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匠人·常青藤「海歸」,以千年前的盛唐時代工藝,打造屬於中國的奢侈品

匠人·常青藤「海歸」,以千年前的盛唐時代工藝,打造屬於中國的奢侈品

箱包為序,跨越千年時光,發起一場關於唐朝文化的「文藝復興」。

2017年5月,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在北京舉行,

作為當今國際最重要的合作項目,

29位外國元首、政府首腦,

以及來自130多個國家,

近1500名各界貴賓出席。

作為東道主,

中國自然也拿出最好的禮物待客,

於是國禮備選名單上,

中國最優秀的品牌和產品被集中在一起,

沒人能想到一個剛剛創立兩年的品牌,

竟然也赫然在列,

這個品牌就是「端木良錦」。

端木良錦,

聽起來像個日本名字,

事實上,這個品牌跟日本沒半點關係,

「端木是端正的木頭,

良錦是優良的錦緞,

我們的產品都由這兩種材料製作,

這也是我們與其他品牌最大的不同。」

創始人祁天這樣解釋名字的由來。

什麼?木頭手包?

是的,你沒聽錯,

端木良錦的手包,

完全都由木頭做成,

採用傳統純手工木鑲嵌工藝來製作。

每一塊木料都要磨平、切割,

然後嵌入挖好的凹槽,

嵌入不同色彩的木料。

GIF

GIF

這種鑲嵌手法工序極為複雜,

一朵拇指指甲大小的六瓣花,

大約需要15片細小的木料,

一隻滿工嵌花的手包,

需要758塊木質零件。

即便引入了車銑刨鑽全套機械,

做出一隻滿工嵌花木作手包,

仍然需要22個流程,194道工序,

並且鑲嵌誤差要被嚴格控制,

在0.1毫米之內。

如此精工細作,

也難怪它能入選國禮。

三位創始人李淵君、李煦、祁天

事實上,端木良錦不止工藝是一絕,

它的創始人也是一絕。

品牌的三位創始人都畢業於美國常青藤大學,

卻甘願回國做一位小小「工匠」。

為什麼如此不走尋常路?

這樣從創始人之一祁天說起。

祁天,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學專業,

原本可以安安穩穩的做一名建築設計,

但他偏不走尋常路,

為了圓夢做上了「木匠」的道路。

年幼時,祁天特別喜歡畫畫和做手工,

為了能把兩個喜好結合起來,

他把上清華大學建築系作為人生目標。

後來,他成了清華大學建築系的高材生,

並獲得到美國常青藤院校之一,

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的機會。

沒想到畢業之時,竟然遭遇車禍,

從此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我和妻子李淵君在美國考駕照的時候,

被一個黑人開著租來的寶馬撞得很嚴重,

當時在病床躺了3個月,

這3個月我想了很多,

要不要去像個木頭人一樣做建築設計,

被甲方、資本操控,

做自己不喜歡的設計?」

出院後,祁天做了一個膽大的決定,

放棄繼續找工作,帶著妻子,

用一年時間走遍美國。

他們走了48個州,100座城市,

採訪了很多都市人,

餐館老闆、清潔工人、睡在橋頭的乞丐,

以及美國前總統卡特,

拍了幾萬張照片,

寫了30萬字的日記和文章,

最後寫成了一本書《這不是旅行》。

也是因為這場旅行,

祁天和李淵君愛上了

這種「前途未卜,卻一直前行」的狀態,

旅行中關於人生的思考,

也激勵了他們選擇回國創業的信心。

祁天從小就喜歡收藏古錢幣,

大學時期的飯費都省下來,

都拿去買了青銅方孔錢幣。

回到國內後,

想給自己的古錢幣買個收藏盒的他,

卻發現市場上根本沒有這類產品,

甚至於有些價值百萬、千萬的藏品,

也是隨便用衛生紙一包,裝進塑料袋裡。

不甘心就這樣放棄,

祁天決定自己動手設計一個。

學習建築設計出身,

設計起藏品盒這樣的小物件,

自然不在話下,

可是拿著自己設計好的圖紙,

跑遍了北京周圍的工廠,

做出的成品質量依然差強人意。

無奈之下,

他只能買了砂紙和打磨機自己打磨,

之後,雕刻、鍛造……

就這樣從一張砂紙,

到組建起整個生產團隊。

五年時間,他和妻子,

將自己製作的藝術藏品包裝盒,

在收藏圈裡打出了名氣。

在一次古董展覽中,

祁天見到一把藏於日本的唐代紫檀木畫槽琵琶,

那一刻,他被唐代木鑲嵌工藝的美深深折服,

「唐代藝術品上,

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異域風情,

那時的審美無拘無束,

各種顏色紅綠黃,

各式材料貝殼螺鈿都可以使用。

這種包容力先給人一種震撼力,

然後是一股暖流,

讓人感受到萬邦來朝的大國風範。」

從那一刻起,

他又有了一個新夢想,

把盛唐的審美帶回到人們生活里。

2015年,祁天端木良錦品牌正式創立,

唐代龜甲紋樣盒

唐代漬紋楓菱格紋樣供盒

唐朝紫檀木供箱

來自古老的敦煌壁畫的「寶相唐花」,

來自唐朝紫檀木供箱上的「瑞鵲」,

來自唐代漆盒上的龜甲紋樣和漬紋楓菱格紋樣……

端木良錦產品的很多元素取自唐代古物,

但在他的設計下,

這種美似乎是穿越時間和距離而來,

置身現代毫無違和,

復古而具西洋感,

細看紋樣,又有悠靜的東方韻味。

但這樣的美也是有代價的。

先要在世界多個地區的優質木料中選料,

接著根據不同木性,決定順紋加工、戧紋加工或是十字加工……

最後一道工序,整體外形的切削和打磨,

既要將包身打磨出適手的弧度,

又要讓包體平滑到可以映出筆直的燈管,

才可交付,為達到這個標準,

光打磨就大約需要72個小時。

在端木良錦,

每一個流程、每一道工序都力求做到極致。

祁天在工作室里,設置了一面「手包之牆」,

整面牆呈幾何形狀鋪展,

這牆的作用不是產品展示,

而是「廢品紀念」。

只要祁天和搭檔們看出一點瑕疵,

無論是否已經進入最後的工序,

都難脫「上牆」的命運。

如今,端木良錦從最初3個人發展到9個人。

吸引來國際一線品牌接洽合作,

成為中國真正的「奢侈品包」。

「每一個時代流傳下來的、

收藏在博物館裡的精工細作,

代表著那個時代的審美與技術所達到的水準。

我們並不知道,

今天悉心手作的手包會不會成為被時代認可的經典。

我們只是懷著虔誠、恭敬的心態

對待每一塊木頭、每一尺織錦、

每一張圖紙、每一個手包。」

隨心而動,堅定而開放,

是建築設計師也好,

是手工匠人也罷,

祁天通過端木良錦呈現的

是手藝的,也是藝術的,

在方寸之間重現盛唐文化的明朗與包容,

也代表了當代中國青年人有容乃大的大國氣度。

正午文化:你學習的專業是建築學,為什麼從事起了箱包設計和製作了呢?

祁天:從小我就把考上清華大學建築系作為我的人生目標之一,因為我自幼喜歡繪畫,又愛動手做東西,曾一度痴迷軍事模型,而建築學恰好把美術和製作結合起來,於是我就選了它。然而五年大學讀下來,我漸漸發現現實和理想並不是一回事,建築受制於甲方、資本以及太多其他的東西,操控它的尺度太大,完全不能被個人的雙手駕馭,而我喜歡那些能於鼓掌之間,日日推敲琢磨的學問,所以就從研究建築設計轉向了研究盒子設計了。

正午文化:你給品牌取名「端木良錦」,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嗎?

祁天:端木指的是端正的木頭,良錦指的是優良的錦緞,這是構成我們產品的兩種基本元素,之前我們在用這兩種材料做木匣,現在我們在用它做手包。用這兩種材料,以中式審美的角度開發手拿包的品牌,只有我們一家,這是我們最顯著的特點,也是我們與其他品牌最大的區別,因此我給品牌取了這樣一個名字。

正午文化:你覺得端木良錦的箱包比其他品牌箱包有什麼優勢?

祁天:我們的工藝重心在木頭上。作為代替皮革的一種材料,我覺得木頭可以給人一種很強的「相伴相依」的感覺。也就是說它會跟人產生一種伴侶關係。比如你有兩雙筷子,一雙是塑料的,一雙是木頭的,你覺得哪個能用得更久?一定是木頭的。因為每段木材都曾是個生命,即便這個生命被砍下來做成了器物,它依然帶著那種氣息,擬人化一點講,就是帶著「人味兒」。皮革也具有這種優勢,但皮革太容易老化,而木材抵禦歲月侵蝕的能力很強,在不斷使用中,隨著光澤越來越溫潤,手感越來越熨帖,它的「人味兒」不減反增,這一點比皮革強。

正午文化:端木良錦手包的設計中,使用了一種唐代木鑲嵌技藝,這是一種怎樣的工藝?發展的現狀如何?

祁天:唐代的木嵌工藝原理很簡單,就是在木頭上挖槽,然後把另一種顏色的材料嵌進去。這種工藝發展到明清時代,就是我們熟知的百寶嵌。唐代木嵌工藝的高度,在於設計,而非是工藝,圖案設計極為靈動。明清時期百寶嵌注重工藝,忽略了設計,反倒沒有了唐代作品給人的震撼感。所以我們從唐宋遺物為借鑒,將這種傳統工藝與現代時尚嫁接,讓它能夠煥發新生。

·

·

·

END

祁天

端木良錦聯合創始人,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學專業。

李淵君

端木良錦聯合創始人,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工程系,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電子工程學院。

出品人│王波

主編│劉愛萍

首席執行│穆霖 首席記者│張爽

編輯│王小軒高原 李晨璐 田小摔

視覺總監│杜放 視頻監製│李小姣 設計│劉垚 李心彧

◎本文由正午文化原創,轉載請註明◎

加入我們,一起向有情懷的生活邁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午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正午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