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弱宋:造極之世

弱宋:造極之世

每天一本好書遇見美好生活

分享好書 陪伴生活

來自陳勝利的《弱宋:造極之世》

書摘

前兩天,我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以《水滸傳》為依據,批評宋朝是一個盜匪橫行、貪官污吏遍地、對內橫徵暴斂、對外卑躬屈膝這樣的一個朝代!然後,就拿到了一本以《弱宋》為名的書。作為學歷史出身的小編,其實一開始看到書名的時候是不以為然的!

但仔細看完全書才知道,作者陳勝利嘔心瀝血三十多萬字,實際上是想告訴讀者,兩宋其實並不弱,在某些方面被稱之為「盛宋」也不為過!

誠然,宋朝長期與遼、西夏、金、蒙古等少數民族對峙,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並先後亡於金、元。但它真的弱嗎?顯然並不是。

先說經濟,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的時候,曾達到16000萬貫文,即使後來南宋失去了半壁江山,財政收入也高達10000萬貫文。

這是個什麼概念?明朝在最好的時期,財政收入大約在1500萬兩左右,如果我們認為銀錢的一般兌換率為1兩白銀=一貫銅錢的話,那麼明朝的財政收入,不及北宋的十分之一,也不及南宋的六分之一。清朝比明朝好一點兒,比較理想的時候,歲入3000~4000萬兩,但仍然比不上600年前的宋朝。

再來說軍事,宋朝的戰鬥力,實際上也並不弱,它在對周邊游牧民族的戰爭中,都是贏多輸少,宋遼之戰、宋夏之戰、宋金之戰、宋蒙之戰,全數統計下來,宋朝的勝率都在70%以上。否則的話,這個國家早就玩完了!

更何況,秦漢以後,統治時間超過兩百年的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只有五個,漢、唐、宋、明、清!當代宋史學家王立群認為:在古代封建帝國制度下,一個王朝想要「做長」,比「做大做強」更難。你看看,秦朝很強吧?但它只存在了十五年;隋朝不差吧?也只有三十七年;元朝征服了歐亞兩個大陸,也就活了九十八年;而一個「弱弱的」宋朝,多年來沒少被別國侵略,但它卻頑強地存活了三百多年。這其中的諸多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我們知道,中華民族是個歷經磨難的民族,但它同時又有一種強大的修復能力。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的輝煌文明,都因外族的侵略而中斷,唯獨古老的中華文明挺了過來,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蹟。而宋王朝,就是在五代亂世的基礎上恢復重建並大放異彩的。

前人往往把五代稱為「最差」的時代,因為它戰亂不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歐陽修就曾感嘆道:五代亂到極點了!做臣子的殺害國君,做兒子的殺害父親,而那些士大夫們卻安享著國家俸祿,佔據朝堂,不知廉恥的人比比皆是。

可就在中國如此不堪的時候,歷史舞台上出現了三位英主,分別是後周太祖郭威、後周世宗柴榮、宋太祖趙匡胤。我們第一個要說的宋太祖趙匡胤,就和前兩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咱們先簡單了解一下前兩位君主,郭威和柴榮。郭威本是平民,從一個小兵發展為後漢的最高軍事將領,最後代漢自立。他是個英明能幹的君主,可代漢立周后沒幾年,就病逝了。他自己的親生兒子全部被殺,所以就把皇位傳給了妻侄柴榮,是為周世宗。

柴榮跟他的養父一樣,不僅精明強幹,而且節約簡樸,人民對他十分擁戴。

而趙匡胤,就是從柴榮手下的一個部屬,逐漸成長為柴榮最信任的人。

趙匡胤是個天生的將帥之才,不僅擅打仗,還具備相當的政治頭腦。有一次,柴榮親征淮南的時候,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正是前軍副都指揮使,在前線領兵作戰染了病,就先行返回了。

生病的父親半夜經過壽州時,得知趙匡胤正帶兵守著城呢,就傳呼趙匡胤說,你開一下城門,讓我進去住宿一晚。

給生病的父親行個方便,這事兒不難吧?可你猜怎麼著?趙匡胤不但不開門,還在城頭上說,父與子雖是至親,但城門的開閉是王事,要按規定等天亮後再開。父親沒辦法,只好拖著生病的身體等天亮再進城,第二天一進城就卧床不起,兩個月後,就病死了。

柴榮知道這件事後,自然很感動,破例把他提拔為殿前都指揮使。這下,有人暗地裡不爽了,趕緊跑到柴榮面前打小報告說,皇上您知道嗎,趙匡胤在壽州城裡掠取的金銀財寶,裝了好幾車呢!柴榮就派人去調查,一查才發現,哪有什麼金銀財寶,人家那幾車裡,裝的可都是書吶!

柴榮納悶兒了,問趙匡胤:「你是個領兵作戰的將帥,不是應該把心思放在治戎裝磨刀劍上嗎,你要這麼多書有什麼用?」

趙匡胤叩個頭,回答說:「臣沒什麼好計謀獻給皇上,現在受皇上的重用,常常感到自己能力有所欠缺,所以我買了這些書,好讓自己漲點兒見識,增加點兒智慧。」

這世上最可怕的事情之一,就是優秀的人,他優秀就算了,還比別人更努力,你說,老天怎麼可能不青睞這樣的英才呢?於是,老天給趙匡胤的代周立宋,提供了一個大好機會。

959年,周世宗柴榮駕崩,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柴宗訓,也就是周恭帝。柴榮在病危時,認為趙匡胤是個靠譜的臣子,以後可以幫兒子鞏固政權。但第二年,趙匡胤就發動了陳橋兵變,脅迫周恭帝讓位,改國號為「宋」,就這樣,中國歷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宋太祖出現了。

當了皇帝後,趙匡胤推行了很多有效的治國方針,獎勵農桑,減輕徭役,整頓官員制度,很快把國家近兩個世紀的戰爭創傷治好了,迅速把宋朝推向了繁榮,出現了「建隆之治」

我們回過頭去看趙匡胤的成長曆程,一個軍隊里的小兵,最後竟長成了盛宋的開創者,實屬不易。至於陳橋兵變這件事兒,其實沒有確鑿的證據來說個一清二楚,後人也沒有過多地去探究其中的細節。王夫之在《宋論》里說,堯舜禹之後,中國的盛世只有三個。第一個,是漢代的文景之治,但只堅持了兩代。第二個盛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但李世民一死,這個盛世也宣告結束。第三個盛世,就是北宋的盛世,這個盛世從太祖趙匡胤,一直延續到太宗趙光義,真宗趙恆,仁宗趙禎,英宗趙曙,歷經五世,堅持了一百餘年之久。而這個盛世,正是趙匡胤締造的。

所以王夫之給了趙匡胤極高的評價:「光武之後,太祖其迥出矣。」意思就是說,自漢光武帝劉秀之後,趙匡胤是最優秀的,宋朝正是在他手上得以誕生,並強大了起來。

講完宋代君主的故事,接下來咱們說一說宋代名將,岳飛

說岳飛是名將,不如說他是儒將。何謂「儒將」?就是指具有較高的儒家文化修養、有士大夫氣節的將領。《宋史·岳飛傳》里評論說,西漢以來,能打善戰的武將多了去了,但像岳飛這樣文武雙全、有勇有謀的將領並不多見。這是正史給予岳飛極高的評價,當然,也是恰如其分的評價。

岳飛雖然出身行伍,但他從小接受的是良好的傳統教育。他善詩詞,大家熟悉的《滿江紅》《小重山》就是他的代表作,一字一句,表現的都是治國平天下的情懷。他的書法造詣也很高,意態淳正,剛勁有力,是個綜合素養頗高的將帥。

岳飛打仗從不含糊,多次力克金軍,建立起了一支紀律嚴明、驍勇善戰的「岳家軍」。宋高宗趙構對他高度重視。

不過,重視歸重視,有一次,他也惹得皇帝不高興了。紹興七年春,原本宋高宗決定,把大將劉光世的淮西軍交給岳飛指揮,後來聽宰相張浚和秦檜的說服,又收回了成命。這就把岳飛領軍北伐的計劃打破了,所以他憤慨辭職,不經高宗批准,就擅自去廬山,為去世的母親守孝去了。

宋高宗聽岳飛竟然私自跑了,自然很不高興,這就好比是現代的職場,你是我的員工,你得好好上班啊,怎麼能因為我放了你鴿子,你連假都不請就跑了呢!

於是宋高宗立刻派人敦請岳飛下山,趕緊返回崗位。被宋高宗派去的李若虛整整勸了岳飛六天,才把岳飛給勸了回去。從這件事開始,宋高宗心裡就有了疙瘩。

後來,岳飛還做了一件犯忌的事兒。宋高宗沒有生育能力,所以以後要是傳位的話,根本找不到合適人選。有一回,岳飛聽說,金朝打算扶立宋高宗哥哥的兒子當傀儡,於是他就上奏宋高宗,請求宋高宗早點把繼位的人給定下來。

有個叫薛弼的大臣勸岳飛說,你跟皇上說這事兒,不太好,還是別說了。但岳飛不聽。果然,岳飛跟皇帝說了自己的想法後,皇帝立刻就駁回了他的建議,嚴厲地對他說:「你是個武將,不應該干預朝政!」

不怪皇帝不領情,皇帝也是有心病的。幾年前發生的一場兵變,差點兒害得他退位了,還失去了自己唯一的愛子,他心裡有陰影,才對武將有了防範意識。其實,皇儲問題不是不可以討論,但關鍵是,岳飛之前有不聽指揮的前科,皇帝對他的印象可以說是相當複雜,是厭惡,還是憤恨,說不清。

不出所料,一次,岳飛抗金取得了節節勝利,可正要與金軍進行最後決戰時,卻收到了宋高宗連發的十二道金牌,強令他打道回府。

這十二道金牌,就是岳飛冤案的伏筆。要知道,岳飛是主戰派,但宋高宗、秦檜等人一心想的是求和,而這一次,他們又準備答應金國議和的要求。金朝名將完顏兀朮(zhú)給秦檜寫了封信,上面寫著「必殺岳飛,而後和可成」。於是,在宋高宗和秦檜等人的策划下,精忠報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岳飛,被加以數條「莫須有」的罪名斬首。

有人說,假如岳飛像劉光世等人那樣,平庸一點兒,假如他不那麼剛直,明哲保身,或許宋高宗也不會下決心殺他。

王夫之的看法是,如果岳飛北伐成功了,幹掉金國了,就算回過頭來再把宋國滅掉,自己當皇帝,也未嘗不可。

但是,岳飛沒那麼干,因為他自始至終,都是那個堅持「精忠報國」的、固執的岳飛。

宋朝的武將優秀,文人也不含糊,我們接下來,就說一說宋朝文人的事兒。

我們知道,在唐宋八大家裡,有一家子人佔了三席,蘇洵以及他的兩個兒子蘇軾、蘇轍

蘇洵年輕的時候不好讀書,沒有賺錢養家的壓力,所以那時的他,頗有點兒李白、杜甫任俠壯遊的意思,走了很多地方,長了不少見識。後來有一次進京考試沒考上,才開始發奮讀書。

小學時,我們在語文課本上看到過王羲之吃墨水的故事,其實蘇洵也有相似的經歷。

相傳有一年端午節,蘇洵一直在書房用功,連早飯也忘了吃,妻子程夫人就給他剝了幾隻粽子送進去,順帶還放了一碟子白糖在書桌上。

中午,程夫人進來收拾餐具,低頭一看,粽子沒了,但那碟白糖還原封不動呢。然而卻在硯台周圍發現了不少糯米粒,再看一眼蘇洵的嘴邊,黑一塊兒白一塊兒,黑的是墨,白的是糯米粒。原來,蘇洵是把硯台當成了糖碟,直接把粽子往硯台里蘸了!

蘇洵多年的刻苦,讓他有了淵博的知識和驚人的才智,再寫起文章來,字字珠璣,古樸凝練,生動形象,很多學者都對他十分敬仰。

北宋嘉祐年間,他帶著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進京應試,又得到了歐陽修的賞識和舉薦,一時間,蘇洵名動天下。但他最傳奇的一面,要數對兩個兒子的教育和引導,以及對他們人生命運的洞察。

他在給兩個兒子起名字這件事上,就暗暗地投入了許多深意。他說,一輛車上的東西,比如車輪、車輻、車蓋、車軫什麼的,都各有用途,少了誰都不行。而車軾呢,似乎沒什麼用,可有可無。但一輛車如果少了軾,也就不能稱之為車了。

軾這個東西在古代,指的是車廂前面用作扶手的橫木,從外觀上看,有些張揚顯露。所以蘇洵在給蘇軾起名字的時候說了句話,「吾懼汝之不外飾也」,意思就是說,「軾啊!我最擔心的是你過分顯露而不會掩飾自己。」給他起字的時候,用的是「子瞻」,也是希望他做事要懂得瞻前顧後,小心謹慎。

而對於另一個兒子蘇轍,蘇洵比較放心,起名叫「轍」,字「子由」,意思就是說,你跟著別人走,就對了。

後面的事實也證明,蘇軾的坎坷,要比弟弟蘇轍的多得多。蘇軾熱情奔放,雖然才華橫溢,但張揚的性格讓他吃了不少虧。而蘇轍性格沉穩,貶也被貶過,但在激烈的政治鬥爭中,磨難相對來說要少一些,不如哥哥那樣引人注目,卻也沒有遭人嫉恨。

這兩兄弟性格截然不同,不過感情是好得沒話說。倆人是同科進士,是兄弟,是好朋友,也是政治上榮辱與共的好夥伴,從來都是互相扶持,共同進退。蘇軾因「烏台詩案」入了獄,眾大臣包括重病在床的曹太后,都為蘇軾說情,弟弟蘇轍呢,更是不顧自己的前途,上書宋神宗說,我要以自己的官爵為哥哥贖罪。對哥哥的信任和保護,讓宋神宗都有些動容。

蘇軾出獄的時候,蘇轍來接他,特地幹了一件事兒,他把自己的嘴巴捂住了。什麼意思呢?他是提醒哥哥,以後,一定不能什麼都說了,要對這次的「口舌之禍」引以為戒啊!

隨後,蘇轍在一家小客棧為蘇軾餞行。當時正是大冬天,寒風凜冽,蘇轍想起哥哥的命運,心中十分凄苦,連飯都咽不下。可蘇軾本人,卻早就把悲痛拋到九霄雲外去了,吃麵條吃得不亦樂乎,吃完後還拍拍肚皮大呼「好,好!」

蘇轍臉色一變,趕緊仔細查看了四周,回來暗示蘇軾,哥哥,你才脫離了生死之災,要注意三緘其口啊!蘇軾心領神會,乖乖地點頭表示同意。

蘇軾是性直放曠之人,是非曲直就是是非曲直,不屑於在黨派之間的鬥爭中東倒西歪,結果,被兩派視為異類,再次被貶謫。弟弟蘇轍一聽到這消息,立即連上四札,希望和哥哥一起外任。兄弟情如此深厚,讓旁人看了感觸頗深。

宋哲宗親政後,朝政出現重大反覆,蘇軾被貶到海南儋州,蘇轍被貶到廣東雷州。被貶的兩兄弟,兜兜轉轉多年,終於在廣西藤州相逢了。而這一次相逢,是蘇氏兄弟的最後一次見面。不久,蘇轍送蘇軾出海,兩兄弟就此訣別。隨後,蘇軾病逝,沒能見上蘇轍一面,成了他最大的遺憾。

蘇轍對蘇軾的心愿心知肚明,他死後,伴隨著蘇軾葬在了汝州郟縣均台鄉上瑞里,兩兄弟重新為伴。

或許是因為蘇轍的人情通達,生前的蘇軾,對蘇轍非常眷念。他每到一個新的地方任職,都會給弟弟寫信贈詩。他有詩寫道:「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豈是吾兄弟,更是賢友生。」對蘇軾來說,蘇轍是他一生中最重要、最依賴的朋友。

他從來不以為自己的才能高於蘇轍,常常說自己不如蘇轍。當時的人都認為,要論天下的文章,那肯定是蘇軾排在第一了,可蘇軾卻說:子由的文章其實勝過我,只是一般人不知道,才以為不如我。

而蘇轍對哥哥,也一直心存敬佩、感動和心疼。他說,自己從小和哥哥一起讀書,一天都沒有分開過。小時候,每次和哥哥一塊兒出去玩,遇到要爬山、淌水之類的情況,都是哥哥捲起衣裳先上,對我愛護有加。

蘇軾一次次被陷害被貶謫,蘇轍憤憤不平:東坡何罪之有?不過就是名氣太大了!在《東坡墓志銘》中,他更是深情地寫道:「扶我則兄,誨我則師。」

古今中外,不知多少人為了權利、金錢,或者美色,父子反目、兄弟成仇,而蘇軾蘇轍,成了歷史上少有的令人羨慕的兄弟。這與父親蘇洵的教導有關,也跟他們自己後天的自我修鍊有關。他們是真正有知識,有德性的人,這種人,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才稱得上是「優質偶像」吧。

咱們現在回顧一下宋朝,如果再問你對於宋朝的印象,你還會說它弱嗎?

的確,宋朝疆土遠不如漢、唐、明、清那麼遼闊,還兩度遭遇傾覆,但它的文化,卻不輸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站在精神層面,站在文化的立場,宋朝不是「弱宋」,堪稱「盛宋」

這不是對宋代的過度美譽,關鍵在於,我們怎麼看待精神文化的價值。

一個存在了三百多年的朝代,在精神文化層面做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柳永、李清照這些名字,我們都再熟悉不過了。《清明上河圖》《寒食帖》《水滸傳》這些文化藝術,至今仍在滋養我們的靈魂。指南針、活字印刷術,是當今高科技的奠基石。王安石、宗澤、文天祥……豐滿了整個民族的精神史。在各個領域,宋朝都創造了自己的極致。而這些極致,足以顛覆這個「弱」字。

更何況,宋朝的寶貴財富,還遠不止這些。上至天子,下至群臣文人,都站在自己最合適的位置,堅持著自己的風骨,守著自己的精神。

而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需要的就是這種精神,一種為了實現某種價值肯於放下一切的精神,這種精神,叫做信仰。而宋人,是有信仰的。

閱讀推薦

《弱宋:造極之世》

作大者:陳勝利

推薦指數:5星

分享好書

陪伴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仁仁閱 的精彩文章:

你可以愛得更智慧

TAG:仁仁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