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皇帝為了翹班都幹了哪些事

皇帝為了翹班都幹了哪些事

太和門是威嚴的門,因為它把守著外朝三大殿的入口;太和門也是厚重的門,因為它肩負著整個王朝的重任。那是因為,整個明朝,從朱棣遷都北京起,太和門,當時稱奉天門,就成為舉辦常朝、君臣議事之地。依開國太祖朱元璋之制,君臣當勉力治事,常朝應每日不斷。

過去可不是這樣,根據政事的不同,分別在不同的場合接見大臣,這是歷朝通例,所以才有內朝、外朝、燕朝、治朝之分。而且也不是每個人都要每天參加。

唐朝群臣朝見制度

135編輯器

以唐朝為例,文官五品以上及兩省供奉官、監察御史、員外郎、太長博士才需要每日參見,稱為「常參官」,其他官員可能「九參」,也可能「六參」,最少的是「四參」,也就是一個月分別朝見九次、六次和四次。

當然,就算御門聽政舉辦得再勤,多數時候也只是例行公事,而決非朝廷重大事務的決策會議。皇帝要實現統治,要擁有高層小範圍的討論和決策系統,這才是皇朝權力的核心所在。

明朝各個皇帝是這樣「翹班」的

以明嘉靖皇帝為例,他可以二十年不舉行常朝的各種儀式,卻不可能不見行政首腦內閣大學士。雖然不見朝臣,朝廷大權卻一刻也未放鬆。但是,就算是為了履行大臣朝拜皇帝的禮儀性程序,御門聽政也是皇帝和大臣必須要堅持的制度,苦點、累點,也是天下的治理者們的本分。

想必每個揉著惺忪的睡眼駕臨太和門,主持常朝的明朝歷代君主,都會因此對朱元璋有些腹誹——如果做了天子還要如此幸苦,那還不如每天悠哉游哉的老百姓呢!

大臣心裡有沒有埋怨不得而知,但在故宮博物院院藏的文物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畫家禹之鼎在《早朝圖》扇頁中描繪的這樣的場景:遠處的宮殿、近處的草木還籠罩在朦朧的夜霧之中,一個官員身著朝服,在挑燈的僕人引領下走在晦暗的長街上,奔赴早朝。

尺幅不大的扇面上,人物的表情只是簡單勾畫,但作者以高超的寫實技巧,通過人物的形態將睏乏、疲憊的神態生動地描繪出來。可想而知,這樣頻繁的早朝,無論對皇帝還是對臣子,都是需要毅力去堅持的一件事。

於是首先是皇帝開始罷工。御門聽政制度傳到明朝第三代皇帝明成祖朱棣這裡,就以北方天冷為由,下令今後「俟鴻臚寺官引謝恩見辭者行禮畢,駕御右順門內便殿,百官有事奏者,以次入奏,無事者退治職務。」也就是說,方便起見,以後只在便殿議事,早朝只履行大臣朝拜皇帝的必要禮儀。

等朱棣晚年多病,一切朝會更處於半停廢狀態。朱棣之後,能堅持上朝的皇帝越來越少,到明武宗這一輩,皇帝喜歡巡遊,取消朝會反倒成為常態;

明世宗朱厚熜更拋出了「早朝無用論」,公開說:「朝堂一坐亦何益?」意思是就是在朝會上坐一下,能解決得了啥問題?既然明世宗都這麼說了,後人也更有了底氣,萬曆年初,大學士張居正索性以神宗年紀小為由,將早朝改為一個月舉行九次。至此,太和門才多了份寧靜,少了份喧囂。

有了皇帝罷工,上行下效,大臣們也紛紛罷工。明代官修的編年體史書《明實錄》記載了重臣集體曠工的首例——宣德元年,也就是1426年,七月四日早朝,公侯伯、尚書、寺卿等約三十名無故不到,但這僅僅是開始。

5年以後,六月初八早朝,文武官員五百多人集體缺席,其中「二三次失朝者」,也就是曠工慣犯達三百餘人。但這還不是最嚴重的,弘治八年二月二十二日,「豐城侯李璽而下六百二十餘人不到」;弘治十五年八月十二日,更創出了「泰寧侯陳璇等一千一百六十人」不到的記錄。

可以想像,看著太和門台階下稀疏的大臣,難得上朝的皇帝會怎樣的惱怒。難怪明憲宗曾為此大發脾氣:「爾等常以勤政為言,及朕視朝,卻又怠慢!」

再發脾氣、再罰俸祿也是枉然,在君臣的心中,御門聽政日益成為徒具其表的官樣文章,大臣們的奏事副本早在前一天就交到內閣去了,由內閣大臣擬好處理意見,聽政時皇帝只是照本宣科。

至於怎麼宣,也是有固定模式,有些答話還很有趣味。答覆六部官員時要說「某部知道」,如「戶部知道」、「刑部知道」;

要給官員聖旨的,要說「與他敕」;

要賜酒飯的,要說「與他酒飯吃」;

該賞賜銀兩的,要說「與他賞賜」;

最繞口的要數年終各衙門彙報工作差錯,皇帝聽完要答覆:「你每說的是,且都饒這遭,在外的還行文與他每知道」,意思是這次不追究,告訴其他人都別再犯了。

明憲宗

最簡單明了的要算答覆請神、祭祀等奏事,這時要說「是」。可偏偏就有人在最簡單的這句話上面犯了難。據說,明憲宗有口吃的毛病,說「是」的時候很不流暢,面子上很是過不去。鴻臚寺卿施純彥十分機靈,請求將「是」改為「照例」。果然,皇帝發「照例」的音沒有困難,因此龍顏大悅,將施純彥提拔為尚書。這「兩字得尚書」的笑談,正是御門聽政流於形式的體現。

到了萬曆年間,御門聽政已經連形式都化為烏有。少年登基的明神宗朱翊鈞創下了明朝兩個記錄,一是統治了48年,在位時間最長;一是持續24年不理朝政,朝會上更是不見他的蹤影。一切國家大事全交宦官辦理,自己卻沉迷酒色,四處搜刮錢財,以至於整個朝廷的辦事機構陷於癱瘓狀態,大明王朝也因此逐漸走向衰亡,直到亡於崇禎一代。

歷史總是在不斷重演。清王朝入主故宮後,雖經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勵精圖治,堅持御門聽政制度,但到了咸豐皇帝統治的中期以後,朝廷政治腐敗,皇帝們不顧明朝前車之鑒,不再進行御門聽政。直至清朝被辛亥革命所推翻,御門聽政也從此成為歷史的絕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聲音頻館 的精彩文章:

TAG:心聲音頻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