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每天認識一味中藥——人蔘

每天認識一味中藥——人蔘

導言:「百草之王」「一參難求」「大補元氣」,這些讚美之詞,自然是來形容讓人念念不能忘,在國內聞名遐邇的「東北三寶」之一——人蔘的。一般來講,小說電視劇里寫的演的與中醫相關的部分,能有一半以上都是錯的。但「關鍵人物奄奄一息躺在床上心陽虛脫脈微欲絕,於是用人蔘吊命把人救了回來,之後交代了關鍵劇情」諸如此類的橋段,還的確不算空談。在之前的系列中我們介紹了党參,也仍不能滿足部分讀者們更想要了解人蔘的渴望,那麼人蔘功效到底如何,今天的推送中我們就來詳細介紹一番。(編輯/三木)

藥用人蔘

人蔘,說到其功效最常提到的則是「大補元氣,復脈固脫」,其補氣之力極強,多用於虛證。文藝作品中描寫的人蔘吊命,現實中心陽虛證的急救或許可見。心陽虛證的臨床表現為心悸氣短,畏寒肢冷,面色晦滯,舌淡苔白或舌質胖嫩有齒印,脈緩無力,有的兼見胸悶作痛。病情危重的可見心陽虛脫(休克),患者出冷汗或大汗淋漓,呼吸微弱,唇舌青紫,神志模糊,甚至昏迷,脈微欲絕。若心陽虛脫,則應急予回陽固脫,用獨參湯(出自《景岳全書》)、生脈飲頻頻與服,且需中西醫結合搶救。這種情況下,人蔘的確是能治療因大汗、大瀉、大失血或大病、久病所致元氣虛極欲脫,氣短神疲,脈微欲絕的重危癥候的。

生脈飲,由人蔘、麥冬、五味子三味中藥組成,功能補肺益氣,養陰生津,可用於乏力氣短、口渴多汗、咽干唇燥等氣陰兩虛患者,主要是針對心肺兩臟之氣陰兩虛的,人蔘在其中補肺氣,益氣生津,為君葯。對於生脈飲,近來研究也較多,主要認為它能增加冠脈血流,改善心肌供血,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機體微循環。生脈飲有成品供應,常用於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等危重時期的救治,均有很好的療效,明顯的降低死亡率。使用非常方便,故而是目前使用最多的補益方劑之一。

中醫還有個有名的補益方劑,即「四君子湯」,方中用人蔘、白朮、茯苓、甘草四味葯,不熱不燥,適度施力,從了「君子致中和」的古意。臨床常用於治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屬脾胃氣虛者。四君子湯由人蔘、白朮、茯苓、甘草四味「君子」組成,這四味補藥都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它們再配合在一起使用,能大大增強補益之功,其補氣健脾的作用更勝人蔘獨用一籌。可以說四君子湯是補氣方劑的基礎方,用本方進行加減可以治療和調理各類氣虛證。現代醫學研究也表明本方劑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調節內分泌,促進紅細胞生成,加速血液循環。

還有歸脾湯與參附湯,前者益氣補血,健脾養心,方中人蔘、黃芪、白朮、甘草甘溫之品補脾益氣以生血,使氣旺而血生,常用於各種貧血、神經衰弱、神經官能症、心動過速、功能性子宮出血、更年期綜合征等疾病;後者由人蔘和附子組成,功能益氣、溫陽、救逆,主治陽虛形寒、四肢發冷、面色蒼白、氣短腳腫、出冷汗等病症,常用於心力衰竭、休克、手術後、婦女崩漏等患者的輔助治療和調養。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以人蔘為君葯的補益方劑,因篇幅限制就不過多累述了。不過還值得一提的是,不僅在中醫方劑中大展身手,人蔘還得到了西醫的廣泛認同。最初由我國傳入西方國家時,西醫就為人蔘取了「Panax」的名字,改詞源自希臘語,意為包治百病。現代實驗室則檢測出人蔘皂甙Rb類有中樞鎮靜作用,Rb1、Rb2、Rc混合皂甙具有安定作用;Rg類有中樞興奮作用。人蔘皂甙對中樞的影響為小劑量興奮,大劑量抑制。人蔘水浸劑亦能對抗可卡因、士的寧及戊四氮所致驚厥,並能降低驚厥死亡率。有報告指出,人蔘粗製中性皂甙既有鎮靜安定作用,亦有鎮痛、肌松和降溫作用。這些檢驗結果,都讓西醫也不得不肯定人蔘的功效。

人蔘PanaxginsengC. A. Mey.

人蔘《神農本草經》

【來源】人蔘別名山參、園參、高麗參(朝鮮半島出產),為五加科植物人蔘的根,主產於東北、朝鮮等地,通常在每年 10 ~ 11 月採收。根據不同加工方法,而成「紅參」「生曬參」「糖參」「參須」「大力參」等。

【異名】鬼蓋、神草、黃參、棒槌等。

【性味】性溫,味甘、微苦。

【歸經】入脾、肺、心、腎經。

【功能與主治】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安神益智,生津止渴。用於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咳喘,津傷口渴,內熱消渴,氣血虧虛,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主治勞傷虛損、食少、倦怠、便溏、短氣喘促、胸悶、心悸怔忡、陽痿、尿頻、消渴等。

【成分】含多種人蔘皂苷、揮髮油、人蔘多糖、低分子酯、氨基酸、人蔘酸、膽鹼、維生素 B1、維生素 B2、煙酸(又稱維生素 B3,下同)等。

【適用人群】現代研究證實,本品能加強大腦皮質的興奮過程,提高人體應激能力,具有抗衰老、抗疲勞、抗休克、強心、增強免疫力等作用。此外尚有抗炎、抗過敏、抗腫瘤、降血糖等作用。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休克、肺心病、糖尿病、白血病化療後、性功能障礙、病毒性心肌炎、腫瘤、神經衰弱等疾病。

【注意事項】實證、熱證忌服。不宜與蘿蔔同服;反藜蘆,畏五靈脂。長期服用可有不良反應,甚至出現出血等急性中毒狀。

【用法用量】煎服,3 ~ 9 克;大劑量可達 30 克。酒浸適量;研末吞服 2 克。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人蔘」之名就初載於《神農本草經》中,可見人蔘藥用早有淵源。書中載「人蔘,味甘微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一名人銜,一名鬼蓋。生山谷。」

古時野山參的功效之妙可見一斑,不過我們現在用的人蔘,已經多是人工栽培的園參和林下參了,野山參依舊保持著高昂的價格。畢竟人蔘對於生長環境要求苛刻,對溫度、濕度和土壤等都有著特殊的要求,而且人蔘的生長速度緩慢,至少需要5~10年才能達到藥用規格。人蔘在東北地區有「棒槌」之名,據考是因清初曾有規定,禁止百姓上山採挖人蔘,故山農諱言「參」字。而因人蔘外形似搗衣的棒槌,人蔘便有了「棒槌」的隱名。

人蔘植株

食膳與實際應用

人蔘為治虛勞內傷第一要葯。在葯膳保健食品中應用甚廣,在製作時可選用炒、炸、燒、焯、燉、煮、蒸、酒浸等烹飪技法。

處理人蔘使用的是浸潤法,用水對原料進行加工處理,但有些原料的有效成分溶於水,處理不當則容易丟失,故應根據原料的不同特性選用相應的處理方法。不宜水泡的原料需用液體浸潤,使其軟化而又不至於丟失有效成分,潤人蔘採用的是奶汁潤:多用牛乳、羊乳。

因為補氣之名最顯,人蔘最常見於具有補益氣機作用的葯膳中,適用於氣虛證,如人蔘烏雞湯。還有古代《十葯神書》中的丙字獨參湯,對體虛者或老年人具有益氣補血、助陽潤腸等作用。原文載丙字獨參湯:「止血後,此葯補之。大人蔘(二兩,去蘆)上每服水二盞,棗五枚,煎一盞細呷之。服後熟睡一覺,後服諸葯除根。功建三才得令名,陰陽血脫可回生,人蔘二兩五枚棗,服後方知氣力宏。」

人蔘食療

食道癌

【臨床表現】

吞咽困難,飲食梗阻不下,其常見證型為痰瘀交阻、正虛痰阻。痰瘀交阻的證候特點除主症外,尚見胸悶,進食即吐,痰涎較多;正虛痰阻的證候特點除主症外,尚見面色蒼白,口咽乾燥,面部浮腫,肌膚枯瘦,飲食不下。

【食療葯膳】

人蔘蘆根柿霜粥:人蔘 10 克(切細片或剁末),鮮蘆根 150 克(切細段),柿霜20 克,粳米 60 克。將鮮蘆根水煎 30 分鐘,取汁 500 毫升,加入人蔘、粳米煮成稀粥,溶入柿霜便可服食,每日 1 ~ 2 次。

痛經

氣血虛弱

【臨床表現】

經期或經後小腹隱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神疲乏力,頭暈心悸,失眠多夢,面色蒼白,舌質淡,舌苔薄白,脈細弱。

【食療葯膳】

參歸羊肉肚:人蔘 6 克,當歸 15 克,肉蓯蓉 10 克,羊肉 250 克,羊肚 150 克,豆豉 10 克,蔥、鹽、酒適量。將人蔘、當歸、肉蓯蓉、豆豉煎沸 20 分鐘,去渣留汁80 毫升左右,備用。羊肉剁成肉茸並與葯汁及適量蔥、鹽、酒合勻,放入羊肚中,扎口,上鍋蒸 2 ~ 3 小時即成。

耳聾

腎精不足

【臨床表現】

雙耳聽力逐漸下降,伴細聲耳鳴,夜間較甚,失眠,頭暈眼花,腰膝酸軟,遺精多帶,口渴多飲,舌質紅舌苔少,脈細弱。

【食療葯膳】

人蔘粥:人蔘 1 克,防風 10 克,磁石 30 克,豬腎 1 對,粳米 100 克。人蔘研細末,磁石用布包,豬腎切片,與粳米、防風共加入適量清水中,煮至米熟即成。

便秘

氣虛秘

【臨床表現】

雖有便意,臨廁努掙乏力,難於排出,掙則汗出氣短,便後疲乏尤甚,面色?白,神疲氣怯。舌淡嫩,苔白,脈弱。

【食療葯膳】

人蔘黑芝麻飲:人蔘 5~10 克,黑芝麻 15 克,白糖適量。黑芝麻搗爛備用,水煎人蔘,去渣留汁,加入黑芝麻及適量白糖,煮沸即可食用。

今日登場書籍

《葯膳食療學》

養生正道

版權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養生正道 的精彩文章:

TAG:養生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