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7年我讀完了100本書,想跟你聊聊閱讀這件小事

2017年我讀完了100本書,想跟你聊聊閱讀這件小事

這是公眾號的第三篇推送。

標題由美麗善良的張楠小姐姐友情提供,在這裡對她表示感謝!

今年成功讀完了100本書,包括29本社科相關,24本心理相關,19本哲學相關……

列為「讀完」的最低標準都是通讀,略讀、跳讀或者看了三分之二沒看完的書都沒有計入。一百本里有一百多頁的小冊子,也有近千頁的大部頭。

今年最厚的《第二性》

這100本書中,有98本我都至少發了一條朋友圈寫了簡短的感想或是推薦語。一年下來,非常多人和我說:

你哪裡來那麼多時間讀書?

你讀書為什麼讀得那麼快?

怎麼樣才能讀那麼多書,我一本書都讀不完。

所以今天就和大家談談閱讀這件小事。2018年,大家一起做個文化人

在昨天讀完第一百本書的時候,有人問我是不是有閱讀計劃。

我的答案是,「沒有!」。

我在年初的時候其實根本沒有想到今年會讀一百本書這個數量,一直到年底的時候,我才發現,今年讀了那麼多本,乾脆讀完一百本吧!

五月份的時候,我還在空間里默默嘲諷了一波:

有人說新的一年要讀一百本書,現在都沒什麼動靜了,而我已經讀了48本書了。

我要強調我沒有閱讀計劃,不是想裝逼,而是想要強調,讀書需要成為一個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不需要有太大的負擔

《道德經》裡邊有一句話,「反者道之動」,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事與願違。

倘若設定了事無巨細的計划去達成閱讀的目標,因為各種意外,又或者一開始計劃的不合理,你讀的書可能比沒有計劃還要少得多。而我們如果只是使勁追求閱讀的數量,又可能喪失了一開始閱讀的目標,只去讀那些薄的、容易讀的書。

朱偉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

就是出「戀練有詞」單詞書和課程的那位新東方老師。

他說的那句,「少一些功利主義的追求,多一些不為什麼的堅持」,還是非常有道理的。

當年,他讀著法學,卻把外研社那本詞典翻爛,做滿了筆記。舍友問他幹嘛,他也說不出什麼理由。但這卻是他今天能賣百萬冊單詞書的基礎。

讀書也該是這樣,如果我們有辦法首先做到不為什麼的閱讀,反而能夠更好地閱讀、讀更多的書。

我用「閱讀這件小事」做標題,就是因為,現在好多人都把閱讀看得太重了。

讀書要是變成一種必須要完成的工作,那讀書真的是太難了。挺好一本書,說不定就會因為老師指定你哪天前讀完就變得沒趣。

有人看我三兩天就能讀完一本書,都非常驚訝怎麼能讀得那麼快。可是我們來算算自己看一本書的絕對時間。拿我今年讀的第99本書來講,其實就125頁,即便一頁要讀一分鐘,讀完也只要125分鐘。

三天抽不出125分鐘的空閑時間嗎?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個答案都是否定的。

很多時候,都不是一本書有多難讀,我們的時間有多緊張,又或者是我們定力有多差。而是說,我們的被「閱讀」這個詞嚇跑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們缺少一些非常純粹的、愉悅的閱讀體驗,我們很容易把閱讀當作一個苦功夫。

可閱讀並不該是苦澀的。即便有苦,也該像茶一般還有沁人心脾的回甘。

那我們該怎麼做呢

答案特別簡單,就是讀你喜歡的書

順著喜歡的書,循序漸進地讀,去讀更多的書,再慢慢去讀原來你不會去讀,可現在會想要去讀的書。

可能你喜歡讀王小波的《黃金時代》,於是去讀了王小波其它的作品,因為實在喜歡王小波,溯源而上便讀了王小波喜歡的奧威爾和卡爾維諾。又或者你特別喜歡手上幾本田野調查的書,就可以點開豆瓣一類的網站看,「喜歡讀……的人也喜歡……」。

當然,我們也可以給自己閱讀限定一個範圍,譬如在社會學這個範疇內,先去讀那些入門的、易讀的小書。這時候就該去找那些特別體貼的書單,從難度或說某種進階的順序來推介書本。

下面這個書單我就特別喜歡

黃健,社會學如何入門:答小磊(https://zhuanlan.zhihu.com/p/19573246)

很慶幸我是從他推薦「費孝通的《鄉土中國》,林耀華的《金翼》,黃樹民的《林村的故事》,吳毅的《小鎮喧囂》」看起的。

假如別人上來就給我推薦了布迪厄的《區分》還有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那今天的我不可能一年能讀29本社科相關的書,早就沒興趣了。

從這些經典又不難的書看起,我才會覺得社會學非常有趣,才會把《瘋癲與文明》一類其它人看起來非常複雜的書讀得津津有味。

還有另一個讓人喜歡閱讀的方法,對我來說特有用。

說什麼書中自有黃金屋太不直觀了。還有什麼讀一本書就是和偉大的人對話也太抽象了。

我們就來算賬。

百度一下,社科類的研修班要多少錢;百度一下,請教授過來開個講座要多少錢。

基本沒有低於一千的。

再去搜搜關於心理學、心理諮詢的那些研究班,那都是上萬了。

而我們讀書,三十幾塊錢,不用趕路,不用在開會地點邊上開房,還可以反反覆復地看那些人花好多錢才能聽一次的東西。

特別是那些平易近人、用心良苦的書,你就感覺世界上最頂級的教授在給你上私人課程。

又或者是小說,想像一下有人準備了一整年,甚至好幾年,就為了現在對著你好好講這個故事。

賺翻了有沒有!

還有微信讀書,每讀半個小時就獎勵價值一元的書幣。對於買書花特別多錢的我來講,真的是特別好的激勵。

雖然感覺挺俗氣的,但是讀書真的是相對來說成本特別低的學習方式、娛樂方式。不管我們身在何處,受到什麼樣的教育,有什麼樣的背景,感謝發達的工業,我們基本能讀到一樣的書,就看我們會不會去把握它了。

好多人都有一個特異功能,再忙都能抽出時間來刷微博/刷朋友圈/看視頻/打遊戲。

如果閱讀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讀起來不是在完成任務,我們也能夠像做其它事情一樣抽出時間來。對我來說,看書就是非常好的娛樂,那我其它娛樂項目的時間自然會有減少,閱讀的時間也就擠出來了。

一本書怎麼讀

我看過不少關於閱讀技巧的書,蠻多書都會推薦一個方法:

用手指或直尺,在每一行滑動。

有人說這是符合視覺規律的,特別複雜,反正就是說有用;還有一個教授是這麼說的,可以「為句子划出了邊界,讓你閱讀只能一次一句地步步為營」,「不會再總是惦記著一篇文章中有多少頁要讀,……,也不會再有機會在散漫閱讀中開開小差。」

雖然覺得這個法子太形式了,也多少有點破壞閱讀體驗的感覺。畢竟我讀書其實就喜歡時不時開個小差,這也被我認為是讀書的優勢之一,開個小差也不會錯過什麼東西。

但是,但是啊,這個理念是絕對沒錯的。

記得我前邊說的嗎,很多人讀不了書就是因為畏難了。畏難情緒的一個來源就是:這麼厚一本書、這麼多字,我怎麼看得完?

不要管一本書有多厚、一頁紙還有多少字,先好好地讀眼下的這一行

有些書,即便有趣,難免有些部分顯得詰屈聱牙。可能是因為,這裡作者自己也沒理順思路,沒法那麼通俗易懂;也可能是作者這一塊說的文化背景、時代背景你不了解。

比如我幾年讀的第九十五本書,《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裡面很多分析和當時的時事政治有關係,而當時的時事政治對我們來說就是不大熟悉的近代史。

我們一定要搞清楚當時具體發生了什麼事情嗎?

其實沒必要。

對論據的檢證可以說是研讀了。而我們只要明白這裡作者舉這個例子想說明什麼就好了。

讀書的每一個部分我們都精益求精地想要讀透,其實很難做到。一年可以有那麼幾本書這麼讀,但也最好不要第一次讀就這麼做。

我們應該先把握整本書的感覺和脈絡。哪裡讀不懂,再讀一遍,還不懂就跳過去了,說不定看完後文,就明白前面什麼意思了。

切莫犯了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錯,搞得整本書不懂在說什麼,又或者因為這些細節直接把整本書棄了。

把握整體的這個問題,可以參考我在這個公眾號的第一篇推文。

有時實在發現這本書讀不下去,那真不需要逼著自己往下讀。

一種可能是,我們還沒到讀這本書的時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