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舍《四世同堂》「全本」出版:一場跨越七十年的文本旅行

老舍《四世同堂》「全本」出版:一場跨越七十年的文本旅行

用「修舊如舊」的方式

完成一場跨越70年的文本旅行

1946年,老舍(右一)、曹禺(右二)等人在美國。圖/FOTOE

《四世同堂》「全本」出版:一場跨越七十年的文本旅行

本文首發於總第836期《中國新聞周刊》

1960年8月,致力於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華裔學者夏志清給作家老舍的英文譯者浦愛德(Ida Pruitt)寫了一封信,確認長篇小說《四世同堂》具體的出版信息。老舍的這部長篇作品寫於40年代中後期,由三部分組成,分別題為《惶惑》《偷生》和《饑荒》。他本打算寫100章,作為反映抗戰以來家庭與社會變動的一部「《神曲》」。另一方面,老舍本人也積極地參與到了自己作品的對外譯介中來,藉此實現文化層面的「對話」。

夏志清給浦愛德寫信的另一個目的,是希望可以從後者那裡借閱《饑荒》書稿,以供研究之用。當時,他仍然在寫作《中國現代小說史》,但《四世同堂》未曾完整發表過,此前已經出版或連載的只有前兩部和《饑荒》的前20章,一共87章,而由浦愛德和老舍合作翻譯並在美國出版的英譯本《The Yellow Storm》(《黃色風暴》)其實是經過文化「轉運」之後的版本,曾被出版社大幅刪節和改動。

不能窺見此書全貌讓夏志清頗為遺憾,但更為遺憾的是,老舍在「文革」開始時被抄家,《饑荒》手稿也隨之散失。很多人認為,老舍的中文原稿已經被損毀,而後來出版的版本一直只有87章。1981年,譯者馬小彌根據英文刪節版,將後十三章翻譯成了中文,這成為後來通行的版本。

2014年7月,正在美國訪學的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社長趙武平在哈佛大學施萊辛格圖書館見到了浦愛德與老舍合作的《四世同堂》英譯全稿,除此之外還有老舍本人的修改手跡、示意圖和譯名表。趙武平判定這應該是最接近《四世同堂》本來面貌的版本,很快便開始了將譯稿進行回譯的工作。

「就是像修葺古舊建築那樣,參照老舍原著的語彙以及行文風格,用『修舊如舊』的近乎刻板的笨辦法,利用我整理出來的『老舍辭彙表』,把譯文中所有的專有名詞以及非老舍語言習慣表達儘可能全部替換下來。」說起艱辛的回譯過程,趙武平這樣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道。

2017年9月,《四世同堂》全本終於出版,比通行的版本多了十萬多字。這部寫於特定歷史時空的長篇巨著本身便帶有老舍思想轉變和寫作轉型的種種烙印,而在英譯和回譯的過程中,又經歷了文化差異和社會語境的刻痕。它的中文原稿隨著老舍的離世和手稿的散失而消亡不存,但通過浦愛德、馬小彌和趙武平等中外譯者跨越70年的文學「接力」,老舍的精神原貌和小說內容得以保留,並最大限度地復原了。

老舍赴美與《四世同堂》的英譯

抗戰勝利後,老舍沒有立刻回北平,而是選擇留在重慶,繼續寫作《四世同堂》的第三部,也就是《饑荒》。他當時的另一個身份,是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簡稱「文協」)的總務部主任,這個組織被認為是文藝界團結抗日的一面旗幟。

作為「文協」實際負責人的老舍,經歷了思想和寫作上的轉變,在文學創作和文藝實踐方面非常活躍。1944年,老舍開始寫作《四世同堂》,試圖藉助北平一個普通衚衕里的居民在淪陷時期的不同選擇和境遇,來映照抗戰大勢下的國民百態。當時紙張緊缺,只能用手工紙和草紙,此時,習慣了鋼筆寫作的老捨不得不改用毛筆。

1946年1月,老舍收到了美國國務院的邀請,參加「國際教育和文化交流計劃」,去美國講學和訪問交流。除了老舍,邀請對象還包括戲劇家曹禺和漫畫家葉淺予等。此前,文藝界名流郭沫若和戲劇家丁西林等人曾應邀訪問蘇聯。在當時的歷史情境下,這些文化層面的互動被後來的很多研究者認為帶有意識形態層面的意味。當時,老舍對美國的民主制度抱有期待,希望中國也走上民主自由的道路。

當時,老舍的代表作《駱駝祥子》已經被翻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甚至進入了暢銷榜單。儘管《駱駝祥子》的翻譯為老舍的赴美做了充實的鋪墊,但他對當時的譯者的翻譯方法和版權收入等持有不同意見。那位譯者想要繼續翻譯另一部代表作《離婚》,但老舍後來終止了授權。為期一年的交流訪學結束之後,老舍沒有回到中國,而是選擇留在美國,一邊寫作《四世同堂》的第三部分,也就是《饑荒》,一邊開始和新的譯者合作,將《離婚》和《四世同堂》翻譯成英文。《四世同堂》的譯者就是浦愛德。

由於此前曾在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擔任過5年的漢語講師,老舍對於翻譯有較為豐富的經驗和理解。在倫敦大學工作時,他就曾協助一名國外的翻譯家,將明朝小說《金瓶梅》譯介到英國。到美國後,他也曾用英文將自己的短篇小說《斷魂槍》改寫成話劇劇本。對於老舍來說,這些積極的翻譯實踐有助於消除國外社會對於中國的慣有印象。《四世同堂》的翻譯也同樣如此。

為了有效傳播,老舍認為在翻譯成英文的過程中,應當對這部長篇巨著進行適當刪減,「至少去掉20萬字」。先由老舍自行對中文原稿進行刪改和修正,使小說的主題更加緊湊,也是為了適應美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在最終的英譯版中,原本計劃寫100章的小說最後只剩下了77章。

在老舍改動的基礎上,浦愛德進一步翻譯成英文。「《黃色風暴》並不是由《四世同堂》逐字翻譯過來的,甚至不是逐句的。老舍念給我聽,我則用英文把它在打字機上打出來。他有時省略兩三句,有時則省略相當大的段。」浦愛德在給友人的信中這樣回憶她與老舍合作翻譯《四世同堂》的情形。

一開始,老舍本人對於浦愛德的譯文並不滿意,但後來成為老捨出版代理人的美國作家賽珍珠對浦愛德的翻譯卻讚賞有加,合作因此繼續了下去。老舍認為,譯文應該盡量考慮到美國讀者的接受習慣,進行「歸化」處理,但浦愛德的翻譯方式卻不這樣,而是儘可能地還原中文的表達方式,因此被老舍認為有些「怪異」。

老舍認為,種種翻譯策略都是為了讓美國讀者更好地理解自己作品中的那種「剛性文化」,並讓他們進一步認識到現代中國的文化精神。他曾在其他作品中對這種「剛性文化」進行過闡釋,「東方的義氣,西方的爽直,農民的厚道,士兵的紀律」。具體到小說中,錢默吟原本醉心於文化傳統,抗戰開始後,習慣了寫詩作畫的手卻拿起了刀槍。祁瑞宣則從一個大家庭的孝子同樣站到反抗的行列中,變成了一名戰士。

在翻譯的過程中,老舍對風俗的描繪進行了處理,風景和心理活動也被刪減,關於抗戰活動的描繪則變多了,正義和勇敢等觀念得到了強化,這其實也是被美國社會廣泛接受的價值觀。就這樣,傳統的倫理和道德秩序在國與家的矛盾中完成了蛻變,而老舍在《四世同堂》的創作和翻譯中對這種蛻變重新進行了文化「編碼」。

老舍用毛筆謄寫的《四世同堂》第一部《惶惑》的開篇。圖/受訪者提供

政治的漩渦與刪節本的回譯

輾轉之間,老舍在美國已經逗留了四年之久,而國內形勢早已發生了重大變化,國民黨退守台灣,新中國終於成立。他收到了回國的邀請,帶著《饑荒》等手稿,欣喜地踏上了返程。在美國的日子裡,他有些苦悶,美國的社會和經濟讓他感到失望。另外,他覺得浦愛德翻譯得太慢了,而自己急切地想要回到中國。

建國之前,《惶惑》和《偷生》已經以單行本的形式出版,而遠在美國的老舍除了《四世同堂》,也開始另一部長篇小說《鼓書藝人》的寫作。「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老舍在小說的結尾這樣寫道。回到久違的故國,他也希望能成為新社會和新時代的「新人」,完成對自己的「改造」。

基於這種「改造」的心態,老舍對《駱駝祥子》等作品進行了改寫。根據《老舍選集》1951年開明書店版的「自序」,改寫的理由是「太悲,沒有光明的出路」,而且「沒有正面寫革命者」。

1950年5月,《饑荒》在上海的《小說》月刊開始連載,時任主編是作家周而復。但是,在連載到第87章的時候,文末註明全書已「完」。就這樣,《饑荒》以一種奇特的方式結束了連載。與此同時,《鼓書藝人》和《四世同堂》在經過刪減之後,陸續在美國出版。

根據老舍夫人胡絜青和兒子舒乙共同署名的一篇回憶文章,突然結尾的原因跟《駱駝祥子》刪改原因應該類似。在當時寫給日本友人的一封信中,老舍透露道,「需要對《四世同堂》全部加以修改,因此第三部不宜發表。何時能著手修改還不知道。現在工作繁忙,無閑暇顧及。」

儘管《四世同堂》的結尾並不像《駱駝祥子》那樣悲苦,但並沒有突出共產黨在抗戰中的正面作用。參與抗日鬥爭的祁瑞全和作為地下黨的錢默吟等人只能看作是愛國者,這顯然與1949年後佔據主導地位的話語體系有所違背。

「應該說,這種處理辦法在五十年代初是比較流行的,受波及的著作也絕非《四世同堂》一部。作家們都有一種自覺的接受改造的強烈願望,誠心誠意地否定自己的過去,要脫胎換骨,要接受新思想。」文章這樣寫道。

「文革」開始後,老舍還是受到衝擊。遺憾的是,此前赴美交流和生活的經歷也成為了他的「罪證」。就這樣,老舍在政治的漩渦中投湖自盡,而《鼓書藝人》和《饑荒》等手稿也最終散失,成為文壇上的一宗「懸案」。

1981年,翻譯家馬小彌根據刪減後的英譯版本,將缺失的13章翻譯成了中文,發表在《十月》雜誌上。馬小彌本人是著名作家巴金的養女。翻譯《四世同堂》之前,她已經翻譯出版了同樣「命運多舛」的《鼓書藝人》。

「一回生,二回熟,她的翻譯筆調愈來愈有味了。譯稿由語言學家吳曉鈴同志最後審定。他們在翻譯和審定工作中都力求接近老舍的風格,其用心十分令人感動。」 胡絜青和舒乙的文章里這樣評價道。

此後的三十多年,馬小彌補譯的《四世同堂》成為了通行版本,儘管它與小說的本來面貌還有不小的距離。

英文原稿的發現與全本的出版

2013年5月,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社長趙武平來到美國進行訪學,在哥倫比亞大學所藏的老舍檔案中,看到了老舍同美國作家賽珍珠和譯者浦愛德的多封往來信件,內容多與《駱駝祥子》和《離婚》等老舍作品的翻譯有關。關於《四世同堂》的內容並不多,更多的資料則保存在哈佛大學的浦愛德檔案中。

一年多後,趙武平輾轉來到了哈佛大學,在施萊辛格圖書館所藏的浦愛德檔案中,見到了標有《四世同堂》(「Four Generations:One House1945-1948」)說明的數百頁材料。譯稿列印在幾近透明的白紙上,除此之外,還包括通信、筆記和卡片等。直到這時,他忽然意識到,老舍原本的計劃在實際寫作的過程中發生了變化,實際上寫了103章,除去已經發表的87章,還有16章。

為了將這16章回譯成中文,趙武平做了種種準備工作,並在當年的11月正式開始進行翻譯。他住在位於北京郊區的小湯山,通常早上四點鐘就起床,利用這段最安靜的時間,連續修訂兩三個小時,然後吃早飯,再到單位去上班。

在回譯的過程中,趙武平希望可以盡量做到「形似」和「神似」,甚至「形神兼備」。但回譯又不同於通常意義上的翻譯。「要對原譯者負責,還不能遠離原著者。」趙武平在翻譯後記中這樣寫道。因此,他制定了專門的流程:先根據英文譯稿,將其翻譯成中文,再參考《四世同堂》前87章和老舍的其他作品,根據他慣用的詞語和表達習慣,進行替換和調整。除了成語、方言、俗諺,甚至語氣詞和標點符號也在趙武平的「修葺」範疇內。

2015年4月,趙武平輾轉又回到了哈佛大學,再一次就英譯原稿中的疑難之處,尤其是個別日語辭彙的鑒別,特地請教了精通日語的美國學者傅高義等人。

翻譯最終完成後,趙武平聯繫了復旦大學教授張新穎,對方立刻將十萬多字的譯稿推薦給了《收穫》雜誌主編程永新。《收穫》雜誌編輯部決定臨時調整發稿計劃,將趙武平翻譯的這十萬多字譯稿第一時間刊發出來。「幾乎是加班加點,一邊編輯,一邊質疑提問,隨時發給我核對原稿進行訂正。」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趙武平這樣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道。

最終,譯稿在《收穫》2017年第1期正式發表。「這次老舍《四世同堂》英譯手稿未發表部分經由趙武平發掘、整理、翻譯後的重新發表,是一個重要的文學事件。」中國老舍研究會副會長孫潔如此評價道,「史料的發掘、整理、重組,有點像文物的修復,成品雖然不是作品本來的樣子,卻能指向作品本來的樣子,指向曾經被拋棄、亦有可能被永遠遺忘的文學史的片斷。」

除此之外,結尾部分錢默吟的長篇「悔過書」引起了部分研究者的興趣,具有總結全書的意義,但在翻譯的過程中被刪去了。「這其實是老舍的心聲。」中國老舍研究會會長謝昭新這樣評價道。

在趙武平看來,這個版本之所以具有格外的意義,還與《四世同堂》的文學史評價有關。根據趙武平的判斷,夏志清後來未能閱讀到這部小說的全部中文原稿,只能根據已經發表的前87章和在美國出版的英文刪減版進行評判。此後,《中國現代小說史》成為了他的代表作,在海外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很多作家和作品的評價甚至成為了「定論」。

在這部研究著作中,夏志清認為《四世同堂》的「『視景』是狹隘的愛國主義(在結尾的時候,還稍稍滲進了一點自由國際主義的色彩)」。「夏先生的小說史,對老舍《四世同堂》之前作品的評價,基本上是客觀公允的。」趙武平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但是「他對老舍的指責,顯然失之嚴謹,不是符合學術研究規範的做法。」

回過來看,為了適應不同的社會語境和文化心理,《四世同堂》的原貌在創作和譯介的過程中發生了變化,後來又在歷史和政治的變遷中不斷受到影響,甚至變異。這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本「旅行」終於暫時畫上了終點,而原貌究竟如何,基本已經無從得知。

趙武平更認同中國老舍研究會副會長孫潔的觀點。後者認為,「『與其守株待兔,不如『憐取眼前文』,讓我們善待這部經由老舍和三位翻譯家的持久接力逐步補綴出來的《四世同堂》,這歷經70個春秋竟然會逐漸趨近完整的文壇奇蹟。」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 劉遠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新聞周刊 |