人、起步加速操作麻煩、火炮重心過高、野外建立發射陣地流程複雜等。即便有著諸多使用限制,美國陸軍在M65未經發射測試的情況下搶購了2門火炮系統和33套牽引車。

GIF

M65發射W9核彈動圖

M65原子炮第一次實際發射W9核炮彈要等到1953年5月,當時五角大樓準備通過一場名為UPSHOT-KNOTHOLE的核試驗來震懾朝鮮戰場的中朝聯軍,M65的實彈射擊就是其中的重頭戲,而M65「原子安妮」的綽號也是在這場核試驗開始前夕流傳出來的。M65的實彈發射由唐納德·哈里遜炮兵中校通過一根6.1米長的炮繩拉動擊發,炮彈飛行19.2秒後在11km外空爆,巨大的火球和蘑菇雲隨即騰空而起。這標誌著核大炮這一核武器投射平台正式載入人類軍事歷史。

原子安妮的裝填工作都由機械完成

在試驗成功後,美國陸軍迅速組裝了第一個「原子炮兵營」,下轄三個發射連,每個連配備2門M65、4輛牽引車、8輛運輸卡車。為了在朝鮮戰爭談判中獲得更多籌碼,美國陸軍一度放出消息要將「原子炮兵營」部署到朝鮮半島上去。

M65的維護工作十分複雜

M65是美國陸軍野戰炮兵序列中最大、最重的成員,伺候這門「大殺器」也絕非輕鬆的活計。M65最終在1953年被部署到西德,共部署了2個重炮營,算入儲備一共有14門核大炮被部署在西德境內,另有6門部署在美國本土。

公路機動中的M65

50年代中期,M65又以連為單位被劃歸「五群制陸軍師」,由於下轄兩個連的「原子安妮」,所以又被稱為「原子陸軍師」。不過隨著大規模核報復戰略被北約摒棄,「靈活反應」戰略開始實施後「五群制陸軍師」在1963年正式撤編,而作為核心武器的M65「原子安妮」也一同走進博物館。

翻車的M65,這種尷尬的場景在西德部署期間並不少見

大名鼎鼎的M65隻在美國陸軍序列中待了十年,而這十年中收穫的評價大多也是負面的。除了火炮系統操作不便,故障頻出外,設計「粗糙」的核炮彈更是惡評如潮。由於設計年代較早,W9和後來改進型的W19核炮彈都缺乏有效的放射性屏蔽層,而且其機械引信的誤差極大,這讓操作M65的炮兵都對核炮彈敬而遠之。

1953年艾森豪威爾就職典禮遊行中的M65「原子安妮」

性能上的缺陷和美國核戰略的變化,使得M65這款明星武器始終沒能找到自己的精準定位,不得不在服役10年後就匆匆退役,對於一款火炮來說,十年的服役周期是十分短暫的。當然M65並非當時唯一的不幸者,一同黯然退場的還有MGR-1「誠實約翰」戰術核火箭和MGM-5「下士」液體戰術核導彈。代替它們的,是技術更為先進,使用更加安全的MGM-29「中士」固體戰術導彈。

中士戰術導彈,固體彈道導彈代表著60年代之後陸軍戰術武器的發展方向

M65「原子安妮」作為人類第一門核大炮,其歷史意義是毋庸置疑的,但其本身又帶有太多「原始」和「局促」的元素。比如牽頭研發此炮的美國陸軍高官多有二戰巨炮情節,技術基礎薄弱下強行催生的核大炮系統有著太多的BUG。不過美國陸軍並未放棄使用火炮發射核彈,但那些後來者都是通過203mm和155mm野戰炮來發射,並未研製專用的核大炮。

保存下來的M65原子炮

這裡是嚙花熊的防務觀察,本文系軍事自媒體號「嚙花熊」原創,首發於騰訊企鵝號,未經允許禁止其他媒體或平台轉載。本熊每天都會為諸君帶來不同的軍事解讀和裝備分析,喜歡就加個關注吧!關注「嚙花熊防務觀察」微信公眾號,查看更多軍事資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嚙花熊 的精彩文章:

這一小國曾設計的「科幻」戰機,美國專家看了都感嘆不已

TAG:嚙花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