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寶寶的社交發芽啦,可是你準備好了嗎?

寶寶的社交發芽啦,可是你準備好了嗎?

周一的中午大噶猴!最近更新很勤勞的飯粒又來啦。

先問一個問題。如果你的寶寶想加入別的孩子一起玩,但是別的孩子看起來不那麼友好,你會怎麼辦?

在剛剛過去的周末,我帶貝爺去了一個室內遊樂場玩,期間發生了一個小故事,今天想分享一下。

兩個孩子的『遊戲之困』

室內遊樂場的最裡面穿過海洋球的位置,是一個小小的過家家區,裡面有兩三個大孩子在玩耍,其中有一個4、5歲的小男孩。

當我領著貝爺進去的時候,小男孩正在廚房區玩,把很多塑料杯子碗盤放在桌子上,嘴裡自言自語——他正一個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過家家。

這時候,貝爺看到了,走了過去,18個月的他雖然還懵懵懂懂,但很明顯,對這個小哥哥正在做的事情有著很大的興趣。他走過去,彎下腰拿起了一個塑料盤。

獨自玩耍的小哥哥見到突然來了一個「入侵者」,還拿了自己「領地」的東西,非常生氣,一把從貝爺手裡把塑料盤搶了過去,對著他大喊:「這是我的!不許你碰!不許你碰!」

貝爺被小哥哥凶凶的態度嚇得愣住,要是換作平時,他肯定會哭,但是這次他沒有哭,情緒蠻穩定的。

他很想和這個小男孩一起玩。

小男孩嚷著『走開走開走開』,這個時候,貝爺轉過頭來張大著眼睛地看我——那是在向我尋求幫助的眼神。

我朝他笑了笑,聳聳肩,但沒說任何話,站在原地,示意他媽媽也沒有辦法。

見到我沒有任何要幫忙他的意思,貝爺轉過頭去,他再一次拿起了個盤子,似乎在進一步試探小哥哥的反應。

小男孩見狀,再次一把搶過了盤子,順勢把貝爺推到一旁。

想要加入小哥哥玩耍的企圖再次失敗。

這下該知難而退了吧?

讓我意外的是,這時貝爺走到旁邊的』水果貨架』上,拿了一個玩具胡蘿蔔,又堅持不懈地走到小哥哥跟前,直直伸出手去遞給了小男孩,然後嘴巴咕噥著詞不達意的『謝謝』 (最近剛學會的新詞,這個時候表示示好的意思)。

我在一旁看得暗暗發笑,開始討好小哥哥了。

小男孩愣了一下,不過並不買賬,說我不要我不要!然後接著繼續玩自己的。

貝爺一看自己三番五次的討好都不奏效,終於轉身準備走向另一個玩具。看到我們要走了,小男孩轉身拿過來一個杯子遞給了貝爺,說:「喏,給你,你玩玩這個吧!」 (Great,大概是被貝爺的胡蘿蔔感化了)

最好的陪伴:觀察、保護但不打擾

這是個再熟悉不過的場景,一個孩子玩玩具,另一個孩子想要去一起玩。

很多時候,當我們看到別的孩子的態度不是很好的時候,就很擔心地很快把自己的孩子抱走;有或者覺得不要去打擾別的孩子玩,很快把自己的孩子抱走。

在孩子四五歲以前,都處在以自我為中心的認知階段,更喜歡獨自遊戲、平行遊戲。他們還不具備對身邊的同伴產生同理心的能力,這樣的特徵決定了他們沒有辦法像我們所期待的那樣自然而然地懂得禮貌,懂得分享。

但是,正因為如此,我認為家長需要為他們創造一些空間,讓他們自己去體會』社交』,體會到世界不是圍著自己轉的。

我們參加的早教課程中,每次都會有這樣一個環節。老師在中間放一個大大的玩具池,裡面會放各種各樣的玩具,這個時候老師會和我們說:「Parents, let』s step back, and watch our kids play.」 (讓我們向後退一步,安靜觀察孩子們自己玩。)

有一次,當我看到貝爺爬過去準備要拿另一個寶寶手裡的玩具,就忍不住過去要把貝爺抱開告訴他那別人玩具是不好的。

這個時候,外教老師Andy對我搖搖手,輕聲說:「It』s OK, try not to interrupt, they』re fine.」(沒關係,不要打擾他們,他們沒問題)

後來,每次課程的這個環節成了我最喜歡的環節,家長們圍成一圈坐在外圍,靜靜地看著寶寶們在里圈玩。

他們一定會發生拿對方玩具的時候,但沒關係,有的時候會觀察到孩子會把玩具給對方;有的時候會觀察到孩子沒拿到自己走開了;有的時候孩子被拿了玩具會哭,這個時候老師會及時遞上一個一模一樣的玩具……這個時刻,是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在』社交的時刻』。

一一的故事:真誠接納孩子的性格DNA

寶寶慢慢長大,社交性慢慢體現,不同的性格特徵也越來越明顯。有的寶寶內向喜歡安靜地獨自玩耍,而有的寶寶外向喜歡群體玩耍。

央視曾經花了十年時間拍了一部紀錄片《零零後》,這部紀錄片從06年到16年的十年時間裡,對北京芭學園的幾個孩子進行了跟蹤拍攝。

他們從同一所幼兒園出發,但因為不同的天賦、不同的個性、不同的家庭教育、不同的環境經歷,在十年後青春期的時候,如同播撒在不同土壤的種子開出多樣的花,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樣子。

其中有一個叫一一的小女孩,她的故事讓人印象深刻。

GIF

這個叫一一的小女孩性格特別內向,在幼兒園裡,她總是一個人在那兒玩耍,沒有朋友,但是她似乎又很享受那個一個人悠然自得的狀態。園長李躍兒是這樣描述一一的:

她是那麼高貴,能夠很好地打發自己的時光,能夠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去愉悅自己。

在拍攝的時候,攝影師忍不住問她:「一一,為什麼你老是一個人玩呀?」

一一的回答讓所有人意想不到又暗自稱讚,她抬起小臉,認真地說:

「我就喜歡一個人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

很難想像,這樣成熟淡然又富有邏輯的話是從一個三歲的小女孩口中說出來的。

一一的內向性格受到了她父母的接納。她的父母是知識份子,同樣屬於比較安靜的性格。之所以給孩子取名叫一一,是希望孩子像這個名字一樣有個簡單的人生。

她的媽媽在採訪中說,「因為我和她爸爸都是比較內向的人,所以一一的安靜內向在我們眼裡還蠻正常的。」

媽媽沒有急於逼迫孩子交朋友,或者給一一灌輸道理,而是專門請了一天假到幼兒園陪園,和老師一起想辦法。在園長大李老師和媽媽的引導下,一一不再排斥老跟著她的小孩,交了第一個朋友。

時間一年一年過去了,後來的一一是什麼樣了呢?

十年後,13歲的一一在採訪中說:

要求人是外向的這件事情,首先是有一個目的的,是為了讓人們更緊密地抱團,創造一個更好的社會。

但是這件事對內向的人,其實是不公平的。他在要求每一個內向的人都變得外向,內向的人也有很多自己的優點,比如他能更安靜地思考沉澱。

所以我覺得人當然是能內向能外向是最好的,這樣他就能擁有這兩個世界裡各自一半最好的東西。

13歲的一一已經完全不需要父母和園長為她的交往能力擔心,她有自己的朋友,溫柔恬靜,是個有愛心的姑娘。

在學習上,她更有著比一般孩子更強的目標和自控力,用她媽媽的話來說,是個很知道自己要什麼,不用別人怎麼操心的孩子。

從一一的故事裡,我看到了父母對孩子真誠的接納產生的長期深遠影響。

是不是外向,是不是能交到很多很多朋友絕不是孩子社交性發展的標準。

一個有社交力、高情商的孩子——

應該是能夠理解和管理自己情緒的

Understand and manage emotions

應該是能夠對他人產生同理心的

Feel and show empathy for others

應該是能夠做出負責任的決定的

Make responsible decisions

有了「不打擾的陪伴」,我們才能在孩子社交萌芽時近距離地觀察孩子,了解孩子,不但能看到孩子的行為,更能看到行為背後的原因。

有了發自內心的「接納」,我們才能讓孩子更從容地生長,理解世界多樣性之美之合理,內心充滿勇氣和信心。被父母真正接納的孩子才更容易接納自己,也更容易接納別人。

END

還沒看夠?別著急,這裡還有——

GIF

貝媽愛飯粒的育兒成長筆記

育兒 | 探店 | 自我成長 | 好物種草

長按右側二維碼

關注公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寶寶 的精彩文章:

TAG: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